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小题2】(小题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10 10:0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以其有史才,改礼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功授刑部侍郎,乃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故世称“韩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 ①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②荣悴:兴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洎举进士,文于公卿间 投:投送
B.故相郑余庆颇为之誉   延:延请
C.均子锷凡,近者锷还省父 鄙:鄙陋
D.二人名位未,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振:传开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韩愈真率、坚正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①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②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③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   ④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⑤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⑥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A.①③⑥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等到考中进士后,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传布他的名声,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B.韩愈曾上几千字的奏章诉说宫市的弊端,触怒了皇上;皇上就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韩愈的《进学解》很同情他;因为韩愈有史学才能,所以委任他做礼部郎中、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D.本文叙述了韩愈在仕途起伏的经历,称赞了他的真诚直率的品格、政绩以及文学成就,也写了他高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
(2)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阙上书,授下邽主簿。长寿中,累转监察御史。时蛮首反叛,诏怀古往招辑之。怀古申明赏罚,贼徒归附者日以千数,乃俘其魁首,处其居人还。蛮夷恩,立碑颂德。时恒州鹿泉寺僧净满为弟子所谋,密画女人居高楼,仍作净满引弓而射之,藏于经笥。已而诣阙上言僧咒诅,大逆不道。则天命怀古按问诛之。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则天大怒,怀古奏曰:“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岂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圣旨?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则天意解。

圣历中,阎知微充使往突厥,怀古监其军。至虏庭,敌酋墨啜立知微为南面可汗。将授怀古伪职,怀古不从,将杀之。怀古抗辞曰:“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求生,请就斩,所不避也!”乃禁锢随军,因挺身奔窜以归。拜祠部员外郎。

时始安贼欧阳倩拥徒数万,剽陷州县,授怀古桂州都督,仍充招慰讨击使。才及岭,飞书招诱,示以祸福,贼徒迎降,自陈为吏人侵逼,乃举兵耳。怀古知诚恳,乃轻骑以赴之。左右曰:“夷獠难亲,未可信也。”怀古曰:“吾仗忠信,可通于神明,况于人乎!”因造其营以慰谕之。群贼喜悦,归其所掠财货,纳于公府。诸洞酋长素持两端者,尽来款附,岭外悉定。

复历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所在为人吏所慕。神龙中迁左羽林大将军行未达都复授并州长史吏人闻怀古还老幼相携郊野欢迎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下车而罢出郊以候怀古怀古恐伤宣道之意,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而百姓奔赴愈众,其为人所思如此。俄转幽州都督,为左威卫大将军。寻卒。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上书 诣:到…去B.蛮夷恩  荷:担任
C.以圣旨 希:迎合D.为左威卫大将军  征:征召,充任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处其居人还   非能水也,绝江河
B.则天意解     设九宾于庭,臣敢上璧
C.不毁节求生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怀古知诚恳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   陛下在法律上不分亲疏,应当和全天下整齐一致。
B.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     裴怀古推究他们的言辞情状,释放净满让朝廷知道。
C.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  从前让净满有背叛君主的情状,我又有什么脸面宽恕他呢?
D.吾仗忠信,可通于神明,况于人乎! 我依仗忠信,可以通达神明,何况对人呢?
【小题4】用斜线(/)给文言文中最后一段画线部分断句
神 龙 中 迁 左 羽 林 大 将 军 行 未 达 都 复 授 并 州 长 史 吏 人 闻 怀 古 还 老 幼 相 携 郊 野 欢 迎 时 崔 宣 道 代 怀 古 为 并 州 下 车 而 罢 出 郊 以 候 怀 古 怀 古 恐 伤 宣 道 之 意, 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而百姓奔赴愈众,其为人所思如此。
【小题5】在下面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两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不同的表现。
①裴怀古 ________ 、________ 。    ②武则天______、________。
【小题6】裴怀古说:“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以求生,”这句话道出了“忠诚”和“守节”的重要性,请从下列经典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人物、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红楼梦》 《呐喊》 《边城》 《红岩》 《平凡的世界》 《老人与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 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①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 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 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 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樗(chū):臭椿树。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   茀:杂草丛生B.然一旦悉翦弃   翦:修整
C.以无用而贼有用   贼:侵害,妨害D.乌能免哉   乌:哪,怎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其.根壮而叶大   ②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B.① 以.杏故,特不得蔬   ②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① 美泽可用,反见.存   ②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D.①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② 故乡人号之.“驼”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   ② 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 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④ 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 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B.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D.“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渡。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作者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
E. 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小题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 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 “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 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 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 容若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 政。
B.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 等级。
C.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 有记载。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 儒家的主要经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表现突出, 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 把道理引入执政之国之道上。
C.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 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恩赏, 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⑵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