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大雨将至》一诗带有强烈预言性质,感情奔涌。每组诗节都洋溢着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和恐惧感。以下文为例,谈谈你感受到的紧迫和恐惧。

噢,我那蓝眼睛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噢,我那年轻的情人,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见成群的野狼包围了一个新生的婴儿

我看见一条人迹罕至铺满宝石的公路

我看见一根黑色的树干鲜血淋漓

我看见满屋拥挤的人群,

他们个个手拿流血的斧子

我看见一架白色的梯子上面被水覆盖

我看见无数个饶舌者,

他们每个人的舌头都已溃烂

我看见无数少年手握钢枪,恶语相加

噢,大雨,大雨,大雨

那可怕的大雨即将来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绿石头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黄色的巴士在铺鹅卵石的街上颠簸着开。戴维和苏珊从车窗望出去,望见大海在六月的太阳光下闪耀。这是他们搬走五年后,头一次回到故乡。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吹拂着,记忆纷至沓来——

他笑了。“记得我们挖到中国的那一次吗?”

苏珊的眼睛模糊了。记得?她当然记得。

曾有一个长满草的后院,他们常在那儿,在院内一角用小锹和小铲挖土,并信心满满地认为挖得功夫到家就能挖到中国。可惜,他们的梦想很快就破碎了,因为戴维想去前面玩了。

路上,苏珊小心地只踩着人行道上的缝隙走。努力想模仿的戴维,因为腿不够长,跨不过那些平坦的大块水泥方砖,所以会把心思集中在别的事情上。

“我踩死了一只蚂蚁。”戴维自豪地大声说,一边移开脚,露出被踩碎的小昆虫。

苏珊悲伤地低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

戴维一言不发,下唇微颤,“对不起。”他后悔地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

苏珊的心软了。“没关系。”她大度地说,接着脸上露出笑容:“想起来了!我们去海滩,去绿石头那儿!”

那是块大石头,深埋在沙中,只能看到上部。它有个光滑的绿色表面,高出那些黏乎乎的黑色石头,就像大海龟的壳。顶上有块平地可以坐,一侧形成一列浅浅的台阶。确实,那块岩石就像头驯服的动物,酣眠不醒。

孩子们喜欢爬到那块易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上玩各种把戏。①有时那石头是暴风骤雨下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有时是座高山,不过今天是座城堡。

“你去挖条护城河,让谁也过不来。”苏珊命令道,“我打扫房间。”她开始把沙子全扫下去,而戴维绕着那块石头挖了条小沟。

此时他们是这个微型世界里的巨人。他们摆开破碎的贝壳当盘子,幻想自己是微型宇宙的一部分。斑点蟹或泥土色的海虫逃脱不了他们的锐眼,他们甚至看到了矗立在城堡上的金色塔楼。

他们不再玩时,太阳正在西沉。

苏珊看到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戴维用肘部捅了她一下,那幅图像消失了,她慢慢回到现在、

“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

苏珊不禁向窗户上自己的映像微笑,调整下头上戴的宽边草帽。自从头发剪短后,她的样子一直更像长大了。她可能被认为有十四岁……嗯,几乎吧。

放下行李,他们就向海滩走去。经过曾经熟悉的草地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去玩一玩,让他们有些伤感,不过还有海滩,至少那里不会改变——大海,沙和绿石头。

“快点儿!”苏珊鼓励道。

她和戴维在海岸上赛跑。潮退了,太阳照射下的海藻散发出浓烈的气味。两个孩子迷惑不解地停住脚步。

那处海滩看上去比他们记忆中的要小,在平坦的沙滩和安静的水面下,不知隐藏着什么,奇异而陌生。迎接他们的,除了海浪的轻拍声,还有种泛起的空荡感和古怪的沉默,就像离开很久后回到一个熟悉的房间,发现它无人居住般凄凉。

苏珊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我们去绿石头那里吧。”她对戴维说。那肯定行,她想,绿石头那里肯定还有魔力。

