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宣泄情绪的作用,但为什么说悲剧缓和情绪净化心灵的力量最大呢?这是因为悲剧所描述的事件是非常规性的、非预料性的或最具生存威胁性的,在这些事件中令人体验到痛苦、压抑、恐惧等强烈的情绪骚动。而这种情绪一旦得到表达,就会给人如释重负的畅快感。

净化作用的理论基础和导向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其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象征、转移、投射等,都来自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初,弗洛伊德以意象(image),尤其是心象(mental imagery)和梦中的映象进行精神分析。艺术治疗由此得到借鉴,因为通过直觉式的心象来引发来访者进行思考和自我分析,往往可以牵引出其潜意识中的不被察觉到的思想内容,并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和欲望得到充分的释放,把过去的一些存在错误认知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与讨论,使其人格变得统合。可以说,艺术治疗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而非最后的产品。

与“净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的概念就是“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例如,当人面临灾难时,迫近的危险引发他逃避的本能冲动,而他内心经验着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他逃避灾难的本能冲动的标志。故麦克杜戈教授《心理学概论》中讲:“情绪是本能冲动起作用的标志。”一切情绪都伴随着一定的肌肉和器官的变动,如四肢的活动、呼吸、血液循环和腺分泌的改变。这类变动通常被称作情绪的“表现”。这种“表现”使得潜在的能量得到了释放,因而使得情绪得以缓和。因此,情绪的缓和不过是情绪的表现。情绪并不总能得到表现,本能冲动有时被相反的冲动抑制,或者被社会力量压抑。本能冲动被压抑后,其潜在能量就会郁积起来,以致对心灵造成一种痛苦的压力,在较严重的情况下,压抑有可能引起各种精神病症。但是压抑力量一旦被解除,郁积的能量就可以畅快地排出,在各种肌肉活动中得到宣泄,其结果是由于紧张状态的缓和而体验到一种快感。

在现实中,这种求生冲动的目的往往为不可把握的条件所压抑而得不到满足,或者一个欲望刚得到满足,新的欲望便接踵而来,使生命处在新的不满之中,因此生命力不断受阻,这成了痛苦的源泉。因而,可以说悲剧在对这种生命力受阻的暴露中,使生命力的发挥改变了方向,从朝向固定的满足欲望的目标的努力,变成沉思这一努力的失败和发泄受挫的痛苦。因而被阻止的力得以变相地释放或宣泄,这时主体在外在方面看起来似乎无能为力,但在精神上却达到了一种超越、解脱。

美国加州大学莫雷尔教授研究悲剧性质和功能理论后,认为悲剧这种文学样式同精神病医师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基本相似。悲剧宣泄的实质在于预演人生的残酷现实,通过欣赏悲剧,人的心理细胞才能从倦怠中走出来,而生命循环本能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安全感。为了求得生存,为了适应更加复杂的生活情境,就必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悲剧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小题1】下列对悲剧净化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悲剧净化借助悲剧这种非常规性的、非预料性的或最具生存威胁性的文学样式,解除人的恐惧、紧张等心理。这种疗法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而非最后的产品。
B. 悲剧净化就是通过直觉式的心象来引发来访者进行思考和自我分析,牵引出其潜意识中的思想内容,经过澄清、分享与讨论,所以其人格变得统合。
C. 悲剧净化使被不可把握的条件阻止的力得以变相地释放或宣泄,这时主体在外在方面无能为力,但在精神上却达到了一种超越、解脱。
D. 悲剧净化作用的理论基础和导向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净化理论使用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象征、转移、投射等,都来自精神分析理论。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悲剧能在缓和情绪净化心灵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因为悲剧能缓解人体验到的痛苦、压抑、恐惧等强烈的情绪骚动,给人如释重负的畅快感。
B. 人的本能冲动被自己的或社会的力量压抑后,其潜在能量就会郁积起来,以致对心灵造成一种痛苦的压力,时间久了,压抑有可能引起各种精神病症。
C. 情绪一般伴随着一定的肌肉和器官的变动,如四肢的活动、呼吸、血液循环和腺分泌的改变,都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D. 悲剧在对生命力受阻的暴露中,使生命力的发挥改变了方向,朝向固定的满足欲望的目标努力。因而,莫雷尔教授认为悲剧这种文学样式同精神病医师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基本相似。
【小题3】根据文意,你认为把悲剧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时,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31 03:1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

