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下来问问情况。”
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
“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
“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是”
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我不赶路了,想陪你聊聊天。”
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
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釆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这就是他的旗杆。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
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过助,但大使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你问我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进了屋。
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借宿一晩?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
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
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国旗冉冉升起来。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
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他暗自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做“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住在乡村的农民老大爷却在院子里竖起旗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升国旗,这表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B.小说釆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国旗”,情节“发现国旗——聊国旗——收国旗——升国旗”,暗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
C.“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王大爷的这句话既在情节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特点。
D.“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又具有浓厚的意味。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非常细腻,请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
【小题3】有人评论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3 12:3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

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水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C.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B.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C.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D.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
E.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他们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
【小题3】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才与灵感

朱光潜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其实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完全不靠人力,也非人力,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B.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完全分裂开来。
C.灵感是意识活动的表现之一,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灵感作为意识上的收获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出现。
D.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所以我们在练字中出现瓶颈时就要学会放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意识之外有潜意识,潜意识是指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
B.“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功夫没有错用的,你仍然会于无形中收到效果。
C.潘嘉贵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文中引用此事例,意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
D.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艺术家应该尽可能地不局限于本行小范围之内下功夫,从而获得灵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现实生活中,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这里的“兴”就是灵感,“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名言,其中的“神”即灵感,“破万卷”即功夫,这句话也印证了文中“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结论。
C.虽然绝大多数发明大半是在无意中得来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向来不用功,就能轻而易举地等来灵感,从而得成功。
D.王羲之观鹅掌拨水、罗丹看树看云等例子说明,艺术家在别种艺术潜意识中酝酿的东西,最后往往能在他的本行艺术中表现出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程

刘 公

前年仲秋,阳光蹦跳着来到我的桌前,温暖的光泽摩挲着我的脸庞。我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一期杂志,诗歌栏目的头条向东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

向东送来的诗稿,是用学生作业本撕下的两张纸写的。他带有泥点的建筑服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跟我说话时,眼神怯怯的,不敢直视。他的三首诗都不长,我当即看了一遍,有几句一下子吸引了我,“伸手抓一把阳光/撒向大地/顷刻间/天下一片金黄”。我说:“这首留用了,你没有固定住所,等杂志出版了,通知你来取吧。”他点点头,一脸灿烂地走了。

两个月后,向东接到我的电话不到半个小时,就汗津津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双手在衣服上蹭了蹭,握着我的手说:“谢谢刘主编,谢谢。”他手上厚厚的老茧,石头一样硌得我的手生疼。

“不用谢,以后有好的诗歌再给我。”当即,我安排人把稿费发给了他。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激动地说:“明天可以租个自行车回老家了。”

“你老家离这儿多远?”

“四十多公里。”

“你不用租车了,明天我去你们县上采访,你搭我的顺车吧。”他高兴地说:“那太谢谢您了。”

次日,我开车走高速、国道、无名道路,颠簸了好久,终于到了他的家。

两间土坯房歪着身子立在土坡下面,一面墙的裂缝像一个乞讨人的嘴,虚弱地张着,三根圆木费劲地支撑着那面墙,防止它随时坍塌下来。还没进屋,就有一股浓烈的中药味儿扑鼻而来。听到声响,他爸弓着虾米一样的腰迎了出来,满脸的沟壑纵横却漾着笑意:“嘿嘿,向东,带客人进屋里坐。”

东屋的蜂窝煤炉子上,咕嘟着一瓦罐中药,向东的妈身着油乎乎的棉袄棉裤,坐在一辆残障轮椅上,无神的眼光瞅着我们,嘴角抽动了好几下,才说道:“你们坐。”

老爷子给我解释说:“他妈半身不遂好几年了。”

看到轮椅锈迹斑斑,前面的两个小轮子,后面的两个大轮子,都用铁丝缠着。我问老爷子:“大叔,出门要上个坡,这车,你推得动吗?”

