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几段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痢疾与伤寒比战争本身引起的死亡更多。1918和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蔓延,感染了5亿人,将近占世界总人口的1/4,死亡2000万~4000万人,其中大多数人死于细菌性肺炎引起的并发症。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被污染的培养基中发现青霉菌的抑菌作用的故事大概是医学史上最令人熟知的桥段了。但事实上,这一发现距离“神奇子弹”的出现还有漫长的距离。

1929年,在《不列颠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时,弗莱明对青霉素能杀菌的叙述只有一小段。在后来的10年里,他发现青霉素对任何动物无害,通过研究不同酸碱度下青霉素的性质,搞清楚了怎样让这种药品变得更稳定,但他远没有能够完成最重要的一步:创造出临床能够使用的有效制剂。

1940年,弗莱明已经放弃对青霉素的研究,而且后来也没有再回到对青霉素的研究领域。幸运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拉德克利夫医院的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沿着他的路走了下去。这一年,他们从青霉菌中分离和浓缩出了可以用于实验的青霉素,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但一个致命的瓶颈是,要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太难了。

幸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发了人们对“神奇子弹”的渴望。政府、大学、公司和研究所纷纷投入到了这场与伤兵细菌感染较量的赛跑里。弗洛从哈密瓜的绿毛上提炼取了黄绿霉菌,这株霉菌使青霉素提炼的产量提高了200倍。后来,威斯康星大学和卡内基学院的研究人员用X光或紫外线照射它,使青霉素产量达到了过去的1000多倍。

对人类而言,抗菌药物的产生就好比是获得了原子弹,从根本上改变了与细菌感染疾病斗争的竞技场。结核、白喉、脑膜炎和产后败血症,那些人类历史上猖獗的细菌性感染疾病被迅速遏制。如果没有抗菌药物的帮助,我们也很难想象外科手术在20世纪进一步突飞猛进。一个数字足以说明一切,中国国家卫计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曾指出:“抗生素的使用将人们的寿命平均延长了24岁。”

材料二

相比一个世纪以前的人,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干净得多的环境里。感染性疾病在抗菌药物的抗击下不再令我们闻之色变,但很显然,我们的时代有自己的健康问题。纽约大学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负责人马丁·布莱泽在《消失的微生物》一书里提出了一个迷人的问题:为什么一些现代疾病几乎同时在发达国家里骤然增多,并 (甲) (蔓延/曼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你我都能感知的现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过敏性疾病,你是否感到:你的人际交往圈子里,患上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变态(乙) (反映/反应)组织(WA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已达22%,我国发病率也已经超过了20%,平均五个人中就有一人过敏。

马丁·布莱泽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源于他早年对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疑问。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2005年,两位研究者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如今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高警示级别的I类(丙) (治癌物/致癌物)。

马丁·布莱泽并没有否定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的研究成果,令他好奇的是:为什么在他们之前,人们从未想过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炎之间的关系?答案很可能是:过去的研究根本不会将这种细菌视为疑犯:遗传学研究显示,人类携带幽门螺杆菌已有十几万年,这个时间跨度是目前的检测手段所能达到的极限。有理由认为,从20万年前智人刚刚出现在非洲大陆的时候,这种微生物就已经和我们共同生活了。19世纪的医生在几乎每个人胃里都发现了这种弯曲螺旋的细菌——你很难认为人人都有的细菌是(丁) (病原体/病源体)。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带菌者已经变成了少数派。而促成这变化毫无疑问是越来越干净的现代生活。

材料三

马丁·布莱泽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消失已经导致古老的平衡被打破了,它的后果绝不可能全是正面的。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群系组成了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长期的住户可以以各种方式抵御外来者的入侵。

一些研究认为,多种自身免疫病在发达国家中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也可能与我们体内的住户有关。流行病学观察显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发病率相比,在那些人们亲近土地,喝未过滤的水,吃的食物几乎未经加工的地区,免疫机能紊乱病症很少见。一种推论是,人类大约5000年的文明和伴随而来的瘟疫,以极具侵略性的方式培育出了免疫系统。公共卫生设施、抗生素和童年的疫苗大大减少了人一生中得疾病的炎症负荷,但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遗传情况却没有相应发生改变。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开始,进入我们体内的细菌就开始帮助我们调试我们的免疫,帮助免疫的发育。我们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只有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能区别“我”与“非我”。微生物正是“指导”这一过程的第一任老师,教会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危险。而在缺乏“老师”的情况下,免疫系统的学习也就出现了问题。

