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注)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关中事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今萧何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列候毕已受封,及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注]扼塞:(è  sài),险要关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因其为沛人,又起兵于沛,被拥为首领,人称沛公。
B.漕指水运粮草,用车运输粮食叫转运,从水上用船运输叫做漕运。
C.文中的楚指项羽,秦朝灭亡,项羽自立西楚霸王,辖梁及楚九郡。
D.相国是汉朝廷臣最高职务,萧何为首任相国,汉代相国又叫丞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眼光长远,不贪小利。攻下咸阳湖,其他将领都去争夺财务,只有他忙着接收秦国所藏典籍。
B.萧何深得信任,功居第一。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力排众议,认为萧何功劳最大,位居第一。
C.萧何辅佐刘邦,居功至伟。东征三秦,他留守关中建立稳固后方,不绝粮道、征发士卒补充前线。
D.萧何心系国家,不记私仇。萧何平素与曹参不和,孝惠皇帝向他征求曹参继任相国,他极力赞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2)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8 08:4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同类题2

(一)文言文阅读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选项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B.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C.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D.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小题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人之官,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弟子为舍人。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遗老:一般指改朝换代后仍忠于前一朝代的臣民。本文指“前朝的旧臣民”。
D.《史记》和《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转变持怀疑态度。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②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戟,指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B.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右,御者中,陪坐左。乘,四马一车。
C.跽,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以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臀不着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长跪。
D.怀王,怀是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形势危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于是见樊哙,寻求帮助。
B.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就可封作王。
C.项王对樊哙闯帐不惩罚,反而先后赏赐给樊哙一大杯酒、一条不熟的猪后腿,直至“赐座”。
D.樊哙闯帐,意在与项王拼命。劝项羽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体现樊哙智勇双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①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注)①马服子:即“纸上谈兵”的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B.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C.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D.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是秦将白起的封号。“君”是国君给臣子的一种封号。
B.“应侯”即秦时名相范雎。“侯”是仅次于“公”的第二等爵号。
C.“三公”是一种尊称,并无实权。白起为秦国立下大功,秦昭王特尊称他为三公。
D.“士伍”亦作“士五”,引申指军队,这里指曾经有爵位但因为犯罪而被剥夺爵位贬为士卒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是一个很能揣摩人心理的人。他凭借着丰厚的礼物和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白起对敌我双方形势十分了解,判断正确。秦王在派王龁率部队没能攻下邯郸后让他带兵,他不肯;再派应侯去请他,他仍称病不去。
C.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2)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