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年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曰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柢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曰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曰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巧妙的比拟总起全文,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节气与植物的依存关系,引出下文写秋渐深时植物呈现出的不同风貌,为后文的抒情做了极好地铺垫。
B.第④段采用了以静衬动、以声衬静的手法,刻画出了秋天树林中那种静谧而又不失生机与活力的状态,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
C.第⑦段采摘蒲公英是对幼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回忆,突出了作者对亲人、故园的深深的依恋之情,也为“秋渐深”的感慨做了铺垫。
D.文章描写细腻而生动,在充满温情的娓娓叙述中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了作者积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景独具特色,请选其中三种景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8 10:4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 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杜维明对共同体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基础之上的,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C.儒家生态哲学不仅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
D.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人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D.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中国之蒿举世瞩目。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对付疟疾可以一劳永逸。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疟原虫一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也指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

2019年4月25日,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短时间内,很难研制出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优于青蒿素的下一代抗疟药。目前青蒿素抗药性仅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而没有完全抗药的证据。所以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用药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摘编自王君平《与病毒赛跑,科研不能减速》,《人民日报》2019年6月20日)

材料二:迄今为止,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中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泄等。如有报道称,当采用直肠给予青蒿琥酯栓剂的时候,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但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但是,对免疫炎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长时间的服用药物,因此对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需要更加的关注。

在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中青蒿素类药物在治疗期间在患者肝肾功能、血液常规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影响。尽管既往有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表现为听力损伤、共济失调和震顫,但后来Ramos等总结了的大量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缺乏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安全性风险的高质量的证据;这意味着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毒性的结论尚不能确认。而血液毒性方面,部分报道显示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可逆的过程:在一个开放的一期研究中发现在青蒿琥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身上看到尽管在较长时间治疗时患者网织红细胞的减少,在停药2周后网织红细胞数量又恢复了正常。此外,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妊娠毒性,通过总结大量研究发现仍然不能得出结论。

(摘编自蒋为薇、钱妍《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免疫学杂志,2019(07))

材料三:研究显示,疟疾可能早在50万年前就存在于早期人类当中。法国科学家在非洲的研究确切表明,至少2万年前,现代智人在撒哈拉以南的祖先就已经产生疟疾抗体。考虑到智人的历史也不过两三万年,可以说,从一开始,疟疾就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古希腊将疟疾称为“沼泽热”,因为多在沼泽水源密集之处发病;罗马帝国时期疟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的疟疾大流行对罗马帝国国力造成沉重打击。2011年,西方考古学家从一处古罗马坟墓发掘出来的婴儿骸骨中,发现了曾遭疟疾感染的基因证据,这显示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败。

同一时期的中国,在殷商时代也已出现对疟疾的记载,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存在。在东汉时期成书的中国现存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疟”是这样解释的:瘧,热寒休作。可见“疟”这个字是专门为疟疾所发明的。中国古代气候较为炎热,长江以南地区丛林和水网密集,疟疾多发,特别是岭南和云贵地区尤为严重。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足,疟疾长期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致使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也迟迟无法起步。直到东晋时期,由于南北朝的对立,军事和经济压力的存在,南方各王朝才不得不顶着疟疾的威胁,对长江以南进行大规模开发。饶是如此,岭南地区的开发也要迟到宋代了,而云贵地区直到明清才得到有效的开发,疟疾可谓“功不可没”。

(摘编自宋海博《疟疾,人类50万年的敌人》,环球时报,2019年6月27日)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蒿素类药物使用高安全性表现的一项(   )
A.即便有不良反应,也多是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泄等一般性反应。
B.采用直肠给药,只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的轻度的不良反应。
C.采用直肠给药者有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
D.青蒿素类药物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即便可能出现却也可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青蒿素对付疟疾,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可能产生抗药性,而且已经有表现。
B.青蒿素安全性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其是否有神经安全性风险方面尚无明确结论。
C.药物学方面所说的“可逆”,是指服用某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停止用药后逐渐自动消失。
D.从某种意义上说,疟疾伴随整个人类文明,但是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有时是毁灭,有时是保护。
【小题3】屠呦呦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她获奖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要求。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必要性。
C.文章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彻底改变了以往社会问题治理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知识、开展社会教育与提供社会活动场所等重要职责。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仍存在总量不足、经费不足、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黄志良《 中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

