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牛王

卢慧龙

(1)斗牛,古已有之。秦汉时,中原有头戴牛角而相抵的蚩尤戏,唐末戴嵩、五代厉归真的斗牛图也甚有名。我们复兴镇的斗牛节,或许就是一种遗风?

(2)又是入冬以后的第一个“亥”日,天现曙色,三声铁炮响过,锣鼓齐鸣,各寨寨老带了斗牛向牛场坡进发。斗牛头上照例绑有两根遒劲的野鸡毛,背上都有刻着“二龙抢宝”图案的旗座,旗座上插有五面三角形彩旗。斗牛颈项那里还系了九颗响铃,一路走来,叮当作响。这自然是相当风光了。

(3)杨家二叔枯坐在火塘边,发红的两眼,盯着幽微的火光,一动不动。铁炮声和锣鼓声震动了窗棂,让他浑身悚惧。

(4)北风拂过门前的梧桐,枝杆似铁,发出簌簌的响声。

(5)牛槛那边,铁角水牯眼睛明亮锐利,哞哞吼叫,声音激越,完全是一种临战前的呼叫。片时,那对铁角铿铿地撞击着青杠栏栅,似乎要冲破它奔向那日思夜想的地方。

(6)牛场坡的斗牛场上,杨家二叔和他的铁角也曾风光过。铁角蝉联过三年冠军,当之无愧地成为复兴镇方圆十八寨的牛王。

(7)叫杨家二叔刻骨而铭心的是去年那一仗。在成百上千的寨邻面前,铁角遭遇了王家寨买进的“撞山倒”。两牛贸然相遇,角逐相抵,铁角一上去就败下阵来。坐在坡上观战的寨邻,一律站起来,为“撞山倒”叫好。两年夺魁的铁角头一回丢人现眼了。震天动地的欢呼似乎激怒了铁角,它四蹄翻飞,回头再战,百倍地勇猛。四只牛角撞击的铿锵之声,证明了双方都有千钧之力。对峙之中,铁角虽然吁吁喘气,而“撞山倒”却嘴溅白沫,终于轰然倒地。最后一个回合,铁角几乎把“撞山倒”抵死在岩石上,幸亏杨家二叔用绳索套住铁角的后腿,才让“撞山倒”免于一死。

(8)铁角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八寨都由衷地为它披红挂彩,鞭炮声应山应谷,其壮观千载难逢。杨家二叔也按惯例接受了每个寨子赠送的一只大公鸡。

(9)去年斗牛节后,十八寨的寨老坐拢来,反反复复相商,因为铁角无敌天下,斗牛节也少了悬念,少了乐趣,不如给它永久性荣誉,拜为十八寨牛王。寨老们还立下这样一条规矩:以后,一年一度的斗牛节,铁角不必上阵,反正最高荣誉都属于它了。这也不是只对铁角,以后,只要得了三次第一,也都不参加第四次斗牛节,也可以封王。

(10)依了规矩,今天,铁角失去了上场拼斗的机会,只得困在牛槛里了。

(11)雾罩早已逍遁,天发蓝,阳光在博大的山野蔓延开来。

(12)牛场坡那边的人声传来,虽说细微,却又真切。

(13)杨家二叔走出门来,门前那棵梧桐树上,麻雀从这枝头跳到那枝头,追逐,扭打,不一会又扑扑飞了。几只小鸡,窥测了一下,大摇大摆地走进菜畦,东一下西一下地觅食。阶沿上,黄狗懒洋洋蜷缩着,不一会,缓缓地站起,前后地伸起懒腰来。

(14)鞭炮声大作,牛场坡那边,斗牛进入了高潮。

(15)杨家二叔的目光越发黯淡,心里空空荡荡。他下意识走到牛栏边,只见铁角眼神痴痴的,眼角含着浑浊的泪,它的两角因碰击栏栅而发亮。杨家二叔把铁角牵出来,在土院里转了几圈。往年出征的时候,他都要给铁角灌二两酒,让它运气鼓劲。今天呢,不用了,不用了。他后悔不迭,这铁角,去年,为什么不输给“撞山倒”呢?第一回合失利后,为什么还要斗下去呢?为什么没有制止它呢?