或许,一个新的科学共识正在形成:只有认清人类同细菌的长期共生关系,我们才能找到人类健康的另一条途径。

【小题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对“神奇子弹”所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青霉菌B.抗菌药物
C.可以用于临床的青霉素D.抗生素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细菌性肺炎引起的并发症,使2000万~4000万人死于全球蔓延的西班牙大流感。
B.亚历山大·弗莱明创造出临床能够使用的青霉素。
C.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在抗菌药物研发方面已比弗莱明走的更远,但依然有很多不足。
D.外科手术在20世纪进一步突飞猛进完全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帮助。
【小题3】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写在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蔓延  反映   治癌物   病源体
B.曼延  反应   治癌物   病源体
C.蔓延  反应   致癌物   病原体
D.曼延  反映   致癌物   病原体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原因是当年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B.在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之前,没有研究者将幽门螺杆菌视为胃部疾病的元凶。
C.目前发达国家带菌者已经变成了少数派,这正是因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D.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终将消灭人类体内各种微生物,人类也会随之更加健康。
【小题5】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住户”指我们体内的微生物。
B.“抵御”表明体内细菌对人体健康的保障功能。
C.“负荷”中的“荷”读音为hé。
D.“教会”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小题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得出的结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菌药物改变医疗史。
B.我们应学会与细菌共生。
C.我们清除体内细菌并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
D.我们对人体内微生物的功能与作用了解得已非常深入,微生物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8 07:4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

金庸

金庸,学名查良镛。后来写小说,把“镛”字拆开,笔名“金庸”。我国香港著名报人、武侠小说家。金庸出生在以海潮出名的浙江海宁,祖父是光绪时进士,父亲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受过西洋教育。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从而也培养了他终生爱读书的良好***江泽民会见。其后发表之谈话记录,无不流露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生和民族命运之情操。