材料二:

材料三: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很多地方“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在中国事实上就逐步造就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

随着径济实力提升、政府向服务型转型,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排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再者进入新世纪后,恰逢现代图书馆基本理念在中国完成重建.唤醒了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制设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之后,带来了服务效益的迅速提升和公众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坚定了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广总分馆制的决心和力度。地方实践经验很快被吸收转化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又面向全国普及推广。

2012 年5 月l 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作为国家标准,填补了中国图书馆规范体系中服务类标准规范的空白,是文化行政部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南,也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立馆的纲领。在这一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术:“公共图书馆应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分层管理、资源共享的原侧下,建立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总分馆服务,…提升同一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摘编自金武刚 李国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

材料四:

在美国,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国会图书馆、州图书馆和市、县图书馆分别承担不同的服务职能,定位明确。美国国会图书馆以为国会议员提供服务为工作重心。各州图书馆也以州议会、州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向本地区居民提供服务。所有的市、县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区城图书馆网,向辖区公众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的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市、县图书馆并非都有总馆(或主馆)。总分馆制的广泛实行使公众可以就近方便地利用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身边的“大书房”,而且使图书馆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此外,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以行政区域的居民财产税为主要经费支撑,税收占图书馆年度经费的70﹪-80﹪;实行由行政区域居民组成的董事会制度.图书馆经费预算、支出都要经过董事会审议.图书馆馆长向董事会负责。因此.美国公众普遍具有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图书馆普遍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美国公共图书馆以读者服务为根本宗旨.所有工作紧密围绕读者服务展开.从而保证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摘偏自徐大平《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顶是
A.作为我国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其发展受到国家重视,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B.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
C.2006年一2014 年我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图书藏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较前一年增长量最大的年份是2013 年。
D.《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是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立馆的纲领.它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成为制约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B.2006年一2014 年,随着我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大.人均公共图书藏量也逐年增加,但2008年和2011年较前一年增长量最小。
C.2006年一2014 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和书刊外借册次呈正比增长,从2012 年起,总流通人次和书刊外借册次均超过了30000。
D.21世纪后,现代图书馆基本理念在我国得到重建,唤醒了图书馆人职业精神,因此新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建设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
E.美国公共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和图书馆服务意识都较强,这是因为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以行政区域的居民财产税为主要经费支撑,实行由行政区域居民组成的董事会制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在实施制度方面的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荷

张爱国

那年初夏,小荷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白色腈纶裤子、白色运动鞋出现在后弯坡的时候,没少受人们的非议和谩骂。在后弯坡一带,全身穿白,那是戴重孝,是死了爹娘。小荷不管,她就觉得白色让人清爽、干净。

最反对小荷一身白的是道子爹——小荷未来的公公、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小荷十四五岁时和道子订了亲,两人乃至两家相处得一直很好。小荷第一次一身白到道子家,道子爹一看就拉下了脸,要不是小荷还没过门,指不定他的反应会怎么激烈呢。下午,道子娘送小荷回家,路上,小荷问:“婶啊,叔今天怎么了,谁惹他了,怎么不高兴呢?” 道子娘当然不能说是因为小荷穿了一身白,就编个借口搪塞了过去,接着又仿佛很无意地说“荷儿,下次来,就不穿这身衣裳了吧。”

小荷很惊讶,睁着双大眼睛问:“怎么了,婶?我穿这衣裳不好看吗?我们后弯坡的姐妹都说好看呢,道子上次也说好看呢。”

“不是不是,好看好看呢,我是怕……怕……”道子娘结结巴巴地说,“怕你走这么多路,弄脏了——白色衣裳容易脏,还不好洗。”

“没事没事,我喜欢洗衣服呢。”小荷笑吟吟地说。

那是盛夏的一天,空中、地上都像起了火,小荷穿着一身白,走在去道子家的路上。小荷正渴得热得难受的时候,看到了一块西瓜田,一个个西瓜皮球一般大,突兀在地上。小荷对着瓜棚喊:“有人吗?买西瓜。”没有应声。小荷走进瓜棚,没人,铺在地上的一个蛇皮袋上有半个切开的瓜。小荷也是急了,拿起一旁的刀,切下两块,吃了。