那块大石头似乎也变小了。②它躺在卵石中间,样子沉重呆滞;一块绿石头……如此而已。曾经有过的城堡、帆船、山岭去哪儿了?只有那块石头留在那里,光秃秃地。

两个孩子站了一会儿,默不作声,茫然不解,最后沮丧地转过身,沉重地走上海滩,走出了视线。

潮水渐渐上来,徐徐淹没了那些黏乎乎的黑石头;风势小了,悄悄吹拂着沙滩;海浪涌来,涌来,直到最终将绿石头的顶部淹没。那块石头,在涨起的潮水下面,默不作声,样子黑黝黝的,正在睡觉。

(孙仲旭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层次清晰。开头用“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将主人公带入回忆,然后用戴维的“肘部”将苏珊和读者一同拉回现实。
B.童年的戴维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认为只要努力即可从自家小院挖到中国的想法充满童趣,不过他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转移。
C.戴维自豪地宣称“踩死了一只蚂蚁”,苏珊却悲伤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
D.文中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多次:先是久别回乡欣喜不已,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最后却沮丧而归。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表现了孩子们对绿石头的不同认识,请简析其中的原因。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寂静的声音

美戈登·汉普顿

①“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暨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在1905年提出的警语。历经一个世纪后,这一天已经比先前近得多。今日,宁静就像濒临灭绝的物种。城市、近郊、乡村,甚至最偏远、辽阔的国家公园,都避免不了人类噪音的入侵,而在洲际之间往返的喷射机,也使得北极无法幸免。此外,对抗噪音与维护寂静不同。典型的反噪音策略,像是耳塞、噪音消除式耳机,甚至噪音削减法,都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因为它们无法帮助我们重建与大地的感情,无法帮助我们聆听大地的声音,大地却是不断在说话的

②人类的历史已经走到一个重要的时刻:如果我们要解决全球的环境危机,就必须永远改变现今的生活方式。我们比以往更需要爱护大地,寂静正是我们与大地交流的重要管道。

③不受打扰、宁静地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尽情诠释它们的意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早在人类的噪音存在以前,这世界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远远超越人类语音的范围,就连抱负最远大的音乐演奏也无法比拟,但我们的耳朵早已完美地演化出聆听这些声音的能力,像是瞬间吹拂而过的微风暗示着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春天的第一声鸟啭预告着大地即将再度转绿、蓬勃繁衍,迫近的暴风雨承诺会驱走干旱,变换的潮汐提醒我们天体的运行。这些体验都能帮助我们找回与大地的情感,了解我们过去的演化。

④寂静并不是指某样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万物都存在的情况。它就像时间一样,不受干扰地存在着。我们只要敞开胸怀,就能感受得到。

⑤寂静滋养我们的本质、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等我们的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只会更善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更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寂静就像炭火的余烬能够传播。我们找得到它,而它也找得到我们。寂静有可能失去,却也能够复得。尽管大多数人以为寂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其实不然。要体验寂静使心灵富足的奇迹,一定要先听得到它。

⑥寂静是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打翅膀时带起的柔和曲调,当它们为了躲避一时微风小心翼翼在松枝间穿梭时,虫鸣与松林的叹息交织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耳边回响。寂静也是一群飞掠而过的栗背山雀和红胸鸸,啁啁啾啾、拍拍扑扑的声音,惹得人好奇不已。

⑦你最近听过雨声吗?美国西北部的大雨林,无疑是聆听雨声的好地方。其实雨季的第一种声音并不是湿淋淋的雨声,而是无数种子自耸立的树上掉落的声音,很快跟随而下的是轻柔飞舞的枫叶,它们就这么静静地飘下,宛如冬日驱寒的毯子覆在种子身上。但是这场宁静的交响乐只是前奏而已,等强烈暴风雨的前锋抵达后,就可听到震撼人心的演奏,这时每一种树都会在风雨交加的乐声中,加入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即使是最大的雨滴也可能没有机会撞击地面,因为高悬在头顶三百英尺处的厚密枝叶与树干,会吸收掉许多水分……一直要到这些高空海绵变得饱和之后,水滴才会再度形成与掉落……撞击较低的枝丫,再如瀑布般坠落在会吸收声音的厚密树苔上……接着轻轻掉至附生性的蕨类上……然后扑通一声无力地滑进越橘类的灌木丛里……再重重在坚硬结实的白珠叶上……最后无声地压弯山酢浆草苜蓿般的细致叶片,滴落地面。无论日夜,在雨停后,这场雨滴芭蕾总会再持续一小时以上。

