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B.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C.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D.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5 08:3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元勋,字世臣,沈毅有谋。值倭警,隶戚继光麾下。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从李锡破曾一本,进副总兵。
五年春,擢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为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guó)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肇庆恩平十三村贼陈金莺等,与邻邑苔村三巢贼罗绍清、林翠兰、谭权伯,藤峒、九迳十寨贼黄飞莺、丘胜富、黄高晖、诸可行、黄朝富等,相煽为乱。故事:两粤惟大征得叙功,雕剿不叙,故诸将不乐雕剿。总督殷正茂与元勋计,令雕剿得论功,诸军争奋。正茂又密遣副将梁守愚、游击王瑞等屯恩平,若常戍者,掩不备,斩翠兰等,生擒绍清、权伯以献。 其诸路雕剿者,效首功二千四百有奇,生得金莺。元勋逐北至藤峒,又生获胜富等八十人。三巢、十寨、十三村诸贼尽平,余悉就抚。
潮州贼林道乾之党诸良宝既抚复叛,袭杀官军,掠六百人入海。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副将李诚立挑战,坠马伤足,死者二百人。贼出掠而败,走巢固守。元勋积草土与贼垒平,用火攻之,斩首千一百余级。捷闻,进世荫一级。遗孽魏朝义等四巢亦降。寻与胡宗仁共平良宝党林凤。惠、潮遂无贼。其冬,倭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大破之儒峒,俘斩八百余级。万历五年,从总督凌云翼大征罗旁贼,斩首万六千余级。进都督,改荫锦衣。寻以疾致仕,卒于家。
元勋起小校。大小百十战,威名震岭南。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选自《明史·张元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B. 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C.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D.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一般指官职提升,明朝时也指官职调动,文中是指官职调动。
B.世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这里指元勋的后代会因袭他的官爵。
C.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了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源于周朝,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是七十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元勋抗击倭寇,战绩显赫。张元勋曾在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抗击外侮,作战有功;后来又在儒洞大破倭寇,俘歼八百多人。
B.张元勋沈毅有谋,智平反贼。张元勋在平定三巢等乱贼时,自主更改惯例,诸贼尽平;巧用火攻诸良宝,斩杀一千一百多敌人。
C.张元勋屡建奇功,过蒙皇恩。张元勋无论是平定叛贼还是抗击倭寇,先后参战一百多次,多次被提拔,且两次受到世荫封赏。
D.张元勋出身卑微,威名远扬。张元勋虽出身小校,但在保家卫国、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威名响彻岭南,曾与广西良将李锡并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
(2)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忱宇恂如,永乐二年进士。宣德五年,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旧例,粮长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勘合(注)既毕,复费送部,往反资费,皆科充之。忱止设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开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按其家租籍征之故苏赋比他府独重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万石,民不能堪。时宣宗屡下诏减官田租,忱乃与知府况曲算累月,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民始少苏。历宣德、正统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忱尝言:“吴淞江畔有沙涂柴场百五十项,水草茂盛,虫多生其中。请募民开垦,可以足国课消虫灾”报可。其因灾荒请贷,及所陈他利病无算,小者用便宜行之,无所顾虑。正统九年,给事中李素等忱妄意变更,专擅科效。景泰元年,溧阳彭守学忱。明年礼部尚书杨宁言:“妄费罪乃在忱。”言官交章忱,请正其罪。景帝素知忱贤,但令致仕。忱性机警。三殿重建,诏征牛胶万斤,为彩绘用适赴京,言库贮牛皮,岁久朽腐,请出煎胶,归市皮偿库。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勒合:古代文书凭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B.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C.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D.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忱制定新法,解决欠税积弊。他上任后,召集百姓,调查税粮拖欠原因,得知豪户不肯交纳损耗费,就创设平米法,予以解决。
B.周忱降低税额,纾解百姓困境。苏州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他就与况锺研究出官田租税减轻方案,使苏州百姓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C.周忱屡遭弹劾,被迫辞官退休。景泰年间,杨宁指摘周忱的罪行,谏议官也接连上奏请求定罪,景帝深知周忱贤能,只让他辞去官职。
D.周忱处事机警,善尽腐皮之用。周忱建议用库存腐皮煎胶,而后买新皮入库,这既可解决建殿需要的牛胶问题,还能更新库存。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毕,复赍送部,往反资费,皆科敛充之。
(2)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B.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C.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D.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弱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C.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2)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及夏言入内阁,命嵩还掌部事。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
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已而鸾挟寇得帝重,嵩犹儿子蓄之,浸相恶。嵩密疏毁鸾,帝不听,而颇纳鸾所陈嵩父子过,少疏之。嵩当入直,不召者数矣。嵩见徐阶、李本入西内,即与俱入。至西华门,门者以非诏旨格之。嵩还第,父子对泣。时陆炳掌锦衣,与鸾争宠,嵩乃结炳共图鸾。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于是益信任嵩。
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经此积失帝欢,未几,帝有意去嵩。
(选自《明史•严嵩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B.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馆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C.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D.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侍郎:官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C.吏部 :为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科举考试等事。
D.手诏:帝王亲手写的诏书。手诏是非常珍贵的,如果大臣得到帝王的手诏,那是无限的恩宠。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因病回乡,严嵩进入官场后仕途颇为顺利。严嵩回朝以后,先后担任了侍讲、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B.严嵩没有什么才略,只会献媚讨好皇帝。嘉靖帝赐给臣子香叶冠,严嵩趁皇帝召见时戴上香叶冠,还在冠上罩上轻纱,皇帝见后更加从心里亲近他。
C.严嵩没有认清仇鸾的真面目,自己深受其害。最初仇鸾和严嵩约为父子,但仇鸾被重用后便向皇帝告发严嵩父子,皇帝渐渐疏远了严嵩。
D.严嵩占据朝中要职许久,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加上皇帝的手诏严嵩经常看不懂,不能及时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有意让严嵩离开了职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
(2)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经此积失帝欢,未几,帝有意去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逾年而举森。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
历左布政使,就擢巡抚右副都御史。入为刑部右侍郎,改户部。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屡驳疑狱,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称为“三平”。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
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诏皆如所请。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即,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
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乡人为立报功祠。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有改动)
注①嬖(bì):宠爱。②登极:皇帝即位,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昭陵(北京十三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驳疑狱 狱:案件
B.不能副经费     副:相符,相称
C.视往岁有加 视:比
D.欲介之见言,谢不往 谢:告别
【小题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马森为人耿直的一组是
①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
②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③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
④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
⑤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⑤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森在江西做按察使时,有位进士因宠幸别的女人而杀死妻子,马森不顾地方最高长官的反对,最终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B.马森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既和战事频繁军费渐多有关,也和皇帝登基减免田租导致国库收入比往年大幅减少有关。
C.马森认为自己的筹划只能解燃眉之急,皇上也未能考虑到国家大局和民众的元气,建议广开言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D.隆庆三年,马森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养老送终。皇上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有被重新起用。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
(2)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
(3)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