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托尔斯泰

杨光

(l)西北的五月,夏天已然开始。

(2)临窗望去,远远近近的绿,已经不再是东躲西藏的样子了,各种颜色的花朵次第开放,满足了人们眼睛的欲望,但大大小小的槐树仍旧沉浸在冬日的回忆里,铁杆锈枝,不动声色。雨不再是春天的贵客,进入五月,便一场接一场纷至沓来,空气变得潮润清新,天空显出明净的蓝,一尘不染,太阳在中午会无所顾忌的热烈,以至于爱美的女孩子穿上了吊带短裙。五月的光与色每天都是新鲜的,可是槐树还在矜持着自己那身装束,仿佛它在提醒人们,在五月的欣欣向荣里,不要轻易忘记不很遥远的冬季。于是,敲击键盘的手指,不觉就触摸到了一个风雪之夜,这个风雪之夜,使一个火车小站,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3)就在不停的疑惑或者期待中,槐树绿了,鲜活的绿遮蔽了去冬凋零在枝头的一团团灰黑色叶子。正在想,你也该绿了,槐花便就一夜间绽放了,一簇簇一片片如云似彤。走在槐荫路上,淡黄的花瓣繁亮如星,洒落满地,似乎是要吻遍脚下每一寸土地。这时,人们在槐香的氤氲里频频仰望,直让人感到,一种久积的美丽欣然问世,不是扭扭捏捏,不是袅袅娜娜,而是义无反顾的倾情奉献和技压群芳的云蒸霞蔚。可是越是这样,越让人把它和冬季连在一起。那个夜晚,有风,有雪,有一个老人踽踽独行……伤痛由是在暗黑中缓缓泻流。

(4)托尔斯泰造访岁末的火车小站,本不应该惊奇,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打成一片、生活其中,早就是他平常的举动。惊奇的是与妻子激烈吵架之后才有了这样一次出而不归的悲剧;仅仅会是意见不合,还是另有隐情?世人猜忌纷纭、言难尽哀。然而世人公认不讳的是,托尔斯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他是用如椽之笔构建了俄罗斯文学大厦的巨人,《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复活》等作品,使世界现实主义杰作的行列辉光四射。毋庸置疑,他应该享有世界声誉,同时也应该享有家人不可忽视的尊重和悉心照顾。可是他不是在自己家里安然长逝,是在一个偏僻的火车小站——阿斯塔波瓦——巨星陨落。八十二岁,愤然弃家;夜色晦暗,风雪凄迷……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怀?谁能解析他思想深处的怆凉?他一生不倦地用笔热恋和亲吻俄罗斯,想必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才决心以暮年之躯,彻底融进平民的行列?事实是,事实正是如此。

(5)灯下黑,是中国极具哲理的一句俗语。托尔斯泰的思想之光能为世人导航,却无法拨亮身旁亲人的眼睛。暮年的日子,他是否感到心灰意冷?抑或就是对钱财充满了极大的愤慨和仇恨?他要散尽千金,与民平等,障碍来自家庭,“战争”的硝烟与“和平”的橄榄枝很难统一。

(6)托尔斯泰生来就是地主,世传财富让他一生富有,可他卓尔不群,解放农奴,热衷教育,不仅参加了高加索和克里米亚两次战争,而且在挣脱纸醉金迷后,甘愿过平民化的生活,特别是晚年,竟至于从事体力劳动,浇园耕地,自食其力,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妻子索菲雅坚决反对,冲突频频升级,当然还有她对情爱的偏狭和嫉妒。

(7)托尔斯泰走了,离开他的庄园,走在岁末的风雪之夜里,直至消失。

(8)后人遵照托尔斯泰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森林里,墓上不设任何标记。鲁迅说:“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我们由此来看托尔斯泰,可见他的睿智决不同于常人。托尔斯泰用自己思想艺术的不朽,铸就了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峰顶。奥地利·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中写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9)那个开满鲜花的长方形土堆,一准就是五月天幕下的大景致、大美丽,柔弱的草棵子浓密嫩绿,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忽然想,这高大的树木应该或者就是槐树吧,在这温热的五月里,槐花喷薄而发,玫红的,浅黄的,乳白的,晴天满树霞光,雨天落英缤纷。那样朴素的墓冢,唯有鲜花能够装扮它。

(10)鲜花开在五月里,五月没有不开的鲜花。

(11)五月,没有空白,蓬勃热烈。

(12)千万朵花儿簇拥住一个小土堆,谁也说不上哪一朵花儿会在什么时候,含一滴泪,悄然滑落。

(13)我们的心,总不免隐隐疼痛:风雪中一个耄耋老人在行进,家人不知,亲人不至,幸好有一位崇敬他的铁道工人……他没有走远,他是融在了广袤的泥土当中了,是走进五月的鲜花丛中了;五月飘落的槐花,宛若就是那个夜晚为他送行的雪花。