老爷子把盛着开水的老瓷碗递给我说:“上坡推不动,不过,乡亲们谁遇着了,都会搭把手。”

我对向东说:“好好挣钱,给你妈换辆新轮椅。”

“这事不用孩子们操心,他们弟兄俩都在城里打工,住房都没有着落。他妈这轮椅,上个月乡长来村里,说给发一个。那乡长可好了,临走时还给他……他妈100块钱哩。”老爷子激动得说话有点儿结巴。

离开时,老爷子左手提一袋土豆,右手提一袋柿子,说是送给我的。我不要,老爷子着急地抖着两手说:“自家产的,不值几个钱,你要是嫌弃,就算了。”看到老爷子一脸的真诚,我连忙说:“谢谢,谢谢,我要。”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今冬,雪花一个劲儿地飘。我正在办公室外扫雪,向东流着泪来找我,说他妈去世了,跟我借点儿钱。我说:“可以。下这么大的雪,我送你回去。”想到他爸妈给我的柿子和土豆,我得去送老人最后一程。

车停在村口的空地上,远远地看见两间土坯房外设了个灵堂,我和向东走进去,看到老爷子两腮挂满泪水,在一个黑陶盆里烧纸,一边烧,一边凄厉地念叨:“老伴儿啊,都怪我不好,临走,也没让你坐上新车。

不过,我给你扎了一辆新的。”

我这才注意到,灵堂的一侧,有一辆纸扎的轮椅车。

我问老爷子:“大叔,大妈到走都没坐上新轮椅车吗?那个乡长不是说要送一辆吗?”

老爷子叹了口气,擦一把泪说:“那乡长回去不久就得癌症死了,都怪他妈命不好,遇上个好乡长,又死了。”说完,他又哭了起来。

我点燃三炷香,给老太太鞠了三个躬。

走出灵堂,老爷子的那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都怪他妈命不好,遇上个好乡长,又死了!”

