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明智库:您觉得微信、QQ等社交软件有没有导致语言贫乏?

刘运峰:社交软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交往空间;另一方面使人在表达方面变得懒情、随意。比如,书信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非常强。写信时,要考虑收信人的身份、感受,要字斟句酌、文从字顺,要表述准确讲究格式,这无疑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但互联网时代的通信太发达了,我们几乎不写信了,逐渐也就变得不会写信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8日)

材料二:

网络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替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提笔忘字”成了当下数字化时代无法回避且令人担忧的现象,某机构对此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9日)

材料三:

光明智库: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使用电脑和手机来书写。有网友表示茫然:信息化时代,我们还需要手写汉字吗?提笔写字在今天意义何在?

谭景春:虽然有了电脑和手机,但是用笔写字在信息交流中仍有其实际需要,比如签名、题字、留言以及财务报销等,这些都需要用笔书写。我们要认识到,识字、写字是一个人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跟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好语文、学好写字可以终生受益,因此每个人必须具有汉字书写能力。

赵世举:一旦“汉字失写症”蔓延,无疑会带来人们对汉字的疏离、对母语的淡漠、对汉字文化的失忆,从而导致汉字的文化功能弱化价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9日)

材料四:

光明智库:浅阅读对人们的表达和写作习惯会有什么影响?

郝振省:浅阅读多数是碎片化、即时性的,相应地,浅阅读的文本也比较简单,有时甚至完全用标点、表情包取代了丰富的概念和情感。一些网络语言的逻辑并不合乎通常的表达习惯,会对人们的日常写作造成影响;一些学术文章的学术味儿有所削弱,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浅阅读的口味,把严肃的内容进行庸俗化改写,使其失去了原本的面貌和意味。深度的阅读和思考是创造性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深度阅读对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才会得到有启发性的结论。

张清华:语言的发展史表明,一种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词语、新句式的出现,不一定都是坏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合规范的说法和用法,一些本不规范的表达在年轻人那里反而时尚化了。当然,我并不觉得人为地加以禁止和匡正就一定好,但是我们的社会倡导什么、推崇什么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我们在严肃文化方面不认真投入,那么娱乐化和轻飘飘的浅阅读便是不可避免的。高水平的阅读会产出高水平的写作,人文精神的张扬会带来全社会的正气,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努力强化正面的引导。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写信这种沟通方式基本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也缺少了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社交软件盛行带来的弊端。
B.在数字化时代,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被调查的人群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经历,这与日常手写机会不多有密切联系。
C.写字既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够让人终身受益,这是提倡“提笔写字”的必要性和意义。
D.“汉字失写症”的扩散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汉字文化功能的弱化、价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浅阅读是碎片化、即时性的,极易导致阅读文本简单肤浅,有时不得不用标点、表情符号来代替概念和情感。
B.学术类文章削弱学术性,乃至严肃内容庸俗化,虽然迎合了浅阅读的口味,但不会让读者得到启发性的结论。
C.现实中固然存在各种不合规范的表达,然而人为地加以禁止和匡正也未必好,正确的做法应是合理地引导。
D.要想避免表面化娱乐化的浅阅读,专家认为,我们需要在严肃文化方面认真投人,努力强化正面的引导。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络化时代的人们语言表达匮乏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4 11:0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随便过的节日

阮直

节日一般都是一年过一个,可在中国有一个节日可以随便过,那就是“诗歌节”。哪天激情饱满,哪天就过“诗歌节”。县市一级组织的不算在内,仅地市一级政府宣传部、文联、杂志社牵头主办的诗歌节每年就有数百个。这是诗人的幸运,却不见得是诗歌的幸运。

不少诗人激动起来,高歌诗的春天来了,以为这回真的能“打造出半个诗歌的盛唐”。可诗歌节过去之后,我们在媒体上见到的是领导的讲话、学者的奉和、诗人的表态,书法家书写的是唐宋诗词,电视上不断播出的是开闭幕式的文艺晚会,就是看不见一首在诗歌节中诞生的诗歌佳作,也见不到有个伟大的诗人诞生于诗歌节。

按说“西瓜节”西瓜是主打,“南瓜节”南瓜就该是主角,总不能办着“冬瓜节”,冒出来的都是“花大姐”吧。如今这诗歌节与诗无关的人倒比诗人更耀眼,与诗无关的活动,倒比诗歌更火热、更夺目。就像“六一”儿童节主角都是大人,“三八”妇女节抢镜头的都是些爷们儿。

诗歌节总得有诗摆出来吧,不能你办诗歌节,拿出的产品还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的低吟浅唱吧,举着“咏唱经典”的旗号,并不能遮掩自己的空白呀。当代人办诗歌节不能拿出自己的诗歌作品,只朗诵着老祖宗的作品,即使分贝再高,那也是当代人灵感的集体麻木。

