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西安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诗词名句,既交代了论述对象,提出了观点,又增加了文采。
B.第三段首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本段论点,举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的事例证明他们都曾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
C.第四段首句是本段中心句,为了证明该论点,采用举例论证。作者选取了张骞出使西域,及汉、唐、元、明时的具体事例作为论据。
D.唐朝时的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在汉、北魏、唐、宋、元等朝代比较繁荣,但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它在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候。
B.“青海道”“青唐道”和草原丝路之所以又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和“回纥道”,是因为它们曾分别被吐谷浑、吐蕃和回纥控制过。
C.在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这说明当时西夏人已有饮茶的习惯,可见物产上的互通有无也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从生活中常见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萝卜等农产品的名称可以看出,它们很可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8 05:4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①“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②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③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④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⑤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应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2016年第10期《艺术科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书法时技艺过于精熟,就会千篇一律,表现出一种“匠气”。
B.今人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导致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C.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需要讲究精准,仔细慢临和推敲。
D.楷书临习如缺乏工匠精神,韵致就会受损,因而准确性大打折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方式多样,主要有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
B.文章按什么是“匠气”,为什么会产生“匠气”,如何避免“匠气”的结构论证。
C.文章第二段以“馆阁体”来论证临写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导致“匠气”。
D.文章的第三段通过古今对比论述“个人自身修养”匮乏会使书法产生“匠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一法师的书法让人心生平静、安宁,是因其积淀的丰富学养。
B.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
C.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强调书法临习的工匠精神。
D.书法艺术在锤炼技法时避免千篇一律,就可以避除“匠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怪现象,不少电影因为明星效应收获高票房,但剧情粗糙。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最终会使观众厌烦。可以看到,优质国产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观众对“流量吸睛”的欠诚意之作并不买账。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中国电影观众正步入更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观众群休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也在提升,更需要电影产业在反思中进步,不仅仅单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而要从创作端发力,推动各类影片多样化发展,注重将内容、质量作为核心,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促进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2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巨大。无论以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市场来衡量,中国都是电影大国。但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只是“中国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从这点看,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从量的粗放型发展到质与量的共同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应是未来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

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以独特的中国元素、创新的讲述方式,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同时,“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广阔空间,中国电影也可借助于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8日)

材料三:

新华社长春9月8日电(记者刘硕、赵丹丹)以“信仰、情怀、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8日在长春举行。论坛期间,电影界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日益突出,应加强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帮助,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实力。

据介绍,今年截至9月7日,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6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国产影片的份额超过了65%,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7部。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电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影创作活跃,题材类型更加丰富,优秀作品不断出现。还有很多影片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创作上的提升和进步,反映出“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和成熟。希望青年创作者坚守信仰,永葆情怀,把个人的创作理想和艺术追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之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用更多的好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更多好作品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星效应、特效画面难以吸引观众,影片质量已成为决定票房高低的关键,表明优质影片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我国观众的品位不断提升。
B.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传播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C.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加快国际化步伐。
D.我国优秀电影作品不断出现、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与电影“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成熟有很大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观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是推动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创作的多样化和更多精品力作的推出。
B.《红海行动》《战狼》等一批国产片之所以引发了全球范围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C.从电影票房、国产影片的份额来看,中国电影发展态势很好,但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还需要质与量的共同提升。
D.在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肯定了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对电影“新力量”的认可和希望。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社会学”一词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
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如果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些社会学家根本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他们或者把社会学归结为方法科学,强调社会学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把社会学当作“剩余社会科学”。前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后者则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或者是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的大杂烩。
③显然,上述观点都否定了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不赞成这两种看法,而肯定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那么,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又各持己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④其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因此,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由具体的个人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现变的社会,以及这个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就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过程不等于对社会进行包罗万象的研究,而是研究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这一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节选自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第三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捉摸不定,导致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
B.把社会学当作方法科学或剩余社会科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
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以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学史上反实证主义传统的主要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在提出社会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关键阐述对象。
B.第三段首句评价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话题,在论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四段紧承二、三段的两个层进式问句回答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在论述“社会学”概念的过程中,采用总分式论述结构,最后得出其科学的定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分析社会学的存在的分歧时,对学术界的不同见解并非都否定。
B.认为社会学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绝大多数都不赞成社会学是方法科学。
C.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一致的。
D.准确的社会学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浆的心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要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题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已成为了一个神话,无论在书法行家那里,或者非专业人士那里,“兰亭”俨然成为了一座不可触摸更不可撼动的图腾立柱。和其他艺术所不同的是,书法的历史是一个逆行的历史。当一系列经典范式被建立起来以后,后人始终在对于这些经典进行不断趋近化的效仿中建立起各自的历史谱系。这个描述很像是哲学家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里所描述的景象,时间的天使背向未来被狂风越吹越远。“兰亭”如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不可接近的艺术理想,却离尘世越来越遥远。尽管书法史上的图腾柱大大小小各擅胜场,但“兰亭”毫无疑问已成为了一切图腾柱中央最宏伟夺目的那一座。

