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的鸣鹤

①浙东古镇鸣鹤是环湖而建的,大多数的民居都朝着湖面,开门见山又见水。据史料记载,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但是我潜意识里却一直以为鸣鹤的来历还要往前推。要知道鸣鹤那地方本来就是水草风茂之地,杜白两湖依山傍水,或许早年确有鹤栖息,鹤鸣惊人。《诗经》之《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应该也是鸣鹤的出典了吧!

②老街有两条街,分别为上街、中街,两条街呈平行状,中街从头至尾有多座桥与上街相连。中街的入口就有一桥,临湖,名曰陡塘桥。想知道陡塘桥的风貌,有清人诗为证:“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

③淅沥春雨中的鸣鹤非常宁静,宁静得能听见脚步声在深巷里的回音,我这个急性子的人在这里竟然很自然地放慢了脚步。一直以为宁静是一种品格,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宁静的感染力。走在弄堂里的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时光隧道,不再浮躁,只是觉得行走在这巷子里心里很宁静,仿佛人生就该如此,不便回头,不可回头。

④没有了喧嚣,曾经有过的繁华已经远去,只留下恬静;曾经商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早已远去,只留下与世无争,那是一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璞。它和我之前参观过的古镇不同,它没有周庄浓厚的商业味道和人为雕琢的痕迹。老街里边有许多幽深的弄堂,那些弄堂和街面成九十度角,长长的弄巷幽深幽深,走进去之后,转了个弯又是一眼望不到头。再拐弯又是一条弄堂,这样三转两转就会在弄堂里迷路,不过不要紧,那里的人都淳朴,随口问一声,那老大娘竟然起身领着我转出那深深的弄堂,把我带到想去的地方。

⑤弄堂最宽不过两米,有的仅容一人通过。巷子似乎终年都是潮湿的,高高的马头墙上那斑斑驳驳的苔痕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如果仔细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墙上那些被雨水侵蚀了的墙缝以及墙缝里生长着的小草。那些墙面上的苔痕给鸣鹤平添了许多古朴的印记,我想那些印记承载着太多的风霜雨雪,它们也应该是鸣鹤历史的组成部分吧?漫步在幽深的弄堂里,从一条弄堂转到下一条弄堂,停停走走,这样的行走反而有着更多的意外。不知道眼前这弄堂是不是诗人笔下寂寥的雨巷,他那首优美的诗歌是否在这里找到的呢?如果是的话,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就是刚才替我领路的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吧!

一路上不尽的烟雨缠绵着。淅淅沥沥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柔情。那雨滴恬淡得像一串串轻盈跳跃的音符连缀成梦一般的旋律,落在或跨或卧的桥上,落在缓缓移动的伞上,落在那鱼鳞般的瓦上,落在庭院里那三两棵芭蕉上。老街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有的老房子墙壁已经粉刷过,墙脚却是清一色的条石,那青色的条石顽强地坚守在那里,支撑起了那高耸的马头墙和气派的门楼。据说那老房子原来前面都有廊棚相连,走在长长的廊棚下就免去了日晒雨淋。遗憾的是那长长的廊棚已经有大半消失了,古朴典雅、雕花彩绘的梁檩椽柱却是随处可见,还有那一爿爿门板店铺还招引着往日的繁华与热闹。

⑦不经意中,我一脚踏进那栋房子。那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幽深而苍老,当年生活在楼里的主人已经在历史里漂走了。马头墙高耸,白墙黑瓦、翘角飞檐、雕窗扶栏都记录着主人曾经的辉煌。只是时光不再,久远的往事早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上街的尽头,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刹金仙寺。金仙寺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比鸣鹤建镇还要早,建成之后不久就成了浙东名刹。原来寺里保留着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碑,著名的弘一法师曾来过这里,他的《青凉歌集》与《华严集联三百》就是在这里完稿的。说来很有意思,这样一座千年古刹竟然还是一个革命活动场所,1942年,浙东游击队的司令员何克希在金仙寺成立了“浙东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寺右前方,还立着一块纪念石碑。解放后这里又曾被改建为学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回复现状。

⑧我走走停停,边想边看,目光所及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在岁月中赋予了古镇别样的生命。