①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bì( )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甲)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丙)“xīxī( )( )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丁)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⑤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真正的多数人,也似乎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⑥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⑦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诉我们云南,除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shí( )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

⑧我们的眼光注意到“出路”、“赚钱”以外,若还能够估量到在滇越铁路的另一端,正有多少鬼蜮成性、阴险狡诈的敌人,圆睁两只鼠眼,安排种种巧计阴谋,预备把劣货倾销到昆明来,且把推xiāo( )劣货的责任,派给昆明市的大小商家时,就知道学习注意远处,实在是目前一件如何重要的事情!照相必选择地点,取准角度,方可有较好效果。做人何尝不是一样。明分际,识大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要知道,哪一件事,哪一种行为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呢?哪容许我们松劲儿!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选自沈从文同名散文,有删节)

注:(①法币: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
【小题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注音处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俨yǎn然  脊jǐ梁 纤qiān巧 市侩guì  蔽 熙熙 腐嗜 推销
B.俨yān然  脊jí梁 纤xiān巧 市侩kuài 敝 稀稀 腐蚀 推销
C.俨yǎn然  脊jǐ梁 纤xiān巧 市侩kuài 蔽 熙熙 腐蚀 推销
D.俨yān然  脊jí梁 纤qiān巧 市侩guì  敝 稀稀 腐蚀 推消
【小题2】“这些人其所以热衷于习经济、学会计,可说对于生命无任何高尚理想,目的只在毕业后能入银行做事。”这句话放在第④段的哪个位置最合适(   )
A.放在甲处B.放在乙处
C.放在丙处D.放在丁处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②③两段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作者从云的色彩、云的形态、云的风度几个层面,多角度地写出了云的地方性特征。
B.第②段中,作者在描写南部的云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人的性格和特点,生动可爱。
C.第③段中,作者将云南的云比作一幅水墨画,主要是为了凸显云南的云以乌云为主,爱下雨的地方特点。
D.第③段中,作者描述赵松雪的画作《秋江叠嶂》意在说明云南的云有时虽如浓墨一般黑,但却依然秀美。
【小题4】结合上文的内容,解释第⑦段中“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的具体含义。
【小题5】文中最后一段说:“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请你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沈从文的深思都有哪些内容?请分条列举。
【小题6】杜甫写:“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徐志摩写:“我就像是一朵云,一朵/纯白的,纯白的云,一点不见分量,阳光抱着我”;
我们的同学也写:“爬上田地边的一棵歪脖树,两腿夹住树干,就这样坐着,看着蚂蚁被我堵住路急得团团转,听那蟋蟀或是蝉的鸣叫,坐在这里就能看清整片玉米地。整个世界都是静止的,偶有不知形状的云飞过。”
就如沈从文所说:“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在生活中,当你抬头看云时,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情思,令你悟到了怎样的哲理呢?请你以“云”为题,写一首小诗(不超过5行)。
要求:①必须表现“云”的某一种特点。②有明确的情感指向。③构思新颖,表达流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之时举行,每月三次。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20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胄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胪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
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使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时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使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有八九又在边区远省。
(摘编自三联书店《万历十五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般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保卫下首先到达举行经筵的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
B.经筵讲官和展书官都出身翰林院,并且是其中佼佼者,开讲前身穿不同服饰分列书案两侧。
C.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全部人员只能凝神静听,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例外。
D.称职的讲官必须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但仍需经常归结到现实,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经筵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性,从摆放书案到讲官开口讲授,都说明了这一点。
B.经筵的严格程序,是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各种仪式讲求目视耳听对称均衡的一种例证。
C.讲官发现皇帝仪态不端,可加以责难,作者以此论证这种繁文缛节已成当时一种制度。
D.文章最后,论述了经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皇权,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皇帝产生矛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官如果不能发挥经传精义,敷衍塞责,逢迎恭维,则被视为失职,就会被罢免。
B.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讲官准备不充分,皇帝也不能当场指斥,讲官所受的这种优礼是长期历史的产物。
D.正德皇帝把尽忠的讲官升迁至边远地方,实则对这些批评自己的讲官的一种报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查处违法广告1.5万余件,罚没款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9%和292.7%。披着各种“马甲”的虚假违法广告屡屡得逞,假医生、假专家等大行其道,不仅极大损害了人们权益,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氛围。