这种艺术史上的偶像化对我们并无好处。一方面我们看到现代文化的琐碎和平庸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同时也看到那些经典的图腾变得越来越坚不可摧,而人类的生命和创造力却在这些文明碎片的挤压之下变得举步维艰。关于“兰亭”的起源已几乎湮没无闻,和王羲之的其他真迹一样,大多已被历史的烈焰摧毁殆尽。要是我们通过那些残留的余烬来观照“兰亭”的出生证明,会发现实际上连这座图腾本身都是极为可疑的。

东晋这个朝代和以往不同,他们拥有非常强大的“厚今薄古”的风气。我们说汉魏风骨,实际上也强调其古意盎然,拥有一种经典化的理想美学。但是东晋时代除了个别人之外,主要的文化风气在于对经典美学的逆反。我们可以说,在当时的哲学风气下,那种来自于汉代儒学的历史观被清谈式的玄学化的历史观所取代,同时在国家权力松弛的现实政治之下,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了今世,期待在当下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经典艺术体式。

“兰亭”最初的经典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书法的传统尺度一度是汉魏时代的张芝和钟繇,然而到了王羲之出世之后,他将古拙的写作形态一改为妍丽之风,很快获得了人们的赞誉。一种新的美学格局的出现总是会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但这种评价也常常带有争议。因此若干年后,当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出世之后,很快就在书法领域取代了其父亲的位置,成为了大众所青睐的新对象。这样看来,王羲之的第一次经典化尝试并不是很成功,尽管他确实得到了认可并纳入了经典的谱系,但是离后来“书圣”的地位,其实还很遥远。

问题就出在几个皇帝身上。当时代过了一百多年,走进梁武帝的年代后,“崇古薄今”的风气再度袭来了。这是一个知名的崇古帝王,他试图重新建立一系列关于书法的古代丰碑,重新激发起文化里对于经典的向往。问题随之而来,那些更为古老的书家作品,传世已然稀罕,他往前推算所足以找到的最为合适的书家范式,正是王羲之。在这样一种皇权和艺术经典权的共同策应之下,王羲之被推上了其生前难以想象的宝座。尽管后来梁元帝在战乱里焚毁了大量真迹,但这些在现实中的焚毁也恰恰让这些经典在精神史里变得更加牢固。直到后世皇家不断以王羲之作为珍藏,“兰亭”的“第一行书”和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也就这样逐渐流传下来了。

这是一个简要的偶像建立史。我们知道,一座艺术图腾的树立并不是简单而孤立的事件,而要依靠无数波涛的合力才能够逐渐建成。问题是,这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后来被简化成了一桩纯粹的艺术美学问题,仿佛“兰亭”生来就是为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而来的,这当然是我们在认知上的重大谬误。事实上,何止是“兰亭”,在任何领域建立起偶像丰碑,总会伴随着认知简单化的危险。要是对图腾的崇拜还混杂了一些其他的权力崇拜在里面,那局面就更加糟糕了。

(节选自《长江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原文来看,“兰亭”成为“第一行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和政治环境的宽严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东晋时代整个文化风气“厚今薄古”,政治环境业较宽松,这有利于建立独属东晋的经典艺术体式。
C.“兰亭”走上神坛,固然有艺术上推陈出新的因素,但是也和时代审美风气以及政治需求等有关。
D.作者开头承认“兰亭”是一座伟大图腾立柱,后文又进行了质疑和否定,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通过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的描述来论证后人会通过模仿经典来建立各自历史谱系。
B.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艺术史上的偶像化对我们并无好处,能够辩证地看待经典对人类的影响。
C.本文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涉及“厚今薄古”和“崇古薄今”两种时代风气,作者并未对此作出评价。
D.作者在论证中渗透着基本的理念:不能简单而孤立地看待问题,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兰亭”事件细致入微的分析,最终得出只要建立图腾就会导致认知简单化的结论。
B.作者对于政治权力对艺术品的评价和影响心存警惕,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应该受到其他领域的干涉。
C.平庸和琐碎在现代文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使得人类的创造力无法从经典文化的影响下取得突围。
D.王羲之的书法在生前就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他被儿子超越并不能说明他的书法造诣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