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小题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小题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2 07:3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指长城)不再是传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 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注释:斥堠:瞭望敌情的土堡。
纠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
【小题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仰天一瞥(_______)伫立(________)执拗(________)咽喉(_______)锁钥(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中提到的“飞鸿”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小题3】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是什么?
(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小题4】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3自然段的关系是什么?
(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5】在文中,作者多次用“你”来称呼“长城”,这样写有何好处?但在后来的文段中,竟出现了“它变得可笑,它过早地衰老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此处变成了“它”,请说明人称转变的理由。
【小题6】“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抛开文中作者的观点,谈谈你对“长城”的看法,(可结合重要的历史资料来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天下属性的认定决定了他们对天下的态度。道家及阴阳家认为,世界本然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天下体系是一种自然性的审美体系。儒家则认为,要想使人及其栖居的世界成为美好世界,必须诉诸圣王之治和人文教化。换言之,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礼运》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儒家述史模式下的圣王语系体现的是人文再造的过程。在中国传统儒家的述史模式中,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古圣先王具有率先垂范的意义。比如在《易传・系辞下》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中,伏羲氏是人文始祖,他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将无序的自然图式化。此后,神农氏接照八卦图式制作器具,他的贡献在于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将自然世界改造成人工世界。以此为背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以着装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以服饰差异对人类群体进行职业、等级划分。据此可以看到,从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尧、舜,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如果我们认同儒家以文明为美的价值观,那么这一进程也必然是向美生成的过程。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则必然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这一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儒家崇尚“礼乐”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人文实践。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接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则为礼乐化天下的实现提供了高远的目标,甚至使其成为永远的待完成状态。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原载《新华文摘》2018年第22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天下观强调自然向人文的生成,与道家及阴阳家的自然性的审美体系不同。
B.神农氏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
C.儒家的人文实践以其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为先导,首先是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要求圣王和士人做出种种努力。
D.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这种个体心性的诚敬,成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儒家与道家、阴阳家的天下观的差异比较,进而提出观点。
B.文章以《易传》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为例,说明了伏羲、黄帝等古圣先王在儒家“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C.在论证儒家“礼乐”之美影响其人文实践的过程中,作者运用引言和类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论证严密,分析说理既层层深入,又呈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及阴阳家认为本然的自然性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但他们也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
B.通过周公对礼乐传统的努力之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终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C.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D.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彰显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通过人为努力,礼乐化天下的最终目标必将实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网红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一定量的社交资产,并且有能力将这些社交资产变现(变现方式通常包括广告与网红电商)的人。网红的商业价值正在被逐渐挖掘。相比较于粉丝经济的“漫灌”营销,网红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网红兼具广告或流量賣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二是网红们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能够更精准地将产品导向粉丝需求,实现“精灌”营销,提高了消费转化率。

在网红产业链中,主要的成员包括小型社交平台、综合社交平台、网红、网红经纪公司、电商平台以及为网红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平台或品牌商。

(摘编自《网红产业链深度解析:揭秘网红店为何成为热点》)

材料二

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借着“消费升级”的春风,相关产业链均展示出了强大的经济动能。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在消费者欢快“剁手”的背后,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零售”带来的成千上万的新商业机会、新岗位需求,其中,“电商网红”作为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的一环,其巨长的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而关于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

(摘编自《齐鲁晚报》)

材料三

2020年前全球的互联网活动90%将与在线视频有关,而超过70%的人将以在线视频替代电视作为观看影片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将因之浮现。根据Go- Globa|的统计资料,中国是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的国家,2013年约有5.7亿在线视频的观看者,2015年在线视频观看者已上升至7.1亿。2014年的在线视频产值约240亿人民币,预估2018年约9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

中国在线视频产业规模示意图

(摘编自《2016年中国网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四

自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微博直播观看人数迎来新一轮增长,除了秀场直播发展迅猛以外,多个垂直领域日均观看人数也成倍增加。其中,美食和游戏领域增长最快,分别为341.8%和342.6%,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领域增长率接近或已超过100%。日均观看人数增长较多的领域是美食、母婴等垂直领域,说明直播对用户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继续提高,网红内容开始向直播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转移。