(16)不知怎的,杨家二叔心中一阵惶恐,他把牛拴在梧桐树上,转回屋去。

(17)就在他跨进门的一刹那,他决定重新喂一头斗牛,决不亚于这铁角。不过,以后,最多只能让它赢两回。

(18)他六神无主。

(19)他迷迷糊糊,想到这铁角老去以后,他要从它印田穴上拔下一撮毛,沾着它的血,贴在神龛的牌位下边。他觉得对不起铁角,要永远记得它,永远记得它的这段光荣和孤独。

(选自《散文》2015年2期)

【小题1】杨家二叔在斗牛将开始时,小说先用“发红”描写他的神态,后用“悚惧”来描写他的情绪,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2】赏析第四、五段中画线句。
【小题3】作者在第十三段写到麻雀、小鸡、黄狗的情况,似乎与行文风格脱节,为什么?
【小题4】文中第十五段连用三个“为什么”,分析其中蕴含的内涵,并谈谈你的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8 07:5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越
徐慧芬
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回到他身边,吃团圆饭来了。
除夕日正午,他在老伴的遗像前,上了一炷香,摆了几碟菜,这些菜都是她喜欢吃的。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可是两年前老伴走了,把长长的寂寞留给了他。现在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了,还答应在这个老窝里住上几天,他多高兴呀!
毕竟他也老了,体力不似当年了,为了操持这顿团圆饭,也为了让这一家子团圆在一起的几天好吃好喝,他在腊月初就忙开了。采购选料,他样样亲力亲为。一个好厨师对菜肴的品质哪能放低要求呢?
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哇!”大家都欢呼起来,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机,一阵“嚓嚓嚓”,把他的厨艺定格在相机里,又传向四方。听着这“嚓嚓嚓”的声音,他的心里荡漾开一朵花。他敲了敲酸疼的腰背,招呼大家:“吃吧吃吧,快吃吧!”
可是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先是上小学的孙子离开了饭桌,拿个大盘子装满他爱吃的菜,端到隔壁房里在电脑前玩起了游戏,边玩边鼓动嘴巴。才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忘了吃饭。儿子儿媳的手机也不失时机地热闹起来,“滴滴滴”,“丁零零”,此起彼落。大家隔空对话,相互穿越,收信发信,不亦乐乎。
一盘春卷端上桌,他催促大家趁热吃,可没人理会。他夹了一个春卷送到电脑旁的孙子嘴里,问:“爷爷做的春卷好吃吗?”孙子盯着电脑屏幕说:“爷爷别烦我,我在穿越呢!”他回到厨房,一刻工夫,又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的配料是他的独门秘诀。他对儿子说:“这馅是你最喜欢吃的,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吃得太快噎住了,你妈都急得哭了。”他说了两遍,儿子似乎向他点了点头,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他又说起从前过年时的一些趣闻,可还是无人响应,即便偶尔搭上一句,面孔眼睛也并不朝向他。
散了席,他回到厨房,整理归置。不知怎么手一抖,一只瓷盘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不算轻,他探头朝外望,不知是否惊动了大家。晚辈们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谁也没觉察到。他叹了口气,收拾完碎片,洗好碗,出去倒垃圾。
两个小时过去了,这群人才发现他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起来,出门去寻找,附近的大街小巷跑了个来回没找到,又折回家里,还是没见人影,就开始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都说没来过。
正要报警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一家子全都蹦到他跟前,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不说一声,让大家好着急!
他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埋下头不想说话。孙子催着问,他才有气无力地说:“爷爷穿越去了。”
孙子感到奇怪:“爷爷您还会穿越啊!刚才您穿越到哪里去了?”
他说:“爷爷呀,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在那里很多人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我问他们:‘你们都是谁呀?’他们说:‘我们是您的孩子呀,您怎么不记得啦?’他们还对我说:‘您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我们会陪着您照顾您,让您开心每一天……’”
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
(选自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主人公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盘,后来“他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
B.家人发现“他”不见后,又是出门寻找,又是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甚至想要报警,这反映出家人对此前的态度和行为深感愧疚,已幡然悔悟。
C.作者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离家两个小时里的行踪,而是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这样写可使小说充满悬念,更易吸引读者。
D.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但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偶然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E. 老人为儿孙端春卷、送汤圆的热情与儿孙回应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隔代人的心里隔膜。
【小题2】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小题4】结尾句“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体会这“哽咽”中蕴含了老人怎样的复杂心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三大无桩共享单车创业公司小蓝单车已停止运营,,成为这一快速发展行业第一个倒下的主要共享单车创业公司。许多分析师警告称,共享单车行业很快将迎来“清算”。在小蓝单车倒闭之前,已有多家中国小型共享单车创业公司在过去6个月内倒闭,包括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许多分析师预计,共享单车行业将迎来血腥的整合期,只有一家或两家公司能够存活下来。,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的两大巨头摩拜单车、ofo被普遍视为行业的最终赢家,他们分别获得了腾讯控股、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已各自完成逾10亿美元融资。
小蓝单车管理疏松的问题早已清晰显现。但是,在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即便是管理出众的公司也面临因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共享单车泡沫化的问題已经很明显: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太多创业公司获得了资本支持,但争夺的市场却很有限,利润也十分微薄。洗牌在所难免。