(选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第(2)段画线词“矜持”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3)段描写槐花一夜的绽放,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4)一(6)段文字,作者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高度评价托尔斯泰的伟大。
【小题4】下列对槐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槐树的高大和槐花的美丽烘托托尔斯泰的崇高和睿智。
B.文章写托尔斯泰,从五月的槐树写起,托物言志。
C.彭开头写槐树,是为下文写托尔斯泰的坟墓作铺垫。
D.文章通过写槐树,侧面描写反衬墓地的朴素和简陋。
【小题5】根据第(4)段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描述托尔斯泰“当时的情怀”。90字左右。
【小题6】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赏析第(13)段的画线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2:4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带会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B.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能够获得蓬勃发展,这是可以预见的。
C.“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D.在规范高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B.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人性于人类的工具。
D.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乐观和期望,同时态度又比较谨慎。
B.一些综艺节目为博取观众眼球,人为渲染一种人机对立的紧张气氛,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C.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永远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
D.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将到来,对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 (晋代) 墓志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的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的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 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览”字写成“揽”,是为了避讳其曾祖父王览而为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
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驳议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C.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冻土
万芊
我爷爷是个老军人,一个久经沙场的退伍老军人。
那年,我爷爷正在自家村头放羊,被路过的部队拉上就走。部队的长官说他们不只管饭,打了胜仗立了功还奖现大洋。懵懂的我爷爷正饿着,正巴着有人管饭,—听有人管饭就屁颠颠地跟着跑了。那年我爷爷才十七岁,一直被拉到了好几百里路外的一个陌生的山村外;当官的让我爷爷在村外挖沟壕,并吼着说:“小子,拼着命挖吧,不要偷懒,否则一开仗头一个丢性命的就是你。”可待当官的才走不远,—个满脸横肉的老兵提着锹和枪过来把我爷爷赶到他原先挖的地方,我爷爷过去一挖,才知是风口中的冻土,硬得很,—锹下去只能铲去薄薄的一层。我爷爷知道自己是在跟时辰赛性命,拼着命挖那冻土,手心震裂了,满是血水。一直到对面有了敌兵,远远地稀稀落落地不停地朝我爷爷这边开炮时,我爷爷才挖出一个只能撅着屁股钻进去的小坑,我爷爷想这回非挨炮弹丢小命不可了。可谁知,对面的小钢炮才打了几炮,我爷爷原先被那老兵霸占的地方正好落了发炮弹,那老兵虽躲着,却被像拔萝卜一般从坑里炸飞出来。望着那血肉模糊的老兵,我爷爷倒是有点幸灾乐祸。待我爷爷挖到能躲人了,敌兵也就撤了。跟他们开仗的小鬼子打仗贼鬼。
说来可能你也不信,就是那回,我爷爷不只肤发未伤,而在挖那冻土时竟意外挖到了一些人家避难时埋的现大洋,沉沉的好几十枚,用土布紧紧地裹着。我爷爷虽说从没拥有过哪怕只是半枚的现大洋,但我爷爷知道这东西的金贵。得了这么多现大洋,我爷爷却不敢声张,只是在部队继续开拔的时候,趴在地上诈死,在冰天雪地里躲了半宿,待部队走远了,折回来取了现大洋。就在我爷爷摸索着想溜回家去的路上,却被另一支部队给逮住了。
新部队逮住他,开仗也正迫在眉睫,给他换了顶帽子,也就编入了新的队伍。即将开仗的队伍,也拼命赶着时辰挖沟壕掩体。晦气也该我爷爷再次轮到,当官的给他指的地方同样是风口的一片冻土,用镐拼命地刨,那土也只能刨掉一丁点。我爷爷心寒了,心想这回非挨炮弹送小命不可。这时一边不远处的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兵过来,二话没说,把冻土接了过来,而把他赶到了他自己已挖过的沟壕掩体里。
不长时辰,对面也有了敌兵,开始打小钢炮,狙击手也开始放冷枪。也没放几炮,那刨冻土的老兵,因为掩体实在太浅了,头上中了一弹,人一下子跌扑在冻土上,鲜红的血汩汩地从弹洞中冒出来。跟他们开战的还是小鬼子。
看着帮他刨冻土而替他死去的老兵,我爷爷心里愧疚不已。我爷爷第一回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仗义的人、仗义的军队。我爷爷也是一个刚烈的汉子,人家有义他不能无情,原本打算停仗后再诈回死溜走的我爷爷,也就决计跟上这支部队走了。决计跟部队走后,那些现大洋也就成了累赘,成了累赘后的现大洋也就被我爷爷交给了部队,部队当官的便发还我爷爷一块,说是部队的奖励。揣着这块部队奖励的现大洋,我爷爷跟着这支部队,一路南征北战,最后打过了长江,到了江南一个县城落了脚,按部队上的安排退伍留在了地方上,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爷爷很长寿,他是不久前才离去的。离去前,他自己似乎觉得有些预兆,他把那枚随身带了半个多世纪的现大洋给了我,也就跟我说了那段往事。爷爷说,我一个山里的放羊娃,原本啥都不懂,是这冻土,让我知道好歹,让我懂得哪些人是靠不住的,哪些人是可以一生一世依赖着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行要求跟爷爷调换掩坑的老兵被炮弹炸飞了,望着那血肉模糊的老兵,爷爷有点幸灾乐祸。这说明爷爷既命大又缺乏同情心。
B.爷爷挖冻土时挖到几十枚现大洋,却不敢声张,这表现了爷爷的胆小贪财;这些现大洋爷爷后来又交给了共产党部队,这体现我爷爷思想觉悟的提高。
C.爷爷在部队开拔时趴在地上,在冰天雪地里躲了半宿,又折回去取现大洋这一情节塑造丁爷爷不想在战场上送命,弃暗投明的形象。
D.小说中有多处对比,如两支部队的老兵对待新兵态度的对比,爷爷在两支部队对待现大洋态度的对比,对比的运用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小题2】爷爷是一名军人,参加过不同的部队,结合小说的内容,试分析爷爷两次参军的原因。
【小题3】小说以“冻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还需要深入地解读并提炼出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制。长期以来,无论是中西文化还是中西文学研究,学界一直盛行两种理论路径:一种是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借鉴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与文学的有益资源;另一种是主张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有益养分,而就在这两种理论路径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第三条融合路径。