【小题1】第⑤段画线句中“诗人”的姓名是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行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第②段引用清诗展现陡塘桥风貌,增添文章文化色彩。
B.本文现实的描写和丰富的联想、想像结合,表现雨中鸣鹤独有的魅力。
C.第④段将鸣鹤与周庄对比,突出呜鹤没有多少商业气息,较自然古朴的特点。
D.第⑦段写典型的四合院,来表现“主人曾经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E.第⑦段介绍金仙寺建寺早,更体现了古镇鸣鹤的历史文化悠久。
F.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慨叹鸣鹤的今非昔比。
【小题5】总观全文,概述文末“别样的生命”的内涵。
【小题6】根据文本信息,对古镇鸣鹤作简要介绍。(80字以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3:0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 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
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
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B.Zipcar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提供车况和价格,便于会员用车。
C.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
B.发展分享经济能把过剩的资源重新利用,以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应对过剩和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C.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D.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 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C.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15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正确的国家观,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也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的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知识分子也都能在各个领域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光

薛尔康

我们决定夜行到海边去玩,并在那里观看日出。这意味着必须在黑夜穿过一片约莫三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大滩荒无人烟,也没有路,至少没有通向大海的路——在本地庄户人的心目中,大海仿佛不存在似的。他们从来不到海边去,也从来听不见他们谈论海。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带着迷蒙的光晕,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这才更刺激呢。落寞在闭塞的乡间,我们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我们先是沿着牛车道走。所谓牛车道,只是牛车的木轮碾出的两道深深的车辙,是夏天乡亲们进滩放牛留下的痕迹。眼下到了深秋,车辙里长满歪歪斜斜的盐蒿子。车辙终于在放牧者遗弃的窝棚前消失了。回首朝夜深处一望,还能瞥见村庄里稀疏的灯火,路在盐蒿丛中延伸,在布满芦苇的水滩边迂回。走了好久好久,按时间计算,该已有三分之一的路程,但我们还未摆脱背后那更为稀疏的灯火。

天穹被翻腾起伏的阴云挤满了,那些无法容身的云块从穹顶倒悬下来。月亮早已消失不见,连远方最后一点灯火也熄灭了,黑暗的世界没有一丁点儿亮光。失落了任何辨识大海方向的标记,我们的脚越来越踌躇,担心到天亮时发觉自己原来是在村庄周围转悠。大滩上没有兽类,也不闻虫鸣,但阴森森的盐蒿丛中似乎暗藏着更为凶恶的吞噬人的怪物。

我们从死寂中预感到不祥的征兆。果然,一阵凄厉的吼声从大滩深处袭来,一路的盐蒿和芦苇匍匐喧响。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揪着头发把我们撕扭了一会儿,又呼旋着远去。

“我们受到好奇心的惩罚。”有人说。

“我害怕,从未感到自己是这样胆怯。”又有人说。

“你们看,那是什么了?”我叫喊道。

在黑夜的尽头,在天与地的交接处,出现几道惨淡的白光,白光像火焰那般蔓延舞蹈,又像波涛那般忽隐忽现,它来得神秘,叫人几疑是幻觉。

这是海光。

大海昭示着它的存在,大海在向我们召唤呢。

顷刻间,大海重新为我们带来了它的魅力,我们嗬嗬地欢呼起来。欢呼声使大海震荡起来,大滩原是那么空虚,只有我们是实在的、活生生的

勇气和活力同时在周身膨胀起来,我们顶着风朝海光跋涉。狂暴的风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弓起身或侧着身走,甚至倒退着行走。不管怎么走,走出多大一步,我们毕竟是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了。老天像要有意考验我们的意志似的,下雨了,雨点零零落落,但很大,击在脸上产生钝痛。老天爷并不明智,这会儿即便下铁,我们也只能前进。我们无处躲藏,只有向前向前,脖子里直冒汗气,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疲惫。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脚下从此不再有犹豫,无路的大滩有了一条直插大海的路。我们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

仿佛被风吹灭似的,海光时而消失,每当为此忧虑的时候,它总又忠诚地重现在前方。我们泰然了,不再担心失去它,我们脚下的路在倔强的延伸……

终于,在一次消失之后,海光不再出现。它是不可能再出现的了。我们茫然四顾,不仅哀伤失去了一位引导者,还失去了一位老朋友,我们失去了一切……

这时,凄厉的风声中夹杂着异样的声响。凝神聆听,这是一种有节律的低沉而雄浑的音响。是海涛。不错,是拍岸的海涛!