(摘编自《财富:小蓝单车倒闭,中国共享单车泡沫开始破裂》,2017年11月20日凤凰科技网)
材料二:
早在今年8月交通部等十部门就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需要对共享单车用户的押金、预付金建立专用账户。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都没有提过“专用账户”这四个字,而是用其他相似的词语代替。共享单车企业和各商业银行为什么不建立新规中要求的“专用账户”呢?记者查询了我国商业银行账户管理的相关规定发现:专用账户,也就是专用存款账户,除了社保基金、住房基金等常用的15项资金外,要想设立,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文件。即使现在共享单车企业想要注册专用存款账户也注册不了。共享单车只能注册一个一般存款账户,再和商业银行签署一定的存管办法。
(摘编自《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每人赔一辆车?》,2017年12月17目央视财经)
材料三:
“共享”单车企业在竟争,用户个人素质也在引发争议:损坏率居高不下、私自占有现象屡禁不止,近日有人还在成都琉璃立交附近发现了约100辆被焚烧损坏的共享单车……这不禁让人怀疑“共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可能。
这方“共享单车”尚自顾不暇,那方“共享手机”也已上台唱戏。共享手机平台“享换机”宣布完成1.1亿人民币天使轮和A轮融资。而在这之前,京东、支付宝、国美等公司已经介入“共享手机”领域,让“信用租赁”成为了一种新的“共享模式”。但是“共享手机”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涉及信息安全及隐私问题,该如何安全“共享”仍无定论。
(摘编自《一批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倒闭,“共享”模式还能走多远?》,2017年12月4日红网)。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材料四:
2016-2019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智研咨询《2017-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行业的两大巨头,获得了两大集团的投资,共完成了10亿多美元的融资。
B.共享单车泡沫化是因为大量的资本涌入有限的市场,争夺微薄的利润。
C.尽管面临诸多问题,共享单车行业未来两年的市场,仍然有巨量的增长空间。
D.“享换机”以“信用租赁”模式进军共享手机领域,宣布完成一亿多人民币的融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蓝单车面临的并不只是自身管理的问题,而是“信用租赁”模式下的共享本身还很不成熟。
B.即使小蓝单车等其他创业公司都能获得雄厚的资本支持,共享单车行业“洗牌”也在所难免。
C.针对共享单车企业不能注册专用存款账户的情况,交通部等十部门做出明文规定,以保障用户押金和预付金的安全。
D.调查中,共享单车企业都不提“专用账户”,因为他们只能选择一般存款账户,而无法注册专用账户。
E. 解决了共享单车行业发展中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保障“共享手机”这个行业的顺利发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觉得怎么做才能有效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①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②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③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④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⑤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⑥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⑦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⑧他说得很凄然。

⑨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

⑪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⑫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⑬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感到非常无奈。
B.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自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至消失。
C.“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D.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小题2】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有何深刻含义?
【小题3】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怕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裂,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里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个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老兵说今天是自己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今天就该阵亡了。老兵猜得很准。现在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拨人填进去,一拨人又填进去,一拨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让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现在,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战争竟然真他娘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名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我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以前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现在,他不怕死,他怕遗忘。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反复说“他怕死”,结尾又说“他不怕死”,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参军时的摇摆恐惧与被逼无奈,以及他人生的成长蜕变,更好地折射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
B.“他”在文中三次说“我当兵”,表现出面对残酷战争时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概。
C.文中写他战争结束后回到乡下的生活,在情节上与开头相照应,充分表现他参战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D.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首先描述了战争爆发前宁静祥和的生活图景,接着描述了战争爆发后血腥惨烈的生活情状,突出表现战争的破坏性与毁灭性。
【小题2】小说没有出现具体的人名,而是以“他”来叙事,请分析其妙处。
【小题3】“他不怕死,他怕遗忘”这句话在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