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注】①狃,因袭,拘泥。②酰,同“耽”,沉溺,此处指毒酒。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 “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鸩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6 06: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左:淮河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B.礼部:六部之一,掌管考试、学校教育、礼乐、祭祀、宴会食品、铸造印符、册封,全国的佛、道教事务, 少数民族的册封、招待以及全国的工程、工 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宣传部、文化部、民委、食品监督部门、新 闻出版总署、宗教局、等部门的综合。
C.丁忧:源于汉代,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母死,为母守丧称“丁母忧”。
D.判:高位兼低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小题2】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比较宽松。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
(2)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延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B.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C.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D.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唐宋科举考试科目有五经科。
B.京师,在古代一般有“国家的都城”“天子的军队”“朝廷”这三个义项,本文中指“国家的都城”。
C.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为相强躁,性格简单粗疏。为迎合权幸心意,他请求对姜晈施以廷杖;他对裴伷先也如此,遭到张说反对;他虽然职位尊贵,但不置买田宅。
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为避免突厥族群内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C.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张循宪巡视河东时,因处理事务操劳过度而生病了,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D.张嘉贞深受器重,死后赠谥褒美。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劳;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后来他生病时还派太医护视,死后获得美好的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2)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诏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俾统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初,辟陷东川,执节度使李康不杀也;至是,归康以丐雪,崇文数康失守罪,斩之。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堆直鹿头左,使骁将高霞寓鼓之,士扳缘上,矢石如雨,募死士夺而有之,尽杀戍者,焚其栅,下瞰鹿头城,人可头数。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B.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C.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D.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是我国唐代西方的少数民族,也指西藏建立的政权。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信奉佛教,为唐代西方主要外患。
B.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或俗称,除辽代外,并非具体官名。唐代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是宰相。
C.卯、辰,古代用十二地支表述一个昼夜,以夜半二十三点到一点为子时,六点到八点为卯时,而八点到十点为辰时。
D.案牍,公事文书。案:指书桌或办公桌;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陋室铭》有“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家族和谐,其祖先自渤海迁至幽州后,家族七代人均聚居在一起。他的家族在开元年间两次受到皇帝表彰。
B.高崇文能征善战,屡获军功。当刘辟反叛,朝廷遴选将领时,在宰相杜黄裳的推荐下,高崇文不负众望,被任命讨伐刘辟。
C.高崇文治军有方。他勤于训练兵士,武器精良;约束军队,令行禁止,不扰百姓,将折断客舍匙筷的士兵斩首。
D.高崇文不通文字,厌恶公事文书,害怕入朝觐见,却恃功而奢。他依仗功劳,尽享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
(1)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2)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漏受命,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 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 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 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 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
C. 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 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洗劫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②衣冠胁污者诣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合台嗟赏,遂得直。
性沈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曰:“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以事陛下。”帝乃止。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有来庆者,辄曰:“今日受吊不受贺。”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曰:“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既任职久,赉锡丰饶,皆令弟文昭主之。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过,恐累卿,朕将出之。”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帝愍其意,召文昭让敕,卒无过。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B.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C.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D.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车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社会安定、国力渐强,史称“贞观之治”。
B.中书省,封建政权行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之一)。
C.兼摄,是指本职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文言文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还有守、领、行、署、权、判等。
D.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方位而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就要立刻确定的法定继承人,一般是皇帝的嫡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性格沉稳,聪敏过人。武德年以来,诏书文诰或大事决议都由颜师古起草制定。等到岑文本任职后,敏捷程度超过了颜师古。于是让他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
B.岑文本仪表美好,擅写文章。唐太宗行藉田礼及元日召见群臣后,文本上奏两篇文章,文辞华美情致丰富,加上有李靖举荐,他开始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C.岑文本工作尽贵,鞠躬尽瘁。做中书令时,跟随唐太宗征伐辽东,唐太宗对其委以重任,文本尽心尽力,最终心力交瘁而病死,太宗对此很伤心。
D.岑文本官居高位,清俭自律,待人以礼,不接受俸禄之外的其他财物。他的弟弟岑文昭多结识品行不端之人,文本亲自劝诫,文昭也最终改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合台嗟赏,遂得直。
(2)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