2017年11月,54岁的郝如翔下班路上接到一份传单,上面邀请有老年人常见病的、头疼、腰疼等患者免费听健康讲座。身为山西朔州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骗局。随后郝如翔连续2天卧底讲座,取得了扎实证据,一举端掉了这个以推销保健品为名骗取老年人钱财的团伙。

沈阳的郑大娘2年花了10多万元买保健品,病没治好反而还加重了;青岛一名老人花光毕生积蓄购买保健品后,发现被骗跳海自尽;2016年大学生魏则西的离世将网络虚假医疗广告推上风口浪尖……

一些医药、保健品、医疗、投资、收藏等广告,往往打着讲座、访谈的幌子,误导消费者,欺骗性更强。

近年来,各级工商部门对虚假广告的查处惩治力度不断加大,应当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虚假违法广告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呈现出不降反增态势,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摘编自陈晨《捍卫市场诚信涵养社会信任》,《光明日报》2018年7月10日)

材料二:

全国信用归集监控数据

双公示数据监控(单位:万条)

(注)黑名单为失信行为信息,红名单为守信行为信息。

(摘编自全国信息共享平台《红黑名单数据统计》)

材料三:

事实上,将大数据用于信用体系建设,一张多维度、全方位的信用网络正在全国编织。从加快建设律师、导游、房地产中介等14类重点职业人员信用记录,到央行要求建立覆益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和互联网信用体系,从“老赖”信息全网公开,到建立诚信典型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多措并举,奖惩分明,让信用建设,诚信监控形成体系,让“诚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成为惯例。一张“诚信画像”,画出了道德修为的高低,也将决定授信额度的多寡。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向守信企业发放贷款63.2万笔。信用是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无形的诚信变作有形的激励,诚信必将蔚然成风。

 (摘编自石羚《为诚信建设插上数字化翅膀》,《人民日报》2018年5月8日)

材料四:

日本《产经新闻)3月28日报道,在中国,品行端正的人在逐渐增多。

在商店进行支付、缴纳公共费用、支付出租车费,伴随快速无现金化而来的所有支付情况,都可以从绑定银行卡的实名登记智能手机中采集到。每个用户会因采集到的相关信息被给予不同的信用评级。

评级的标准不仅依据用户有没有按要求付费等基本信息,还要看用户在打车时是否突然取消订单,或在骑共享单车时有没有把车正确停在白线框里。通常来说,骑行共享单车30分钟只需花费1元人民币。如果用户被确认存在偷盗或破坏车筐的行为,其信用等级将立即被降低,下次再骑行共享单车时,其费用会直接调涨至100元人民币。

而且,如果用户信用等级大幅下降,其今后在乘坐高铁或飞机时都会受到严格限制。相反,如果信用等级上升,就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待遇。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3月3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四可知,用户无现金支付后,信息就会通过绑定银行卡的实名登记智能手机被采集,该用户的信用评级即被确定。
B.身为山西朔州工商局副局长的郝如翔有着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和丰富的执法经验,他卧底调查,获取证据,一举为民除害。
C.国家将大数据运用于信用体系建设中,该措施覆盖范围广,措施多样,旨在鼓励诚信行为,激励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
D.一些虚假违法广告盯住老年人和罹患重病的人群,披着讲座、访谈的“马甲”行犯罪事实,破坏市场诚信,丢失了社会信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考客户信用数据,银行、交通部门可以根据信用值调整其服务方向,共享单车企业可以依照信用等级调整价格。
B.信用体系建设应由局部到整体,采用奖惩结合的方式,信用建设、诚信监控形成体系,让诚信者得到实惠。
C.快速无现金化的支付方式使得用户相关信息的采集更加方便,信用评级制度的产生,促使品行端正的人逐渐增多。
D.数据显示,国家对信用黑名单的关注力度大于红名单,行政处罚量低于行政许可量,证明人们的信用意识在提高。
【小题3】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请指出提高社会诚信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眼球运动与阅读速度

