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不仅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借鉴,而且也早已经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采用木构架结构的优点很多。这种结构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的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度,选取合适的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木构架结构使得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这也是木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还有,木框架也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型殿阁楼台,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的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此外,由这种木构架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斗拱的位置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而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材料二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既然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古代众多建筑物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建筑物多基于合适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修建的,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大多是土、木、石,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取于大自然,砖、瓦虽然是烧制而成,但成分仍是黏土。因此,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修建成的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是融合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指建筑本身,还应包括这个建筑内外空间及其周围自然环境。中国传统建筑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的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传统建筑的颜色与封建等级有着紧密的联系,决不能简单地把颜色看作建筑的装饰手段。先秦的礼制规定:帝王的宫殿柱子为红色,诸侯的为黑色,大夫的为青色,士的为黄色。五行学说流行后,建筑中常常以青、赤、黄、白、黑象征五行。黄色在五行学说中居于最中间,因此象征了统领四方的中心,在唐朝后作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明清时期装饰色彩的等级也有明文规定,青、赤、黄为统治阶级专用色,仅能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如紫禁城就采用黄色琉璃瓦、红色墙体,檐下为青绿色的彩绘。百姓民居则只能使用灰色的砖瓦,木构件也要保留原色,不得施以彩绘。帝王贵族一般都回避白色,只有老百姓的房屋以白色涂墙。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体现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建筑理念,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似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但对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而主体四周外露的梁头和屋顶平台纵横交错的建筑梁架,演绎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和建筑形态要素的当代传承,体现了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还构成了一个“福荫庇护”的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中国馆充分利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造型简洁,雕塑感强。国家馆是由四组巨柱托起的倒金字塔型主体建筑,从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很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一个储存谷物的“仓”,故被誉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地区馆屋顶有“新九洲清晏”的花园,依地势和气候布置“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类中国典型地貌景观,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总建筑师何镜堂院士说,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天下粮仓; 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福泽神州、富庶四方。
“东方之冠”自上而下,体现刚性,传达力量感和权威感; 而建筑表面镌刻着中国古代叠篆文字的地区馆,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也体现了“开放、柔性、亲民”的国家形象,向人们展现着热情欢迎、包容接纳的姿态。而以大面积的“中国红”———“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且沉稳大气,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易被世界理解和接受。
中国馆向世人展现了完整统一的空间艺术,从外观到内部的布局设计,既突出了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又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
【小题1】下列不属于木构架结构优点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木架结构图属于“井干式”的一项是
A.

B.

C.

【小题3】下列关于“斗拱”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斗形和弓形的两块木料组成的构件。 |
B.形状下小上大,逐层向外挑出。 |
C.兼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且做法多样。 |
D.明清后斗拱逐渐失去实用作用。 |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不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建筑材料直接或间接从大自然中就地取材。 |
B.建筑内部空间适合人居住即可,不一味追求高大。 |
C.建筑外观讲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
D.建筑群追求建筑空间和高度的雄伟。 |
【小题5】下列文句没有体现材料二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
B.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杜牧《阿房宫赋》) |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
【小题6】下列对传统建筑颜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的颜色既是装饰又反映等级。 |
B.历代帝王的宫殿装饰中都以黄色为尊。 |
C.“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中的柱子是黑色。 |
D.《红楼梦》中荣国府屋顶不应是黄色。 |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的布局隐喻着天与地的关系。 |
B.中国馆的整体建筑风格刚柔相济。 |
C.国家馆的外型像斗拱、冠帽、粮仓。 |
D.地区馆屋顶的花园寓意福泽神州。 |
【小题8】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怎样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