海涛奔跑着前来迎接我们了,想不到大海这么快这么轻易地出现在面前,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向着大海奔跑。

我们筋疲力尽跑到海边礁石上坐下,等待日出。大海在黑暗中汹涌,波涛黑魖魆的,只偶尔泛出些微的亮光。那神秘的海光是怎么出现在天际的呢?它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在等待中沉思,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有删节)

【小题1】在文中,通往大海的盐碱荒滩有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落寞在闭塞的乡间,我们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2)大滩原是那么空虚,只有我们是实在的、活生生的。
【小题3】文章标题为“海光”,“海光”在文中有何意味?
【小题4】文章开头说要到大海边“观看日出”,结尾时到了海边却说“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结合文意,谈谈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西媒称,中囯在全球电子商务中所占比重已达42%,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最成功新技术企业,年均移动支付额是美国的11倍。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1月7日报道,为创新者营造的生态环境、政府的扶持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都推动了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拥有7亿多网民,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这些因素都是外界,看好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依据。

即便如此,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麦肯锡最新的“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所指出的,美国的数字化程度依然是中国的3.7倍,中国各个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差距较大。中国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填补不同行业之间数字化程度的鸿沟。

由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跨界较大,双方能力不同、语言不通,融合发展困难重重。报道指出,中国如果想保障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考虑到迄今为止能够促进数字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实施适宜的政策,加大对数字化的普及力度。

报道表示,中国的数字经济依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暴露出数据互通互联不畅、信息安全面临考验、市场公平性缺乏等诸多弊端。最近5年,中国政府正在尝试使用行政工具弥补这些缺陷,仅在2017年中国政府就出台了多项互联网管理规范,旨在规范数字市场发展。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1月9日《西媒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仍面临诸多挑战》)

材料二: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爆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既催生了数字经济,同时也帮助传统行业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能够帮助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比如,在贵州偏远的贫困山村,游客照样能使用手机支付,当地的土特产通过电子商务“飞”出大山。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正从跟跑者、并跑者逐渐变成领跑者。很多外国人赞叹我国的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达30.3%;每天50亿次百度搜索点击;每天1.75亿次支付宝交易……

好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政府的宏观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些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住了数字经济的“方向盘”。其次基础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例如,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内企业已取得了一定的5G标准的话语权。当然,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在前沿技术研发,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好前瞻性布局。

当前,我国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改革主攻方向。深入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步,深度拓展这些先进技术的场景应用,必将成为撬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将引领世界数字经济大潮。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做数字经济领跑者》)

材料三:

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高端芯片自给率只有14%左右,严重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2017年广东省芯片进口量为1414.5亿块,进口金额达1007亿美元。无线射频芯片等80%依赖国外进口。东莞智能手机产出量虽占全球的20%,但应用系统、触控屏等核心技术均由谷歌、三星等外国企业掌握。

“缺芯少核”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广东省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对此,省政协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建议,要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化技术体系,集中力量突破芯片硬件和基础软件等短板。一方面,要加快研发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大数据采集、存储等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基础通用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引领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26日《广东数字经济短板如何变成“潜力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无论是在全球电子商务中所占比重,还是新技术企业数量,抑或是年均移动支付额,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B.游客可在偏远山区使用手机支付,当地的土特产也能够“飞”出大山,彰显了数字经济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优势。
C.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既催生了数字经济,同时也帮助传统行业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
D.我国的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走在了世界前列,显示出中国正逐渐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领跑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创新者营造的生态环境、政府的扶持、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超过了欧盟和美国总和的网民数量都是推动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
B.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进步,并深度拓展数字技术的场景应用,那么我国经济定会获得高质量发展。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报道了中国数字经济取得的成就及快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存在的不足,材料二则侧重分析数字经济的意义。
D.广东省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但高端芯片的自给率却很低,严重依赖进口,而且欠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这些是广东省数字经济的短板之一。
【小题3】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发展数字经济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