所谓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它必须建立在中西文学乃至文化的立体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中西视域融合,才能借助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力量,有效地整合其价值资源,以此激活或者重构中国文学传统,达成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这一转化机制甚为复杂,这里仅从文体层面粗略言之。

迄今为止,中国文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艺术实绩。尤其是在小说创作领域,新时期以来,致力于转化性创造中国当代小说新文体的作家难以数计。比如,汪曾祺小说对唐人传奇文体和桐城派古文作法的创造性转化受到普遍激赏,他所引领的当代中国新笔记体小说热潮至今未曾消歇,但只是看到汪氏小说传承中国古代文体资源则未免皮相,实际上西方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对汪曾祺的艺术启示同样不可或缺,还有韩少功小说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同样好评如潮,其作品的文体资源不仅仅来自西方词典体和随笔体的启发,而且直接脱胎于《世说新语》的文化关键词集束体小说。至于莫言、贾平凹、王安忆、刘震云、苏童等人的小说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明清话本小说的文体资源,即使是新世纪小说界的后起之秀,同样也不难发现他们在吸纳西方现代派小说技法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体资源所进行的转化性创造。

当代中国作家不再像新时期初那样热衷于直接制造外国文体的中国版本,不再满足于被西方中心赐予“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卡夫卡”之类的所谓桂冠,而是想真正地做回自己,为中国文体与中国文学正名,但这并非说他们回归本土以抗拒西方,而是说他们把西方文体资源“拿来”后必定要加以整合与重构,让西方文体资源与中国文体资源在平等的“创造性对抗”与“创造性对话”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于是我们看到,新时期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开始打破“纯文学”与“新文学”概念,开始大规模地致力于中西古今文体互渗式的跨文体写作,试图重建中国的“大文学”或“杂文学”文体传统。

(摘编自李遇春《重申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之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深层机制虽甚为复杂,但有助于探索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
B.中西文化在立体交流中难免出现碰撞,这对于激活或者重构中国文学传统而言很重要。
C.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成绩斐然,许多作家勇于实践,实现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新形态。
D.新时期作家打破纯文学、新文学的概念,重绝了“大文学”或“杂文学”的文体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阐述其他两种理论路径,再提出本文观点,运用对比分析,有破有立。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内容,在具体阐明第三条路径的同时,又引出后一段的内容。
C.第三段列举多个作家文学创作的实例,用事实论证第三条融合路径的客观存在。
D.第四段分析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实际,进一步论证了第三条路径的存在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界盛行的两种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理论是对立的,所以亟需寻找第三条复兴路径。
B.寻找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新路径,必须要跳出长期以来的那种对立理论路径的窠臼。
C.汪曾祺、韩少功、莫言的小说成功,启示当代作家只有挖掘古代文体资源才能成功。
D.中国文学传统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必须把西方文体资源融入到中国文体资源中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把那方山水那座城作为叙事的背景,伴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故事线的起伏缓缓流淌、沁入心灵,未尝不是高明的方法。

