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D.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合理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B.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意愿。
C.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小题3】由于报告人的身份不同,这三则材料在内容上的侧重点也不同,请分析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1 08:4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路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 赵焰 《美的背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忘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B.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竹子就在跟前
沈祖连
乔迁新居,一家人喜气洋洋。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进入客厅,进入卧室,进入厨房,最后来到阳台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台,几乎成了母亲的最大心愿,她要在阳台上养几盆花,要在阳台上安一张躺椅,每天能充分地享受阳光,而最实际的是可以在自己的阳台上晾晒衣服,这是老人最最期待的。
给我找根竹子。”母亲发话了。
大姐说,“就交给他吧。”
大姐夫不很乐意,但还是毅然受命:不接受行吗,丈母娘的要求,妻子的命令。再说,不就是一根竹子吗?
可接受下来,大姐夫才知道自己的荒唐:要在老家,要根竹子,提刀上山,便可手到拿来。可在这大都市里,去哪里找?可怜的大姐夫,骑着自行车,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一无所获。
午时归来,大姐问他要到没有。大姐夫说:
“还没。我想,用根不锈钢管不是更好吗?”
“真没用。阿妈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一根竹子,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那我下午继续找吧。”
大姐夫登上楼顶,看到前街有建设工地,正在拆着脚手架,大姐夫心里一高兴,立时跑了过去。一根根卸下来的正是他所要找的竹子。
大姐夫来到了门口,找到了门卫,递上一根烟,说,“师傅,卖根竹子给我好吗,多少钱呀?”
“卖竹?我这里不卖竹。”
“就是那些拆下来的……”
“那是脚手架用的,不卖。”
“可我急着用,不瞒你说,我的丈母娘……”
“不用说了,我明白,你丈母娘要一根晾衣服……”
“正是。”
“可我不能卖呀。要不你去找工长吧,”门卫指着里边的一个汉子说,“就是那个戴着黄帽子的。”
大姐夫来到了黄帽子跟前,叫了声:“工长,你好。”
“什么事?”
“我想跟你买根竹子。”
“没有竹子卖。”
“这是脚手架,还要搬到其他工地去用。”
“我只要一根,次一点的也行。你就收回成本费吧。”
“这可没有先例啊。”
“看在我们男人的面上。通融一下吧。”
“可是,我不能让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扛着一根竹走出去呀。这么吧,你去找我们主任吧。他在办公室。”
大姐夫在工长的指点下,见到了主任。
主任是个脸皮白皙的汉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可不想一听到大姐夫说要买他的一根竹子时,却是一副不耐烦:“去去去,买竹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姐夫从工地出来,望着一地的竹子,却是一脸的茫然。这样回去,丈母娘问起,怎么是好?
他在街角点燃了根烟,吸了一口,大脑皮层一下子跳出了个人:老同学李青不是在这个建筑公司任职吗?并且听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了,好,就找他,不就是一根竹子吗?难道会不给老同学点面子?
到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说是不在家,得晚上才回来。好吧,晚上就晚上,等等吧。
心里有了点底,大姐夫便昂然地回来了。不过他还是不太敢见丈母娘。
大姐问:“怎么,还没找到?”
“有眉目了。”
“我的天,跑了一天,才有眉目,能告诉我,怎么个眉目吗?”
“阿英你别说这根竹子,手续还挺复杂的,不过总算找到了建筑公司的一个老同学了,他今晚回来,我估计明早吧,明早准能要到。”
“什么呀?为了一根竹子,还得托人情,你这人情也用得太廉价了吧。”
这时,二姐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听大姐在指责大姐夫,便说,“不就是根竹子吗,也值不了多少钱,大姐夫你说你在哪发现了,告诉我,我去搞掂。”
“不远,在前街工地上就有。只是……
“你是说那些刚拆下来的吗?好。”
二姐夫说着掉转车头,不到5分钟工夫,便扛着一根竹子回来了。
大姐夫尴尬地问,“怎么我去不卖,你去就卖了?”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用什么卖不卖的,我扛起就走。”
“那要是让人抓住了呢?”
“那就让罚吧,一根破竹能值什么钱的。不过谁管?”
(选自《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该句采用排比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大姐夫”寻找“竹子”的辛劳,也蕴含着对相关部门官僚作风的批评。
B.“竹子”就在眼前,可“大姐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弄不回来,而“二姐夫”却“不到5分钟工夫”就到了手,两相对照,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比“二姐夫”低。
C.小说情节可概括为“母亲要竹子”、“大姐夫找竹子”、“二姐夫拿竹子”;虽然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大姐夫找竹子”,但“二姐夫拿竹子”却可视为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语言描写是该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姐夫”等人的性格特点,还含蓄地交代了相关人物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小题2】“二姐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小题3】试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侈、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就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大将张俊所领士兵因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唯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再如:“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等。

(选自王春瑜《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也有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这些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C.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D.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人人为官莫敛财”等。
D.民谚“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西夏反贪文化中的民谣谚语也包含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内容,其中有控诉,有讽刺,也有劝善戒恶,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的鸣鹤

①浙东古镇鸣鹤是环湖而建的,大多数的民居都朝着湖面,开门见山又见水。据史料记载,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但是我潜意识里却一直以为鸣鹤的来历还要往前推。要知道鸣鹤那地方本来就是水草风茂之地,杜白两湖依山傍水,或许早年确有鹤栖息,鹤鸣惊人。《诗经》之《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应该也是鸣鹤的出典了吧!