⑧柯赫发展出能辨识病因的科学方法,回想起他那句警语,我相信寂静未受遏阻地消失,就像煤矿坑里用于侦查瓦斯的预警金丝雀,是一个全球性的警讯。如果我们不能坚决抵抗噪音,对大自然的寂静不断消失的情形置若罔闻,在面对更复杂的环境危机时,又怎么可能处理得好呢?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年第11期)

(注)作者是艾美奖得主,声音生态学家、录音师。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我们找得到它,而它也找得到我们”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下列对首尾两段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以柯赫的警语引出下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B.首段列举噪音入侵的种种迹象,旨在强调环境危机。
C.尾段警告人类寂静消失是更复杂的环境危机的预警。
D.首尾两段以议论为主,结构上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小题4】第⑦段连用一系列动词摹写水滴“滴落地面”,十分精妙,请加以赏析。
【小题5】请结合⑥、⑦两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描写寂静的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遥远的船

英西蒙·范·布依

这些日子来,我常常想起里奥。这晚,当我给一辆要去伦敦的货车分类打包的时候,我又想起他。仓库里很冷,我们呼出的水汽像胡子一样绕在嘴边。办公室上周发来一箱手套,但我喜欢用我老硬皲裂的手抱着纸板箱的感觉。我已经为皇家邮政工作了快三十年。二十年前,当我开始不再说话的时候,我曾以为他们会让我走,但他们对我很好。十年后我就能退休了,那时我会得到一笔国家发的养老金,和一个简单的欢送会。

每个包裹都有它们要去的地方,而它们的内容是个谜。偶尔,我会发现,一两个盒子上的地址是小孩子写的。我喜欢把这些盒子放到一边,在我当的班结束之前先不发出去,这样,我就可以研究一下那些笔迹,把它们跟里奥的笔迹做个比较。小孩子的笔迹让文字变成使人疼痛和扭曲的媒介。自从失去了里奥,这些包裹对我来说都成了玻璃的碎片。

泥迹斑斑的小型货车从乡村一路开进山谷。包裹会在最近的城市被分好类,由这些货车运来卸货。每两天,笨重的拖船会从这个仓库轧轧地驶向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伦敦和彭赞斯。

几百年前,这个村子的人靠打鱼为生。在我的起居室里有一本图画书,其中一幅画画的是穿围裙的年轻女子站在悬崖上,看着一艘船在峭壁上撞得粉碎。画的前部,一道阳光照射在海水的表面。我没法告诉你这画是谁画的,但是我能理解那道长长的光柱的含义,我能从画中的这些细节里体会到那种悲痛。现在这个村子里只有极少数人还在打鱼。

清晨来临,我当班结束,把卸货的卡车数量记录下来。三十年过去了,我一次也没有弄错过,因为对我来说,每辆车都像一个人一样。就像小男孩一样,我认为车子都是有面孔的。

我打好表,在休息室里找到我的外套。桌子上有一个吃了一半的三明治。画着美女的日历挂在一个更衣柜的外面。那些女人看上去都很冷。她们的脸上挂着大大的微笑。照片中的人也许能假装欢乐,却从不能假装悲痛。

仓库距离村子有半个小时的路程。首先,我得穿过一条狭窄的乡村小路,然后要穿过一堵厚厚的灌木篱墙,我路过的时候,有很多鸟儿会从它们筑在篱墙上的窝里向外瞧,最后再爬上山坡就能到村子了。夏日里,野生的莓果便会取代鸟儿们的黑眼睛点缀在那里。

再过几个小时,黎明就会淹没整个世界。我停下脚步,靠在一根路灯的柱子上。我的左腿总是很痛,在冬天情况会更糟。圣诞节这会儿,一切都很糟。  

回家的路我总是走得很慢,一排排石板瓦的房子闪烁着灯光。窗帘从里面拉上,挡住了外人的眼睛。

我走过街角的小酒馆。即使违犯法律的规定,村里的酒馆还总是开着,那少数几个坚持下来的渔夫会在黎明前的一小时左右回到这里,带着一种因漂浮在不能饮用的水上而生的干渴。光线和欢笑声一起泼溅到街上。我闻到了啤酒的味道,自动点唱机模糊的撞击声让我想到了我的腿,而那又让我想起了里奥。