②日本是不少游客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除了各种旅游资源和服务软环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影视作品中对日本特色景观的精心塑造。

③比如,不少人童年时代都看过的动漫作品《灌篮高手》,画面多以日本镰仓为背景。去江之岛电铁停靠的“镰仓高校前”站拍照,“打卡”幕府时代神社和寺院,成了很多动漫迷的必选旅游地。此外,《夏日友人帐》中的熊本,《名侦探柯南》中的京都,也吸引着游客前来探索、游览。据报道,日本动画协会与航空公司合作成立了动漫观光协会,为动漫迷提供定制旅游服务。事实上,将地域风物搬上荧屏并不是日本的专利,从迪士尼动画到宝莱坞电影,其中的城市、乡野,宫殿、民居,都成了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④“影视旅游”“取景地观光”只是彰显地域特色的一个窗口。风土人情等文化精髓,反过来也可以很好地涵养影视作品的文化味。动画片《大鱼海棠》就描绘了在任一方位结构模式、大小面积、通风采光都相同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中国哲学中与自然为一的思想。电影《邪不压正》中,白墙灰瓦的全景镜头,还原了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将四方四正的规划设计、老北京的民情风貌呈现得干净伶俐。随着电影的热映,天地和谐、师法自然、诗书忠义等传统元素,成为提升文化浓度的增味剂,也随着影像的脉脉流转而播撒。

⑤今年,《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电视栏目登陆法国戛纳电视节,为中国原创节目模式走向海外迈出一大步。然而,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少海外受访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片,仍然是中医、武术和饮食这“老三样”。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文化库存还有待发掘,很多人对本国文化并不“知根知底”。中国文化的“出海”状况与“内生”发展,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地位仍存在差距。如何改变“文化逆差”,如何开采文化富矿,如何打造文化“代言人”,如何让“中国好声音”传遍四海,仍然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⑥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润物无声的经营。影视利用声音、图像的优势,在传播中可以轻松跨越语言、文化甚至国界的隔阂,可成为增强本国文化认同、促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利器。正面解读发展道路、解码文化精髓是重要的一方面,同时,把那方山水那座城作为叙事的背景,伴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故事线的起伏缓缓流淌、沁入心灵,未尝不是高明的方法。正如电影《黄土地》之于陕北,《城南旧事》之于北京,多样的水土养育了多样的风物,多元的地域作品展示出文化的影响力。

⑦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创造具体的每一部作品时,都应当把接续文脉作为自己的责任。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符号、美学观念乃至国民的生活形态作为汤底和食材,加上鲜活的人物和圆融的故事文火慢炖,方能烹出一桌桌适合世界口味的影像大餐。

(摘编自康岩《文化传播何分荧幕内外》,《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2日09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影视文化作品中,创作者把带有地域特色的一方山水或者城市作为叙事的背景,让观众感受其中的魅力,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方法。
B.不少游客把日本作为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影视作品中对日本特色景观的精心塑造。
C.将地域风物搬上荧屏作为日本的专利,使得日本的城市、乡野、宫殿、民居,都成了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D.动画片《大鱼海棠》描绘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天地和谐、师法自然、诗书忠义等传统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通过列举《灌篮高手》《夏目友人帐》《名侦探柯南》的例子,说明被搬上荧屏的地域风物会成为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B.文章第④段通过对动画片《大鱼海棠》和电影《邪不压正》的举例分析,认为风土人情等文化精髓可以很好地涵养影视作品的文化味。
C.文章第⑤段介绍了《国家宝藏》《朗读者》等优秀电视栏目登陆法国戛纳电视节,说明随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之差距也越来越小。
D.文章第⑥段用电影《黄土地》之于陕北,《城南旧事》之于北京的例子,来说明多样的水土养育了多样的风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少海外受访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片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中医、武术和饮食这“老三样”。
B.虽然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已经走向海外,但还有中国文化如何改变“文化逆差”,如何开采文化富矿,如何打造文化“代言人”,如何让“中国好声音”传遍四海这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C.在传播中,影视利用声音、图像的优势可以轻松跨越语言、文化甚至国界的隔阂,可有力地增强本国文化认同、促进对外文化传播。
D.只要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正面解读发展道路、解码文化精髓,就能讲好“中国故事”,烹出一桌桌适合世界口味的影像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