金庸是个色彩斑斓、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身处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他生在商业时代,身处商业社会,作为一个世俗中人,他属于红尘,不属于天国,无法超越尘世的网罗,无所逸于对功利和金钱的追求,使自己成为商业社会成功的报人、作家和企业家。但从更深层面看,他又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在儒家经典熏陶下成长,从遗传密码和士族的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他身上有类似古代士大夫那样根深蒂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儒家尊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怀。他一生博览,坐拥书城,学贯中西。他对中国传统的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具有浓厚的文人情结。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综观金庸先生其人其文其行及其作品折射的精神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庸生于文宦之家,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其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与他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紧密相关。
B.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都是易代之际,关注国家兴亡,反映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所以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C.金庸在浓郁的商业化氛围中写作的武侠小说能够风行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从他的小说中读出中国文人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浓厚强烈的家国情结、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启迪后人的历史智慧。
D.要想了解一个全面的金庸,不光要读他的小说,更应该读他的社评。他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出于商业动机,而《明报》和社评则是他一生的事业。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为中心展开对金庸人生的叙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重点叙述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
B.金庸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所以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
C.金庸晚年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多次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客。为香港和澳门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
D.金庸纵横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既有其无法超越尘世的世俗的一面,更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具有的浓厚的文人情怀的一面。
【小题3】文章说:“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金庸先生传统中国文人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朋霍费尔①从五楼纵身一跃
蔡东
海德格尔②行动筹划了已有半年,总是快成了,到底又没成。
以前,周末的时候,身为科大哲学老师的乔兰森喜欢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跟学生聊哲学,他说话不紧不慢,很随意地引述原典,一派闲逸迷人的风度。
那会儿,他才四十出头,圆寸发型很精神,身材又瘦高,站起来在阳台上踱步时,一步一步,像风吹动起铜管风铃,连脚步声都是清脆的。即使当着学生的面,她看他的眼神里也掩藏不住爱意。
说起来,她也算个热衷于家事的女人,兴头上跑几个超市买材料就为做一道程序烦琐的新菜。但现在大部分时候,她提不起兴致来,日子一天一天失去了柔韧性,心绪没来由就是恶劣无比。她听到了日子发出的声音,规律的让人听久了会发狂的声音。
现在,周素格准备陪着丈夫,在回放里一集一集地找《天天饮食》看,看烦了就换成《西游记》。感谢电视,要是没有电视,这几年她真不知道该怎么熬过来。谁知他说不看,没什么好看的。
她说:“要不,就睡会儿觉去?”他茫然地摇摇头,说:“我想做个木匠。”
起病后,他说话就没头没脑地,但今天这句话还是让她愣住了。木匠?做了三十年夫妻,她还是第一次听他说起,他想做个木匠。
她看着丈夫,此刻的他,是裸露的,诚实的。藉由脑部的萎缩退化,他再度成为长不大的孩童,那段幽密的记忆突然开始放光,纤毫毕现。
她点点头:“我知道了,知道了,原来你是想做个木匠。”
她看看表,已经五点多了。