我以前总会进酒馆去喝一两个品脱。可现在,我已经有六年没进去过了。这些酒精对我来说都是没用的。

二十年前,杰妮把里奥的东西都带去了美国,我感觉到一种释放。房子是如此宁静。

村里的每个人都知道我的人生是怎么回事。不过我已经太老了,老得不会再觉得我的悲哀是与众不同的。

那起意外发生后,我很快就不再说话,希望那样就能让我在回忆里留住里奥柔软的、咬着舌头说话时的声音。有时候,我用手捧着和里奥有关的某个字眼,手抖得就像一只颤抖的鸟儿。意外发生之后,医生说我只有几个月可活了。杰妮回到美国,而我在自己的家里等着那死亡的旅程。那感觉就像你要打包一个箱子,却不知道该往里面放些什么。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二十年前,我开着车冲下了悬崖。我只是想转向里奥,冲他做鬼脸,好让他高兴地笑起来而已。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里奥的尸体在汽车残骸的半英里外被找到。他看上去就像是睡着了,只是他的内脏都碎了。我愿意认为,他是从车里被那些弥尔顿和布莱克书里写着的、我一直相信存在的天使给接走了。他们是在也同样照耀着我们村子的月亮下写下那些书的。月亮,看见了一切发生的事情。

他们告诉我,我是那起意外的幸存者。

现在是星期三的早晨。这个时刻的黑暗很少被人记得。大多数人正要醒来。我站在自家大门外的一边,那并不真的是一道大门,而是通向悲哀的另一条道路。天开始下起蒙蒙细雨。雾气消散开来,缓缓地升上黑暗的山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里奥”是谁?直到文章临近结尾才解开疑惑:里奥是“我”的孩子,因车祸而夭折。
B.文章第四段点题,船“撞得粉碎”象征“我”的生活因二十年前的意外被打碎。“长长的光柱”象征“我”的内心依然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C.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晚上工作及下班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另一条是“我”对过去的追忆,最后在结尾交织。
D.小说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专注于感觉的传递,通过孩子的笔迹、休息室的美女日历等细节含蓄地表达深沉的情感。
【小题2】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小题3】小说结尾强化了“我”的悲伤情感,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实情节
希区柯克
差不多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
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那两位年轻女子,直到她们开口说话为止。
“先生。”其中一位打招呼。
他的视线越过老爷车的车顶望过去,见开口说话的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金发女子,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在她身后的是一位消瘦的黑人女子,年龄和她差不多,只是个子比她高一些。两个人都穿着褪色的牛仔裤,白色的上衣。
“有什么事吗?”他问,手在车门把手上停顿了一下。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
“你们要去哪儿?”他问。
“圣路易斯。”金发女子回答。
他本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要走的路只有几条街。“当然可以,请上车。”他说。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发现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我如果没有钱,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他问,“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黑人女子带着疑惑而不耐烦的表情。
“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他说着把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说:“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是吗?说来听听。”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当。”
“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如果你们要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你们若非用刀不可,得考虑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否则如何如何。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被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溜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就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他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他回答。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是不是半途抢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后文“他”回家的情节分析“大厦”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从两个女子搭便车要到的地方分析这两个女子对“他”有清楚的了解。
B.“他”教育两个女子抢劫时要穿深色衣服、坐在后座、刀要抵住别人的喉咙或腰部、不说废话等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抢劫犯。
C.文本用对比的手法表述抢劫的情节,如两个女子说话的语气和“他”说话的语气的对比、“他”对女子的劝诫和女子对“他”的关心等。
D.文章结尾使用补叙手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但交代了“他”遭遇的困境,同时也点明了“他”在抢劫过程中的相关做法的合理性。
【小题2】小说中的哪些内容使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实施第一次抢劫的情节看起来不显突兀?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联系全文,评价小说中“他”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5

阅读《警察和赞美诗》节选,完成后面各题。(6分)
最后,苏比来到了通往东区的一条街上,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也若有若无。他顺着街道向麦迪逊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他带到了那儿。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苏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苏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苏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苏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苏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小题1】这段文字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题2】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便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认识。(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