②老街有两条街,分别为上街、中街,两条街呈平行状,中街从头至尾有多座桥与上街相连。中街的入口就有一桥,临湖,名曰陡塘桥。想知道陡塘桥的风貌,有清人诗为证:“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

③淅沥春雨中的鸣鹤非常宁静,宁静得能听见脚步声在深巷里的回音,我这个急性子的人在这里竟然很自然地放慢了脚步。一直以为宁静是一种品格,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宁静的感染力。走在弄堂里的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时光隧道,不再浮躁,只是觉得行走在这巷子里心里很宁静,仿佛人生就该如此,不便回头,不可回头。

④没有了喧嚣,曾经有过的繁华已经远去,只留下恬静;曾经商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早已远去,只留下与世无争,那是一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璞。它和我之前参观过的古镇不同,它没有周庄浓厚的商业味道和人为雕琢的痕迹。老街里边有许多幽深的弄堂,那些弄堂和街面成九十度角,长长的弄巷幽深幽深,走进去之后,转了个弯又是一眼望不到头。再拐弯又是一条弄堂,这样三转两转就会在弄堂里迷路,不过不要紧,那里的人都淳朴,随口问一声,那老大娘竟然起身领着我转出那深深的弄堂,把我带到想去的地方。

⑤弄堂最宽不过两米,有的仅容一人通过。巷子似乎终年都是潮湿的,高高的马头墙上那斑斑驳驳的苔痕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如果仔细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墙上那些被雨水侵蚀了的墙缝以及墙缝里生长着的小草。那些墙面上的苔痕给鸣鹤平添了许多古朴的印记,我想那些印记承载着太多的风霜雨雪,它们也应该是鸣鹤历史的组成部分吧?漫步在幽深的弄堂里,从一条弄堂转到下一条弄堂,停停走走,这样的行走反而有着更多的意外。不知道眼前这弄堂是不是诗人笔下寂寥的雨巷,他那首优美的诗歌是否在这里找到的呢?如果是的话,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就是刚才替我领路的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吧!

一路上不尽的烟雨缠绵着。淅淅沥沥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柔情。那雨滴恬淡得像一串串轻盈跳跃的音符连缀成梦一般的旋律,落在或跨或卧的桥上,落在缓缓移动的伞上,落在那鱼鳞般的瓦上,落在庭院里那三两棵芭蕉上。老街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有的老房子墙壁已经粉刷过,墙脚却是清一色的条石,那青色的条石顽强地坚守在那里,支撑起了那高耸的马头墙和气派的门楼。据说那老房子原来前面都有廊棚相连,走在长长的廊棚下就免去了日晒雨淋。遗憾的是那长长的廊棚已经有大半消失了,古朴典雅、雕花彩绘的梁檩椽柱却是随处可见,还有那一爿爿门板店铺还招引着往日的繁华与热闹。

⑦不经意中,我一脚踏进那栋房子。那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幽深而苍老,当年生活在楼里的主人已经在历史里漂走了。马头墙高耸,白墙黑瓦、翘角飞檐、雕窗扶栏都记录着主人曾经的辉煌。只是时光不再,久远的往事早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上街的尽头,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刹金仙寺。金仙寺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比鸣鹤建镇还要早,建成之后不久就成了浙东名刹。原来寺里保留着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碑,著名的弘一法师曾来过这里,他的《青凉歌集》与《华严集联三百》就是在这里完稿的。说来很有意思,这样一座千年古刹竟然还是一个革命活动场所,1942年,浙东游击队的司令员何克希在金仙寺成立了“浙东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寺右前方,还立着一块纪念石碑。解放后这里又曾被改建为学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回复现状。

⑧我走走停停,边想边看,目光所及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在岁月中赋予了古镇别样的生命。

【小题1】第⑤段画线句中“诗人”的姓名是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行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第②段引用清诗展现陡塘桥风貌,增添文章文化色彩。
B.本文现实的描写和丰富的联想、想像结合,表现雨中鸣鹤独有的魅力。
C.第④段将鸣鹤与周庄对比,突出呜鹤没有多少商业气息,较自然古朴的特点。
D.第⑦段写典型的四合院,来表现“主人曾经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E.第⑦段介绍金仙寺建寺早,更体现了古镇鸣鹤的历史文化悠久。
F.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慨叹鸣鹤的今非昔比。
【小题5】总观全文,概述文末“别样的生命”的内涵。
【小题6】根据文本信息,对古镇鸣鹤作简要介绍。(80字以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见大雁
刘长春
⑴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⑵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⑶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⑷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⑸秋天的时候,溪流变的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⑹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⑺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⑻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⑼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⑽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⑾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⑿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⒀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⒁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⒂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⒃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⒄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小题1】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
【小题2】第⑹段“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中的“怦然”“肃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小题3】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小题4】“天空寂寞,人也寂寞”的含义是什么?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