她说:“兰森,我等着给你买点做木工活的材料;眼下,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我想一个人出去待一待,放个假,放几个小时的假,你能听懂吧?”
乔兰森点点头,他说:“马颊河的木匠最好。”
演唱会八点开始,她第一次看演唱会不熟悉情况,想着还是早去为好。她从储藏间暗格里取出麻绳,捋几圈挂在胳膊上,又搬出那把半年前她找遍家具卖场才寻获到的宽大舒适的座椅,跟沙发 并排放好,确保椅子跟电视机之间的距离合适。
他看到崭新的木椅子,很欢快地坐上去。她赶紧抻着麻绳,把他拦在椅子上,先系上一道。接着捆胳膊,木椅子棱多,很容易穿梭打结,最后是绑住两只脚踝。打结的扣是死扣,但绳子绑得松,怕勒疼了他。
熟练,迅捷,闪电行动。她半张着嘴,脑子里一片空白。
看着她忙活,他一直笑,说:“你先绑我,一会儿我还要绑你。什么时候换?”
乔兰森终于被她绑在了椅子上。海德格尔行动,筹谋多时,大功告成。
她低声说:“我寸步不离地看护你,时刻提着心,在超市里买袋盐也担心,往购物车里放完东西,一回身你已经不见了。”
“我真的受不了,受不了了。”
她拿起皮包,检查了一下演唱会门票。挎上包,换鞋,开门,她听见他的声音从身后传过来:“你要走?”
她说:“我出去一下。”他继续问:“去哪里?”她背对着他,说:“你看电视吧,《猫和老鼠》。”
她迅速关上门,乘电梯来到楼下。经过天井时,她的步子慢了下来。她控制不住地想象家里的画面。也许,乔兰森正低着头,身子往前挣,想从木椅子上挣脱出来。就算他从麻绳里挣脱出来又如何,他被幽闭在一个奇怪的地方,脸上是智识诡异消失的蠢样子,不能思考,不能独立完成任何一件小事。
她猛然睁开眼睛,那只丈夫起名朋霍费尔的、早已被发现摔死在小区天井的白猫侵入进她的行程,这次白猫出现的方式跟以往不同,它不是被抱在丈夫怀中的,也没有躺在地上的光斑里。白猫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跳,摔死在小区的天井内。这幅画面如此真切,就像她亲眼看到过一样,画面里,白猫没有回头,一跃而下。
上楼,打开防盗门,冲进客厅,站在椅子前面。她惶惑地站着,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出现在家里。他笑了,说:“这么快就回来了?”
她愣了一下,忽然想到什么似的。她回答道:“好玩吧?今天就到这里,先不玩了,晚上我带你去看演唱会。”
她俯下身子去解那绑住他的绳子。
(有删改)
(注)①朋霍费尔:20世纪德国神学家,著有《狱中书简》等。②海德格尔:20世纪德国哲学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着力反映的是人的生存困境:照料失智丈夫的日常生活,周而复始的厌恶与责任、挣扎与勇气、残忍与软弱,表现了人生困局中的人性纠结。
B.小说善于以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面对冲进客厅的周素格,乔兰森笑说“这么快就回来了?”体现了乔兰森与周素格的默契。
C.小说以富有柔软细腻的叙述,既直面了灰色的人生,又对苦难的人世葆有温情和暖意。语言清新,富含深意,颇具艺术张力。
D.筹划已久的看似失败了的海德格尔行动,却让周素格成功完成了一次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与其逃避,不如共同承受。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周素格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的标题和开头初看晦涩难懂,认真品味却有深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第28道生死轮回
雪绒花
那天下午,29岁的农贩吉田茂正在外地洽谈一笔蔬菜种子生意,猛然间感到大地剧烈颤抖起来,接着便从广播中听到了自己老家所在地宫城县发生地震的消息。他立即向朋友借了一辆摩托车,心急如焚地往回赶。
在进入宫城县管辖的地界后,吉田茂见到山石塌落,道路变形,不得不将摩托车临时寄存,而后徒步前进。随着一步步深入震区,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难走。
就在吉田茂翻越一道山梁时,触目惊心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只见屋倒墙塌,瓦砾遍地。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个完全毁于地震的村庄。吉田茂心情沉重地走向村庄,忽然听见离他最近的一堆瓦砾中传出呼救声。他的心猛然颤动了一下,是停下来救别人还是视而不见继续赶路回家救自己的妻儿?短短的几秒钟犹豫后,他停下来毅然投入到救人的行动中。
吉田茂找到了一把被砸断的半截铁做,循着声音用力挖掘,在暮色四合时终于把国在里面的一位中年妇女救了出来,万幸的是中年妇女只是脸上受了些皮肉伤。就在吉田茂要离开时,中年妇女说自己的丈夫在岩手县一家饲料厂做工,儿子也在那里上中学,不知道他们此时是否遭遇不测,她请求借用吉田茂的手机给他们分别打电话。吉田茂拿出手机时,发现通讯早已中断,中年妇女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吉田茂见状就把手机交到她的手里说:“要不这样吧,我把手机留给你,等通讯恢复后,你再给亲人们打电话。”
中年妇女摇摇头:“不,你的亲人也生死未卜,你也需要它啊!”“我加快速度估计在后半夜会回到县城见到妻儿的,”吉田茂说着,迅速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和笔,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最后对中年妇女说:“如果电话能打通,拜托你给我妻子打个电话,说我一切平安,正在回家的路上去搭救她和儿子。”
吉田茂一路走,一路救人。当有近40条鲜活的生命在他参与救助下获得重生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三夜,他也终于回到了县城自己的家。