吃了瓜,小荷觉得身上凉快了许多,就坐在瓜棚里等主人来,付瓜钱。左等右等,主人还没来,小荷等不及了,决定下午回来再付钱,就走了出来。瓜棚外,太阳更厉害了,小荷想到道子的弟弟妹妹们现在也一定热得很,不如带个瓜去,让他们也凉快凉快, 于是摘了个瓜,搬往道子家。

道子的弟弟妹妹们一见小荷带来了西瓜,都高兴地围上来。小荷切开瓜,弟弟妹妹们狼呑虎咽地吃起来,吃完了还咂吧着嘴问小荷:“荷姐,这西瓜哪儿买的?这么甜, 还沙瓤的,多少钱啊?”

“不要钱,一分钱不要。”小荷笑咯咯的,“这个瓜是白来的。”

“白来的啊?荷姐,哪儿白来的?我们还要……”弟弟妹妹们围着小荷叫着跳着。“逗你们玩呢,哪有什么白来的?”小荷收住了笑,“荷姐路过一家瓜田,见没有人,就摘了一个……”小荷还想说等下午回去再给人家钱,内房的门“哐当”一声开了,与此同时,一个声音,响雷一般:“三子,四子,都给我吐!吐出来!”一是道子爹。

道子爹大步走到道子两个弟弟面前,“啪!啪!”每人两个狠狠的大嘴巴:“好吃! 掌嘴!知道你们刚才吃的是什么吗?啊?盗泉,盗泉之水,孔夫子渴死而不饮……”

小荷懵了,她不知道怎么了。

道子娘从外面冲进来,捂着道子爹的嘴,拼命地往外拖,叫着:“好人啊,别说了别说了,再忍忍吧,忍个一年半载就好了……”

“我不忍了,你们也别忍了!”道子爹更来劲了,“我们家是什么人家?我们家怎么能吃偷盗之物?我们家怎么能有偷盗之人?俗话说,小时偷芝麻长大偷西瓜,这小小年纪就偷西瓜了,长大了那要偷什么?哼!穿得倒白如雪,白如玉,这心怎么却白不了……”

一切来得太突然,等小荷明白过来的时候,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小荷强忍着不哭出来,双手捂脸,疯一般地跑出去。

在后弯坡一带,从人家瓜田摘个把瓜,即便事后不告诉主人,也不至于被上升到什么偷不偷的程度,因此事后小荷家要退亲是自然而正常的反应。本来,道子爹如果登门认个错,事情或许还有转圆的余地,可这个一贯被称为“老学究”的民办教师就是不认错。更可气的是道子和道子娘,来到小荷家,说是道歉,但话里话外似乎又总是怨怪小荷,怨怪小荷一身白,怨怪小荷摘人家瓜……

这样的人家太不可思议了,小荷和她爹娘都这么想,于是坚决退亲,并加倍退还所有礼物、礼金。

两家本该两讫了,可道子一家却到处散播小荷的谣言,说:“哪里只是因为她偷人家一个瓜啊?那女子,别看她穿得白白净净的,那手脚一直都不干不净呢,譬如……”

假话被说得多了,也会成真话,小荷在后弯坡一带,渐渐成了偷盗的代名词,走到哪儿,总有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以致小荷后来不敢出门。

小荷的名声坏了,在后弯坡这地方待不下去了,一年后嫁到一个大山深处,男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

(载于《奔流》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后弯坡人对小荷一身白的装扮非议和谩骂,而小荷不管不顾,表现的清新脱俗,这样就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写小荷常常以一身白的装束示人,又偷盗过一次西瓜,在行文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C.小荷家退亲,小荷家与道子家最终不能联姻,表面是由于小荷爱穿一身白和道子家的误解,其实是两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分歧所致。
D.小说结尾交代了小荷不为当地人所容,所嫁“男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小题2】主人公以“小荷”为名字,小说又以“小荷”为标题,这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荷的形象特征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小说写到退婚就可以结束了,而作者还在后面写小荷的遭遇,这样的结尾有什么 效果?谈谈你对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