奥斯卡金像奖、诺贝尔文学奖也算是电影与文学的“节日”了,①可人家是有“母体”的庆典。一年一“过节”,年年有内容。而我们的不少“人工打造”的节日,从起初创意就在“节”的形式本身了,图的就是节日这种形式能制造出宏大的场面、火热的氛围、广泛的影响,至于节的内容好像并不重要了。如果重要,那么“诗歌节”的主角应该是诗人,不该是不写诗的领导、不写诗的评论家、不写诗的文化名流、不写诗的商界精英、不写诗只朗诵诗的“嘴力工作者”。

我倒觉得,凡是用庆典的方式举办的“节日”,只有喧哗,最后顶多凝固成个纪念日的符号,②而不会是那个节日母本的再生或复苏。就像如今的过年,不再是驱赶“年”这个怪兽,清明节不再是郊游,端午节也不是“避恶”,中秋也与嫦娥无关了。几乎没有一个节日的内容与节当初的意义是相符的。如今的诗歌节,我担心它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诗歌”本身了。节日一天就过完了,但日子是过不完的,如果我们心中有诗,它就是常态,而不会是庆典。

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但之前无论哪个时代的诗歌繁荣都没有诗歌节的助推。诗歌历来是教化启蒙、文化传承、感知审美的重要手段,更是诗人自己实现生命超越、抵达灵魂彼岸的宗教,外在节日的“大帮哄”永远无助于伟大诗人、伟大作品的诞生。

时代可以喧哗,但诗永远尊贵。我们只有归还诗的自由与高贵才会有诗的繁荣与创新。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设诗歌节不见得是诗歌的幸运?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下来问问情况。”
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
“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
“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是”
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我不赶路了,想陪你聊聊天。”
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
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釆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这就是他的旗杆。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
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过助,但大使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你问我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进了屋。
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借宿一晩?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
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
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国旗冉冉升起来。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
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他暗自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做“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住在乡村的农民老大爷却在院子里竖起旗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升国旗,这表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B.小说釆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国旗”,情节“发现国旗——聊国旗——收国旗——升国旗”,暗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
C.“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王大爷的这句话既在情节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特点。
D.“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又具有浓厚的意味。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非常细腻,请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
【小题3】有人评论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还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如果我们从故宫无数国宝的藏品中,从难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从万里长城和中国历朝种种巧夺天工的文物和建筑中,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看不到其中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当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能从中获得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心。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是人的自在、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国家观影响着文化观,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而且参与人数很多。
D.我国处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非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强调要从文化的载体中看到其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民族文化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文章中间分别从国家民族、国人以及知识分子等不同方面来谈文化自信的保障和主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一个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国家一旦被消灭,它的文化就会灭绝。
C.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也都能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我还见过这样一株向日葵。在城市深处的庭院里,它的位置靠近锈迹斑斑的铁制栏杆。楼房投下巨大的影子,终日覆盖着它与生俱来的向上的梦。我见过它的主人,一个老妇人。她把它的种子埋在薄脊的土里,等待它的孕育。它的确破土而出了,在远处阳光的明媚里。它也的确盛开了,在老妇人期待的目光里。但真实的情况是,它用自己的灿烂掩饰了她落寞和凄凉的晚景。因为失去了成长的本质意义上的方向,这株向日葵在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低垂着暗黄的花瓣和叹息般的幽香。
⑤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⑥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⑦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五节写真正向日葵自由盛开是为了与第三节向日葵以果实姿态存在作对比,突出其功用结束的悲情色彩。
B.向日葵绽放于原野,其孤独的灿烂引起了作者情感共鸣,作者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C.作者将人们常见而熟悉的向日葵作为自己释放内心情感的“出口”,这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
D.文章中沉稳叙述和理性剖析,让读者感悟到生命强大的精神内力,文脉畅通,文字灵动,手法简单纯粹有力度。
E. 作者成功运用意识流手法及排比、夸张等修辞,因此写出了向日葵性格及像葵花样的人的品性,灿烂中得到永生。
【小题2】文章第一节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小题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
庄锡华
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面对这位有着卓越文学成就而际遇坎坷的作家,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感情涟漪。超思维的强制,终于不能“晾干”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笔者也因此获得了评论的自由,可以将由观照沈从文而生的怅惘转化为对一个杰出艺术家命运的历史沉思。我相信,既然他那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能够刻画出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那么对他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袭用辩解开脱的俗套不可,甚至可以不必理会岁月曾经泼洒在艺术家身上的污浊。
(摘自《文艺评论》)
【小题1】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是(  )
A.一部伟大的作品,要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B.文学作者必须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
C.文学以生活为根据,但又离不开想象,它可以自由驰骋,任意飞翔,其感情以一切自然与生活现象为依托。
D.文学是极富自由性的,利用文学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人,其行动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所拘束,而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小题2】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且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
B.关注抽象的人性,同时又对中国现实不满,因此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C.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与新月派、京派文学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D.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是由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刻画出来的,并没有借助艰深的思辨。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B.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C.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这跟他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
D.文学是允许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它成了文学家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