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B.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C.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D.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5 08:3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B.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考了进士第一名,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3)(武帝)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邺都”,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通海遭逢乱世,结寨自保。他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租,令太祖喜出望外。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瑾闻。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遺。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举”,就是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 “朔”,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为使人民免受祸患,他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之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同类题4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回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十四年,督催曹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疲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鼓其耕种之心。

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杦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马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留懋第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用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歉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责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费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澶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其他指定的公仓。
B.先帝,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的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封授等礼仅。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懋第关心民生,多次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B.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他在请命出使之际,仍不忘向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而战。
C.左懋第以大义为重,爱憎分明。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贰,宁死不屈,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沧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鼓其耕种之心。
(2)令第经理河北,联培关东诸军。第旗行言:“请以辞酬之身,效一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居益少厉操行,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三迁广平知府,擢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并在山西。
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明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湖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舍而之吕宋。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留吧。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守履惧,诋兵部郎中王建侯诬己。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居益疏求,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寻叙城守功,复居益冠带
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食七日而死。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
B.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
C.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
D.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第,又称科举,即科举考试,是中国汉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B.阙,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指京城。
C.畿辅,畿指靠近国都的地方,畿辅就是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冠带,本义指帽子与腰带,这里代指封爵或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将高文律派使者来请求得到钱款,居益斩了来使。然后建起城堡,把敌人逼到风柜,敌人乘船逃走,官军活捉了高文律,海患至此平息。
B.给事中黄承昊说南居益拉帮结派,靠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于是南居益被罢免。福建人替他诉冤,皇帝不听,他们就为南居益立祠树碑。
C.试验大炮时发生了事故,郎中王守履遭到弹劾。朝廷调查后将王守履逮捕入狱。南居益上书营救王守履,皇帝认为南居益徇私,罢免了他的官职。
D.李自成企图诱降南居益和南居业,二人都不肯投降。虽被施以酷刑,他们始终不屈,最终绝食而死。
【小题4】把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
(2)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