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晓色云开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树,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起笔写雨过天晴,天从人愿,春光美好,奠定了春日清晨的明朗基调。
B.“东风里“三句,由写景过渡到写人,绿柳掩映下,筝声悠扬,令人心动神驰。
C.“珠钿翠盖”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用镶嵌珠宝的花钿和翠羽装饰的车盖喻指女子。
D.这首词将时间线索、游历所经的线索、情感线素三条线索交织,构思匠心独运。
【小题2】请对“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进行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8-11 08:4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⑤李璟《山花子》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直接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 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鸡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情感奔放热烈,诗歌总体风格是豪放雄壮的。
【小题2】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徒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谴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笔三句描写夜雾笼罩下一片凄迷的景象:楼台消失,渡口隐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表现词人内心的怅惘和迷茫。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用“可堪”二字领起,选取典型意象“孤馆”“杜鹃声”“斜阳暮”等描写词人不胜其悲的羁旅生活。
C.“驿寄梅花”三句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人之情,但亲友的馈赠和来信并不能给他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只能增加离愁别恨而已。
D.“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无理而问,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词人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直接表达了对不幸命运及现实政治的不满。
【小题2】“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分析“砌”字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5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其一)
秦观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①这是秦观任蔡州(汉所在河南汝南)教授时的作品。②陶隙陂:西汉末年翟方进担任宰相时,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③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遗祸无穷。④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建的生活画面,田中“烧痕”换新绿的场景,暗示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B.首联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带有烧痕,诗人借“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
C.颔联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相结合,借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惨状。
D.颈联回顾了造成水灾的现实根源:汉代翟方进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唐代吴元济擅改汝水故道留下的隐患和祸根。
E. 本诗上半部分写人民重建家园的辛勤劳动和水患带来的严重后果,下半部分指斥汉、唐两朝当国宰相和乱臣贼子的所作所为。
【小题2】这首诗主要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