2016年,短视频市场迎来爆发性扩张,网红短视频内容消费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从2016年5月起,概博网红原创视频播放量稳步增加,到2017年3月同比增长209.4%,这期间月增长率高达75.4%,涨势喜人。网红短视频内容播放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网红内容形式份额比例不断改变,大量图文内容被信息量更丰富的短视烦所取代,短视频也开始相应地迎来网红数量与用户量的逐步增加。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网红产业链的成员构成,及网红经济相对于粉丝经济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
B.材料二突出了“新零售”的巨大影响:促进消费的升级,带来巨大的商机,增加了就业岗位。
C.材料三图文结合,用数据揭示了网红在线视频产值将以超过35%的年均速度增长的趋势。
D.材料四显示,短视频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各种垂直领域的微博直播的观众人数增长迅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粉丝经济的一大缺点是“漫灌”营销,难以将产品精准导向粉丝需求,因为粉丝的偶像在特定的产品领域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
B.2016年超半数的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这无疑与网红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红已得到验证的巨大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有关
C.从Go- Global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的在线视频商机也最多,网红的用武之地很大。
D.网红原创视频因为比图文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所以取代了网络上的图文内容,吸引了大量网民,使得短视频用户量激增。
【小题3】从以上四则材料看,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新年伊始,直播答题迅速掀起了一波全民答题热潮,直播答题APP通过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参与。各大直播答题平台的玩法基本一样,由主持人出题,网友在线面答,通常每场共12道选择题:在指定时间内全答对的人可以瓜分巨额奖金。事实上,“知识变现”的狂欢并不是一场撒钱的慈善活动,“答题者”看到的是利益,“出题者”看到的同样是效益。看直播从花钱到赚钱的转变激起用户热情,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意愿。

直播兴起后,“低俗”“无厘头”一直是撕不去的标签。在吃了“低俗网红”的亏之后,直播答题似乎是一条相对符合政策的安全道路。在网友点灯熬油答题“变现”的时候,已有直播答题平台拿着流量数据实现了商业变现——包场式广告赞助纷沓而至。1月9日,美团100万元冠名花椒“百万赢家”中午场,映客的芝士超人的首个广告则被趣店以l亿元拿下。

直播答题仍在探索期,最终能否产生出持久的民生红利,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需要提醒的是,娱乐永远是娱乐,我们不能让娱乐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也不能幻想,通过直播答题让全民知识有多高的飞跃,更不能做一夜暴富的梦。

(摘编自《央视·直播答题为何突然火了》)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出通知指出,今年以来,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节目,吸引大量网民参与抢答,在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级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管理,网络直播答题的内容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健康有益的知识,不得传播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传播格调品味低下的内容,不得宣扬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任何机构和个人,一律不得开办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直播答题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相应的条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已开展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对合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的监管,引导业态有序平稳发展,防止过度炒热;要把日常监管、定期巡查与网民举报结合起来,对违法违规问题即发现、即处置;建立方便广大网民参与监督的举报制度;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引导网民理性参与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督导合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摘编自《新华网:官方加强管理网络直播答题》)

材料四:

题目,是直播答题的基础,题目出得好坏,直接决定节目水平高低。然而纵观当下直播答题节目,出题水准堪忧。比如有的出现事实错误,硬把“肉夹馍”划成江苏小吃;有的内容无聊,要求回答“西瓜视频”四个字共有多少笔画,毫无知识性;甚至还有些在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上出现严重误导,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认为,不过是一两道题出得不好,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直播答题过程中,动辄上万乃至几十万人同时在线,一旦题目内容包含严重错误或不良导向,不仅可能歪曲事实、误导不知情的观众,甚至会对互联网领域的文化生态产生冲击和不良影响。一味强调娱乐性、互动性,而忽视题目设置本身的严肃性、严谨性,无疑会让问答跑偏,令知识失色。

把题库扎扎实实做好,是直播答题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而泾渭分明地区分真正的知识和垃圾信息,则是做好题库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别让垃圾信息玷污“知识”》)

