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 (军队)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C.何之有 (厌倦)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C.氾南,氾水的南面。古代常以山水来表述地理方位,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在周朝的时候,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晋国是侯等,秦国是伯等,所以叫晋侯秦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化解危机。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3 10:4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撤走)
B.夫晋,何之有?(讨厌)
C.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D.行李之往来,其乏困(供给)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从属二主)
B.以乱整,不武(容易)
C.之(答应)
D.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戍守)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古代对人的尊称)
B.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
C.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只有)
D.吾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王说,与郑人盟。
D.以乱易整,不武。
【小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为意动用法的句子是()
A.晋函陵,秦氾南
B.缒而出,见秦伯
C.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D.焉用郑以陪邻
【小题7】翻译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之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
D.执事,常见义项有两个:有职守之人,官员。还有一种是敬称,是指办事的官吏,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这里是敬称对方,可译为“您”。
【小题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3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    (2) 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
(3)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___ (4) 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
(5)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_(6) 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释:陈轸,战国时期纵横家、谋士。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C.爵为上执珪  上执珪:楚国最高的爵位
D.今君楚而攻魏 相:做宰相
【小题2】下列对原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B.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C.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D.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和陈轸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士,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口舌之利力挽狂澜。
B.甲文中的烛之武从国家利益角度陈述利害,使得秦军退兵。
C.乙文中的陈轸通过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陈述利害,使得楚将昭阳退兵。
D.乙文中的楚将昭阳之所以能被陈轸的言辞打动,是触动了他个人的实际利益。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
③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C.共其乏困  (供:供给)
D.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小题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D.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小题4】翻译以下两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