古田茂站在马路边,悲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已不复存在,自己家的种子店更是墙倒屋塌、满目疮痍。他循着裂缝一遍遍呼嗅着妻儿名字,直到嗓子完全干哑,就在吉田茂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时,一位路过的邻居遇见了他,带给他一个天大的惊喜:他的妻儿只是受了轻伤,正在城北临时医护点接受治疗。吉田茂听了不禁大喜过望,立即赶了过去,果然见到了正在挂着点滴的妻子,而安然无恙的儿子就坐在一旁守着妈妈。
吉田茂来到妻子身边,渐愧地说:“实在抱歉,这么晚我才回来……”妻子微笑着打断他的话:“不,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吉田茂听了一愣,不解地问为什么,妻子掏出手机和一张写满电话号码的纸时,吉田茂更加惊诧,因为那正是自己的手机。这时,妻子才缓缓讲起了事情经过。
原来,吉田茂救起的第一位中年妇女去岩手县寻找丈夫和儿子,结果在路上救了一个司机,把手机和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留给了司机,司机又救了一个中学生,同样把手机和纸留给了中学生,中学生又去救别的人……就这样,直到纸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时,它随那部手机一起传到了第27位获救者手中,而这位获救者就是吉田茂的邻居,这位邻居在救出了吉田茂的妻儿后,毫不犹豫地把手机和纸留给了这对母子。吉田茂的妻子一眼看到纸上的第一个号码居然是自己家的,而且手机也是丈夫的,才知道丈夫不仅平安活着,而且正在积极救护着他人的生命……
吉田茂听完,不禁潸然泪下,他庆幸多亏自己当初教出了那位中年妇女,从而开始了一场互救互助的爱心接力。他知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爱心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给他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的人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吉田茂救出的中年妇女在吉田茂给她手机时故意半推半就,说明她自私、有心计。
B.本来当天夜里就能到家,吉田茂却走了三天三夜,主要是因为地震使道路变形难走。
C.吉田茂回到家呼唤妻儿不应、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的情节,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D.妻子说出“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这句话,是因为她知道是丈夫安排人来救她的。
【小题2】小说中的吉田茂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手机和写满电话号码的纸可以看作是象征性符号,其象征意义是什么?邻居不知道手机和纸上的第一个号码是吉田茂家的,他在把手机和号码纸留给吉田茂妻儿时,会嘱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年落雪时分
连俊超
清晨雾蒙蒙。
雾蒙蒙的时候,我们干一些不想让别人看见的事情。那时我一定还在睡梦中,否则我会看见父亲赶着母猪和一群小猪崽子在雾中行走的情形。
父亲把猪从猪圈里赶出来时,在它的脖颈上狠狠地抽了一下,以示对它慢腾腾的不满。父亲很着急,他要在明亮的清晨到来之前,把猪赶出去。他尽量在雾中睁大无神的眼睛,但他仍希望雾气能更浓重些,即使人们和他撞个满怀也看不清他不安的脸庞。
父亲像管理一支纪律散乱的娃娃兵一样,赶着猪走在冬雾笼罩的街道上。当把猪赶进一个小院子时,父亲松了一口气。那是一户人家多年前就废弃掉的院子,草木荒芜。
父亲把猪赶进去时,一定对那个凄凉的院子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他可以放心地走回家,迎接即将到来的马兄弟。当父亲还是个小老板的时候,他就是我们家的常客,而当父亲一贫如洗的时候,马兄弟依然如故地每年到我们家来——只不过今年把注意力放在了猪身上。因为当小猪长大的时候,他要理直气壮地赶去抵债。
然而,那个雾蒙蒙的清晨,父亲决心敷衍他的马兄弟了。他不能在来年春天两手空空地应付他大儿子的订亲大事。
马兄弟像往年一样在冬天的上午把自行车停在我家的院门口。他热情地跟父亲打招呼,眼睛却关注着靠近西墙的猪圈。但他支起的耳朵并没有得到猪哼哼声的答复,因此他向西挪了两步,空荡荡的猪圈让他大惊失色。
这时,母亲的哭声从厨房飘了出来,穿过渐渐散开的薄雾在院子里飘荡。她凄惨的哭诉让我感到灰蒙蒙的天空也许再也亮不起来了。马兄弟对母亲的哭泣感到不解,父亲冷静地告诉他:“对不住,要让你白跑一趟了。昨夜里母猪和猪娃儿都让人给赶走了。“
马兄弟皱起了眉头。
“怎么会呢?”他念叨着。
父亲把他请进屋坐下,叹了口气说:
“村里冬天一直都很乱,咱家的院墙又矮。夜里我听见母猪叫,也没太在意。后来我听见小猪都叫了起来,就赶紧起来看看是咋回事。我开门看见三个人正往院门外赶猪,其中一个人手里端着一杆大猎枪!”
马兄弟四顾无语,父亲也只顾抽烟
他们沉默着,母亲忙活着,天阴沉着,北风刮着,我呆呆望着情绪低落的天空。
父亲朝院子里望了一眼,他眼神中的不安和脸颊上的焦躁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雪。母亲说了声:“下雪了。”马兄弟起身到门口仰脸张望。父亲的眼里这才燃起了希望。
马兄弟推车到门口时,大片的雪花飞扬散落。父亲不停地向马兄弟赔不是,马兄弟则很痛苦地跨上了自行车。当父亲准备转身回家时,他的眼神忽然呆住了——
他清晨安置好的母猪领着它的娃娃们浩浩荡荡地回来了。·它们哼哼着,一路小跑,从马兄弟的自行车旁经过,朝我们奔来。马兄弟停下车,回过头来。父亲低声对母亲说:
“别让它们进家。”说着便上前拦截。母猪调头钻个空子,朝家门冲刺,但门口还有我和母亲这道防线。父亲抄起一根木棍挥去,母猪就围着大门口来回周旋,猪娃娃们叫唤着,在它身后绕来绕去。
父亲忙乱之中还不忘朝马兄弟那边喊一声:“谁家的猪;怎么跑到这来了。”马兄弟不吭声,坚定地站着。