【小题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播答题APP用户对直播答题平台增加包场式广告赞助商产生反感,这使接近三分之一的直播答题APP用户卸载过直播答题APP。
B. 二线城市的直播答题APP用户是直播答题APP用户的主力军,无论是用户分布还是用户渗透都处于城市直播答题APP用户第一位。
C. 直播答题是一种娱乐方式,不是真正的知识传播,也不是真正的知识变现,所以直播答题让网民知识飞跃以及一夜暴富都是不可能的。
D.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要求是从各级管理部门、相关部门以及网友等的角度来诠释规范直播答题节目的责权利方面的内容。
【小题2】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直播答题APP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提高了使用直播答题,APP用户在线答题的兴趣,这也保证了这些用户今后会继续使用直播答题APP。
B. 绝大部分用户是为了参与直播答题才安装直播答题APP的,只有小部分用户是之前安装,这说明直播答题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很有效果。
C. 直播答题是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吸引网民答题的节目,关涉到直播答题平台、网友和广告商的经济利益。
D. 网络在线直播答题的积极方面是能促进文化知识传播,消极方面是所出题目有知识错误,而这些知识错误使相关部门对直播进行监管。
A.合规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必须具备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及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的专业主持人。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直播答题如何才能真正传播知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步步向生,时时可死
“我还有十年的世寿,我要全部用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叶曼老师如是说。
北京时间2017年2月15日,叶曼老师于美国洛杉矶往生。享年103岁。大德离世,人天共悲。记得叶曼先生曾说:“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纵观先生此生经历,应当对得起“不负此生”一说。
叶曼女士,原名刘世纶,1914年生,祖籍湖南。她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后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世人尊她为“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叶曼的父母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她却对佛教非常反感,认为它只是士大夫阶级的另外一种消遣品。8岁那一年,叶曼开始吃素,她之所以吃素是因为怜惜那些被宰杀的动物,从此下决心不再吃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她吃的并不是佛家素。这样的食素,她一坚持就是15年,直到“抗战”开始,离家出外的她才停止食素。
对于周遭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人生的来处与去向,叶曼从小就有许多疑问。但是列强入侵,国难当头,她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些超现实的问题上。上大学后,受到北京大学思想自由氛围的薰习,叶曼慢慢地又开始注意到超自然的问题。她开始试着用逻辑的方式,借助归纳法和演绎法,推论人生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但她并没有从中找到答案,于是逐渐回归到了东方思想,进而靠近宗教范围。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叶曼认识了南怀瑾。叶曼问出了她一直想知道的“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问题。南怀瑾告诉她这是许多人共有的问题,它的答案就在佛法里。叶曼开始跟随南怀瑾学习《楞严经》。之后的几年里,一遍又一遍地研究《楞严经》后,她才发觉,过去自己把唯识误认为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驻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后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
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
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待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
八十年代中,叶曼曾代表中华佛教居士学会(台湾),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戏剧性的相识,让他们成为挚友。后经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居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1990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共筹得三十二万美金善款。其中三十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以及十世班禅大师的接待,朴老也特意作一条幅赞其功德。其余二万美金捐作云南以及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十三所文贤希望小学。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其丰富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2006年11月,叶曼先生曾接受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专访,回顾自己早年求学、中年向佛的经历,并说曾有大师预言自己能活到103岁,希望能把预言中的后十年过好,努力工作成就心愿。
“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这是叶老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则是她90高龄后还在做着很多事情,在为自己未了的心愿奔走。
今天,大师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的智慧及风采长存世间。愿叶曼老师往生极乐,愿您乘愿再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叶曼先生富有佛缘,不仅有父母一辈的从小熏陶,更重要的是她日后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疑问,并不断的追问下去,最终在南怀瑾那找到了答案。
B.全文不仅在写叶曼先生的人生事迹,更在写她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叶曼先生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C.“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一句,以谦卑的语气,很好的体现了叶曼先生在追寻人生路上的感悟,体现出了叶曼先生的无所畏惧而又有点戏谑的人生态度。
D.本文充分运用了引用、倒叙、插叙等艺术技巧,语言朴实华美,全面地把叶曼先生的一生和高尚的品德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小题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八十年代,叶曼先生与赵朴初先生结识,后又筹集善款,捐助了多所小学,因此被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B.“步步向生,时时可死”是全文的标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高度概括了叶曼先生一生的追求和人生态度。
C.叶曼先生讨厌佛教,认为它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后来经过学习《楞严经》,认为唯识是很好的东西。可见,在这里,唯识与佛教意义是相同的。
D.叶曼先生走上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跟她的丈夫田宝岱的身份职业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叶曼先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的结果,而不是叶曼先生主观追求的。
E. “步步向生,时时可死”的意思是,随时随地准备死,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钟不浪费,尽量利用它,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小题3】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叶曼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