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B.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C.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D.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弱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C.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2)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1 10: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居相,字伯辅,沁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恩县知县。征授南京御史。负气敢言。尝陈时政,谓:“今内自宰执外至郡守县令无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天变人怨纵珠玉金宝亘地弥天何救危乱”帝不省。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税使杨荣激变云南,守太和山中官黄勋嗾道士殴辱知府,居相皆极论其罪。

时中外多缺官,居相兼摄七差,事皆办治。大学士沈一贯数被人言,居相力诋其奸贪植党,一贯乃去,居相亦夺禄一年。连遭内外艰。服阕,起官,出巡漕运,还发汤宾尹、韩敬科场事。廷议当褫官,其为营护,旨下法司覆勘。居相复发敬通贿状,敬遂不振。居相再疏劾尚书赵焕,焕引退。及郑继之代焕,复以私意出宋槃、潘之祥于外,居相亦据法力争。当是时,朋党势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驱除异己,势张甚。居相挺身与抗,气不少沮。至四十五年,以年例出居相江西参政,引疾不就。

天启改元,起光禄少卿。改太仆,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四年春,召拜兵部右侍郎。其冬,魏忠贤盗柄,复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以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转漕多雇民舟,民惫甚,以居相言获苏。高平知县乔淳贪虐,为给事中杨时化所劾,坐赃二万有奇。淳家京师,乞移法司覆讯。时化方忧居,通书居相,报书有“国事日非,邪氛益恶”语,为侦事者所得,闻于朝。帝大怒,下居相狱,谪戍边。七年,卒于戍所。

(节选自《明史·孙居相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内自宰执/外至郡守/县令无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天变人怨/纵珠玉金宝亘地弥天/何救危乱/
B.今内自宰执/外至郡守县令/无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天变人怨/纵珠玉金宝/亘地弥天何救危乱/
C.今内自宰/执外至郡守/县令无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天变人怨/纵珠玉金宝亘地/弥天何救危乱/
D.今内自宰执/外至郡守县令/无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天变人怨/纵珠玉金宝亘地弥天/何救危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是专门的一种文体,主要指臣民给君主上呈的关于议论朝政的呈文。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B.内外艰,丁内艰就是父亲死了守制,丁外艰就是母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党,即朋党、党羽,是指集团或派别,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在明朝晚期,朋党制度尤其活跃。
D.法司,官署名,是古代掌司法刑狱的官署。《魏书·甄琛传》就有记载:“复仍踵前来之失者,付法司科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居相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曾经上疏发表对时事的看法,直言当今朝廷无人尽职尽责,可是皇帝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B.孙居相执政严厉,不留情面。他上疏揭发诚意伯刘世延、税使杨荣、官员黄勋的罪过。他还揭发南京功勋子弟暴虐蛮横的情况。
C.孙居相洁身自爱,不畏权贵。天启四年冬天,魏忠贤夺取权柄后,任命他出京担任江西参政。他声称身体患病,没有就任。
D.孙居相体恤百姓,为民说话。朝廷漕运大多雇佣百姓的船只,百姓深感疲惫。因为孙居相替他们说话,使得百姓的状况得以缓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朋党势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驱除异己,势张甚。
(2)高平知县乔淳贪虐,为给事中杨时化所劾,坐赃二万有奇。

同类题2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进士,选吏科庶吉士。明年擢户部侍郎。时任诸司者,率进士及太学生,然时有不法者。帝制《大诰》,举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讽厉之曰:“此亦进士太学生也,能率职以称朕心。”其见称如此。
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五月诏在京官三年皆迁调,著为令。乃以刑部尚书赵勉与靖换官。谕曰:“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又曰:“在京狱囚,卿等覆奏,朕亲审决,犹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拟,岂能尽当?卿等当详谳,然后遣官审决。”靖承旨研辨,多所平反。帝嘉纳之。尝鞫一武弁,门卒捡其身,得大珠,属僚惊异。靖徐曰:“伪也,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闻,叹曰:“靖此举,有四善焉。不献朕求悦,一善也;不穷追投献,二善也;不奖门卒,杜小人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二十六年,兼太子宾客,并给二禄。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陆运险艰,欲不奉诏。靖宣示反覆开谕,且许以水运。一元乃输粟二万,至沲海江别造浮桥以达龙州。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三十年七月,坐为乡人代改诉冤状草,为御史所劾。帝怒,遂赐死。时年三十八。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B.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C.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D.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B.“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制。
C.“刑部”最早出自隋朝,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刑部尚书,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刑罚律令、审核刑名,及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御史”是古代官职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们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杨靖做事合乎法度,受到皇帝的赞赏。在他担任户部侍郎时,明太祖曾在《大诰》中,赞扬杨靖和蔡瑄、茹瑺、秦逸等人能尽职尽责,令皇帝满意。
B.杨靖秉承帝意,推行宽松仁爱的政策。他调任刑部尚书后,倾听太祖的告诫,对狱案研究辨别,使大多数冤狱得以平反,得到太祖的嘉奖。
C.杨靖忠诚有谋,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安南国宰相黎一元不打算奉行输送粮草的诏令,杨靖反复开导劝说,最终用水运送粮食二万石至沲海江。
D.杨靖不邀宠贪财。在审讯一武官时,门卒搜获一颗大珠,杨靖把它砸碎,并没有献给皇帝讨其欢心,从而杜绝了小人的侥幸心理,得到太祖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2)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庄烈帝初在位,锐意图治,召见群臣论事。然语不合,辄诃谴。而王永光长吏部,尤乐沮之。

(2)澄城人韩一良者,元年授户科给事中,言:“陛下平台召对,有‘文官不爱钱’语,而今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俸薪几何,上司督取,过客有书仪,考满、朝觐之费,无虑数千金。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臣两月来,辞却书帕五百金,臣寡交犹然,余可推矣。伏乞陛下大为惩创,逮治其尤者。”

(3)帝大喜,召见廷臣,即令一良宣读。读已,以疏遍视阁臣曰:“一良忠鲠,可佥都御史。”永光请令指实。一良唯唯,如不欲告讦人者,则令密奏。五日不奏,而举周应秋、阎鸣泰一二旧事为言,语颇侵永光。

(4)帝乃再召见一良、永光及廷臣,手前疏循环颂,音琅然,而曰“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则掩卷而叹。问一良:“五百金谁之馈也?”一良卒无所指。问,则对如前。帝欲一良指实,将有所惩创,一良卒以风闻,大不怿。谓大学士刘鸿训曰:“都御史可轻授耶!”叱一良前后矛盾,褫其官。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书帕:明代官样礼品,后逐渐成为一种贿赂手段。②周应秋、阎鸣泰:明天启年间依附阉党的贪腐分子,已经被判罚充军。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召见群臣论事 (_________) (2)以钱进 (___________)
(3)问 (_________) (4)一良卒以风闻(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与“安得不钱偿”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闲敝邑B.盛锦囊
C.是区区不能废远D.舟遥遥轻飏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韩一良“前后矛盾”之处。
【小题5】试简要分析韩一良如何看待庄烈帝“文官不爱钱”的倡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B.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C.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D.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同类题5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①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②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祥禫(xiángdàn):丧祭名。②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B.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C.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D.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制中,最高级别考试称殿试,皇帝在朝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生亲自考核,以定甲第。考中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称“服除”。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
B.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
C.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
D.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极尽荣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②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