①根据观察和测试发现,阅读时人的眼睛并不是匀速不停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在移动过程中,又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

②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根据眼球测动仪的测定,阅读时眼跳持续时间约为0.02~0.05秒,其中,在一行之内的眼跳时间约0.02秒,这样,整个阅读过程中95%左右的时间,眼球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时间里,才能接收到信息。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开启快门的曝光,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范围内,是视觉方面影响阅读技巧的关键所在。

③眼停次数的多寡和每次注视时间的长短,与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以及阅读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有关。如果阅读能力强、读物浅显或只需记取读物的内容大意,注视的次数就可以少,注视的范围就可以大,注视的平均时间也就可以短。

  

④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而每篇文章的第一行,眼停次数和注视时间均较以后部分略30%;10%于刚开始阅读,心中没数造成的;到后面时,由于对读物的难易程度、作者的 语体风格已经比较适应,速度自然可以加快了。

⑤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移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者前定点,以便对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或“回跳”。回视次数越多,注视次数和耗费的时间也必然增多。显然,回视的次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和阅读要求也有关。不熟练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少,回视次数也必然高,约占注视的30%;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少,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视次数也只占注视次数的10%。

⑥与回视相近似的情况,还有扫视,又叫做“行间移动”,是眼动的特殊情况。阅读时的扫视,是从一行文字的末端移至下一行文字的开端的眼动。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小学生,反复扫视的运动较多,而且容易发生串行或反复寻找的情况。初步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反复扫视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扫视时,视线从上一行文字末端跳到下一行文字的开端,一般都是跳得很近,往往需要短距离地再跳一次。

⑦在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古德。伊洛费看来,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  ,二是 ,三是 。这些已经成为研究阅读的专家学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这三点,就可以使阅读速度得到提高。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只能在“眼停”即“注视”时间里获取阅读信息。
B.读物浅显或者阅读要求低,眼停的次数就会相对减少。
C.阅读能力强的读者的扫视范围必然大于能力弱的读者。
D.影响阅读速度的原因有很多,眼球运动只是其中之一。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圈养在心中的狼

游 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毕露,削铁如泥。有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不怕。

男人曾经被四大一小五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四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号一声跑开,只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它迟早会找他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就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男人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独耳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经常翻进羊圈和羊一起玩儿,还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不知何时可能有一匹狼会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就冷却了。因为羊的存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儿,将来能走出大山。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引导他,鼓励他。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男人再拉,儿子就挣扎不已。儿子哭着说:“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男人强拉不动,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朵的狼,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再出来时,狼不知去向。男人感到恐惧,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

“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

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太肥硕了,一点儿也不好看。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响学习,还能继续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记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毫犹豫,动作娴熟而流利,一道白光闪过,喷薄的羊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戛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呵斥道,立刻起身去追。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地往回跑。

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呲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选自2016年第一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采用设置悬念,一悬到底的办法展开故事。由于猎人的心慈手软而放走的那只带着耻辱印记,报复心极强的独耳灰狼,所以猎人心里埋下了忧患的种子。
B.小说第三段叙述猎人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的情节,不仅表明猎人技艺高超,也充分展现其性格中凶狠残忍的一面;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父子间的冲突有两次:父亲打儿子,猎人杀山羊。矛盾的起因只有一个:山羊的温顺造成了儿子的志短和懦弱,这与猎人的期待是不相符的。
D.整篇小说脉络清楚,情节始终保持紧张警惕,前后呼应。借父亲和儿子的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歌颂狼性,呼唤着狼性和野性的回归,人应积极进取,不能沉湎于平庸。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圈养在心中的狼”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