北风呼号,雪花狂舞,母猪肥大的身躯却显得尤为灵活。·父亲胡乱叫骂着,挥动着木棍,跌倒又爬起,驱赶这头死心眼的猪。雪地被践踏得凌乱不堪。父亲手中的木棍终于击中了母猪,它尖叫着在雪地里奔逃,小猪们紧慈其后,父亲穷追不舍,似乎要把它们赶到天边去,他那由于过度激动而扭曲颤抖的身体在雪中趔趄地奔向远处。
我忘记了那天父亲在雪地里跌了多少跤。但我那时觉得,小猪们摇头晃脑地跟随母亲在雪地里奔跑时一定很快乐,因为那是它们一生中难得的欢快时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蒙蒙冬雾”,小说的情节也如同那弥漫的冬雾一样让人看不透,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B.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给读者一种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C.这篇小说犹如一出戏剧,展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相互依存,尺水兴波,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D.小说塑造了一位身陷困境的“父亲”,想采取“耍赖”的方式,躲避讨债,不料“弄巧成拙”,狼狈不堪。既含有对父亲耍“小聪明”的嘲讽,又传达了对“父亲”的深深同情。
【小题2】请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就画他的眼睛。”文中多处描写“父亲”的眼神,请找出并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天子坟
陈启文
①一路逆水而行,有时间倒流的感觉,倒流五千年。从攸县、茶陵,一直到炎陵,让数千年的岁月哗哗地呈现。我正走向洣水的源头。我早已知道,在那里最终呈现出来的将是一座山一样的坟——天子坟。这坟里长眠着太阳之神——炎帝神农氏。
②当年,他率领着一个北方部落,穿越中原腹地,跨长江,过洞庭,走进了一片神赐的土地。他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原本就是最懂得土地的他,使劲地揉搓着手中的闪烁着奇异光泽的黝黑泥土,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上苍啊,给我种子!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上苍啊,给我灌溉!呼唤中自然涌现了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一起波动。上苍啊,赐我阳光!呼唤中,太阳立刻便发出光和热来,让五谷孕育生长,让天地间渐渐弥漫着成熟的味道……
③作为南方的天帝,炎帝神农氏不是一个王宫里养尊处优的威严王者,而是一位牛头人身的:农耕之神,当他耕耘时,他就变成了一条牛,从嘴里喷吐出大口大口的热气,从每一个毛孔里奔涌出淋漓的汗水,他以耕耘统驭百姓,又以耕耘拓荒于旷野。你看见他深深埋向土地的头颅、绷紧了的脊梁,一个民族人文始祖的形象赫然在你眼前了。
④人类似乎还要让他来承载更多的东西。他用一条牛鞭来鞭打山中的各种草药,那些草药的药性便一下显露了出来。他是神,他的身体是透明的,如果他不幸尝到了有毒的草药,一看就知道中毒在哪一部分,并能及时找到解药;另一方面,他又是人,他备尝人间艰辛,遍尝百草,曾经一天就中毒七十次,最后,他尝到一种可怕的断肠草,肠子断了,无药可救,他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中毒。他的死,也是人类赋予一个人文始祖的死亡方式,为了疗救民间疾苦,这个人死了,他为天下而断肠。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伟大的象征,一个民族至此以神话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个杰出农人的塑造,同时也完成了他们对自己心中领袖的一次完美塑造。
⑤这些都不是文字写下的历史,但比文字更深地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
⑥我逆着湘江的一条支流走到了这里,这块最终埋葬炎帝神农氏的土地,也是他当年年复一年地耕种过的土地。眼前,一座不朽的坟,很大,与山林浑然合为一体。有一种力量,蛰伏于大地深处,像山一样沉重。
⑦听起来十分神奇,追究起来,却是那么质朴,厚重的质朴,数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农人,都在为他们自己的神、为这座大墓培土,它,于是,越长越高。而他们也通过对炎帝神农氏的怀念,演绎出了许多只属于农人的节日和风俗。很幸运,我赶上了这里的一次祭祀,一个不被日历记载的节日。很多的农人,从各个山寨里赶来,而他们用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是刚打下来的新鲜稻谷,还沾着露水和泥土的瓜果菜蔬,还有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栗子、梨子、橘子、柚子……在这扑鼻的鲜活的味道里,你恍若觉得,那个只存在于亘古神话中的农人,仍然活着,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⑧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
【小题1】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一段有哪些作用?
【小题2】文章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塑造神农氏形象的?
【小题3】文章第二至第四段反映了华夏先民哪些初创生活?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的几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