看着大雪纷飞的天空,看着苍茫的田野和破旧的村庄,听到灵棚里向东一家人的伤心哭声,我的心一阵阵揪痛。

《精短小说》2019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向东身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带着泥点的建筑服,以及他说话时怯怯的眼神,与他那充满阳光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向东家老屋的破败不堪、岌岌可危与触目惊心,突出向东家的贫穷艰难,读后令人感到心酸。
C.离开时,老爷子送“我”一袋土豆和一袋柿子,“我”先是不要,后来表示感谢,并收下,是因为“我”难以拒绝老爷子真诚的情谊。
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独具慧眼的编辑,也是一位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我”的肩上承载着农村精准脱贫的希望。
【小题2】小说中的“向东”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坯王
红酒
大柱是远近闻名的坯王。
相思古镇上的人家盖房都会争着请大柱,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别处盖房用青石砌根基,半人高时才摞坯垒墙。可用了大柱脱的坯,那些石料就省了,大柱的坯坚固得可与石料媲美。
镇东头花戏楼隔壁卖膏药的瘸子老三不屑地说,土坯是土坯,青石是青石,没听说过土坯能和青石一样结实。老三走起来总嫌路不平,一脚深一脚浅地来到大柱干活的地方,呲牙咧嘴憋了半晌劲也没搬起一块儿坯来。大柱见状一笑,取过一块儿坯,高高地举过头顶,使劲一摔,硬土地面上便被砸出个大坑。再看那坯,完完整整,还不带掉皮儿裂缝。瘸子老三的眼睛瞪成了牛铃铛,只顾竖起大拇指比划,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瘸子老三回过神儿后就把大柱叫成坯王了。
坯王不是白叫的,坯王自有过人之处。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可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远的李家坡起土,说那儿的土质粘度大且细腻。最为当紧的一道工序是和泥,放水浸泡,反复踩踏,直把那土捣鼓得像麦子粉一样筋道才肯动手脱坯。
大柱将醒好的泥奋力摔打堆在一起,脱坯时,双手上前,卡满一捧泥,至模具前再忽地分开,左右开弓,把泥摔进坯模中,两只胳臂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大拳头腾腾腾砸上九下,扎个马步,端起湿坯,往地下轻轻一磕,八块坯分两行就晾那儿了。
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即便是不眨眼地看它也不会刺伤眼睛。大柱扛着脱坯用的家伙什出现在杏儿家时,杏儿正站在窗户边那棵桃树下梳头,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夭夭,蜂飞蝶舞。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大柱一阵眩晕,揉揉眼,定定神,才看清是个花一般的闺女。
杏儿这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也不晓得让多少人惊羡。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一整天,大柱只闷头脱坯,衣裳甩在柴草堆上,贴身的那件白夏布褂被汗塌得精湿。他不敢再看杏儿,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
杏儿来续过几次茶水,每次,大柱听见杏儿细碎的脚步声,心里就像揣了一百只兔子狂跳个不停。杏儿把辫子从胸前甩向身后时,辫稍扫着了大柱的胳臂,大柱一激灵,像过了电。
杏儿说,大柱哥,看你脱坯就像听张天辈说书,你手里也拿着月牙板呢。大柱手没停,脸红得像刚飞到矮墙头上那只小公鸡的冠。
坯王大柱在杏儿家脱坯,起早贪黑,一连干了半个月。杏儿她爹捋着山羊胡子,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杏儿说,爹,是坯好,还是坯王大柱哥好?都好,都好。杏儿她爹一手拍着坯,一手端个红泥小壶朝嘴里倒水。杏儿说,那爹就把他招过来让他给咱家脱一辈子坯。杏儿她爹被茶水呛住了,咳了好大一阵子。
杏儿她爹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坯王虽说有门好手艺,可一个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终归是个泥腿子,不行不行,不能嫁他。
瘸子老三家有个儿子在城里开店专卖膏药,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前些日子回来进药,在河边儿碰见杏儿了,回来就央请他爹上门提亲,说:我进城那年杏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咋一转脸就出落成个天仙了?那长辫子,我的天哪,迷死人了。
杏儿她爹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在屋子里待不住,一会儿功夫,端着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
杏儿她娘走得早,杏儿还有个哥哥,脑子不太灵光,就指望着杏儿的彩礼给傻哥哥娶媳妇呢。杏儿她爹比葫芦说瓢,声泪俱下,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稳住了杏儿。
坯王自从认识杏儿,心里再也搁不下旁人了。坯王想,有了杏儿,这辈子算没白活。等忙过这阵子,就央人到杏儿家提亲,把娘留下的那支凤头金钗送给杏儿做聘礼。
这天夜里,坯王大柱静静地躺在炕上,两手交叉枕在脑后,想着杏儿要是把辫子盘成发髻,再插上金钗和红绒花该是什么模样啊?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柱忙起身开门,杏儿跌跌撞撞地进来,抱住大柱就哭……杏儿离去时,把两条乌黑的发辫齐根铰下留给了坯王。
一所崭新的土坯房远离镇子,孤零零地立在南岸的柳树下,大柱从此不再帮人脱坯,整日待在坯屋里。有人在夜间见过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来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了不少房屋,可相思古镇南岸那座土坯房却完好无损。据说,大柱在脱坯时,把杏儿的青丝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每一块儿土坯都散发着杏儿的气息。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坯王”为题,有重要的作用。“坯王”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坯王”展开。
B.小说第六自然段,写坯王脱坯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腻、传神,使读者感受到他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美好憧憬。
C.“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景物描写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写出了杏儿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D.瘸子老三、杏儿她爹等人在小说中都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主要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E. 杏儿她爹嫌贫爱富,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端了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炫耀着。
【小题2】小说中的大柱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杏儿的辫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对其作用加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