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邯郸道上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03 08: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剑侠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祯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囊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持朱封山门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选自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最后一段断句正确一项是
A.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B.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C.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D.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
B.太庙,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C.察举制,是魏晋以后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类似于隋唐时的科举制。
D.毡笠,是指动物毛制成的四周有宽檐的帽子。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允许别人投宿尼庵和帮差役斩杀红帩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看来,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的女子。
B.戴红帩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这些差役,并且凭一己之力打倒了众差役,劫走了官银。
C.尼庵剑侠行动迅速,在答应了差役后没多久,就杀了红帩头,她让护卫先行回来,而自己另雇驴驮着官银回来。
D.从上下文看来,新城令崔懋在章丘西新店遇到的年三十余的妇人,就是他的侄子鹓所听故事中那个年十八九的尼姑。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⑵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
⑶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不敢引疾。
⑵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于是四海好学能文,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⑶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⑷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⑸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绝,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敢引疾 断其喉,尽其肉,
B.制御诗纪其事 醉则更相枕
C.四海好学能文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去人爱思之 觉起,起而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
⑵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D.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星沅富有远见。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C.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D.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2)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