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①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教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不用说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因为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③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也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④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我们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⑤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养包含相对完善的精神和心灵、增强了的自我意识及对不同阶段生活的认识。
B.真正的教养没有功利的企图,是一个努力的过程,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
C.真正的读书人是一个热爱阅读、对知识心存敬重、以完善精神和心灵为追求的人。
D.研读世界文学,就是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拥有作品的所有财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第一段中用体育类比教养,以说明“真正的教养”不追求某些狭隘的目标。
B.文章指出“获得教养”的前提是可教养的客体,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空。
C.文章列举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书籍的现象,论证读书才是真正的生活。
D.文章鼓励大家研读世界文学,论证过程按照先说道理后联系现实阐述的顺序展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教养从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其本身没有意义,追求的过程才有意义。
B.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道路,但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C.活着不仅仅为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读书能集中心智、充实人生、提升境界。
D.虽然书读得太多有害,但作者仍然倡导人们通过读杰作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08:1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 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 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 天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
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 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 形成生活佛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 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中国之中国”;秦统 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至晚清,为近世史,称“世界之中国”。 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处于转型期,包括 传统向现代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自我的运行机制向与国际接轨转型,长期贫困 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转型等等。
转型期就是过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是“人在旅途”。许许多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也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 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
【小题2】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小题3】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瓷 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做“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吗?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B.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C.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D.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题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小题3】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①热烈祝贺你们来到北大。你们将在这里度过20世纪仅剩的最后几年。在这几年中,你们无疑将接受本世纪全部伟大的精神财富,以及这一世纪无边无际的民族忧患的洗礼。你们将以此为营养,充实并塑造自己,并以你们的聪明才智在这里迎接21世纪的第一线曙光。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们要珍惜这百年不遇的机会。

②发生在距今99年前的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京师大学堂却奇迹般地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那次失败的变法仅存的成果。你们正是在这个流产的变法失败100年,也是京师大学堂成立100年的前夕来到这里的。当你们来到这到处都在建筑和整修的学校时,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一下子也都拥到了你们的面前,我设想此时此刻的你们,一定是在巨大的欢欣之中感到了某种沉重。

③你们是未来世纪中国的建设者。你们将在未来的岁月中做出平凡的或是杰出的贡献,你们中有的人可能还会成为未来世纪非常出色的人物。但不论如何,今天,对于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因为你们的名字和这所伟大的学校产生了联系。中国有12亿人,你们的同龄人也应该以千万为单位来计算,但只有极少数的人有幸能把自己的名字与这所学校联系起来。同学们,请以负重感来代替你们高考胜利的欢欣吧!

④你们从各地来到北大,从现在开始,你们已结束了中学学习的阶段,开始了大学学习的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虽然都是学习,中学只是普通教育,大学则是专业教育,这才是真正打基础的阶段,你们将来为社会服务的许多本事,是在这个阶段学到的。

【小题1】段①中的病句是第__________句话,可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段①中“你们将以此为营养”一句中“此”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段②中“你们正是在这个流产的变法失败100年,也是京师大学堂成立100年的前夕来到这里的”一句“流产”一词,用的是词语的____________义,在句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段③中“但不论如何,今天,对于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因为你们的名字和这所伟大的学校产生了联系”。将这个复句改写为两个单句,要求语义不变,字数可略增减。
【小题5】段④中作者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指的是什么?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错 放
三石
“二狗被警察抓走了!”
村里人奔走相告,大家极兴奋,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
张三说:“这狗日的,去年冬天,他带着几个人到我酒店里喝酒,酒足饭饱,钱一分不付,还耍酒疯,将我的腿都打折了。到现在还没好利索,走路还不便呢。”说罢,张三还一瘸一拐走了几步给大家看。
李四说:“就上月,二狗在村头调戏邻村过路的一闺女,我看人家闺女吓哭了,就上前劝二狗两句。这二狗,正正反反地扇了我十几个耳光,牙都给打落了好几颗。”说罢,李四还张嘴给大家看。
王五说:“今年春上,有一天中午,二狗翻墙到我家偷东西,恰巧被我给撞见了,他不但不跑,还耍横,操起我家的菜刀劈了我两刀。喏,疤还在这里呢。”说罢,王五把袖子捋起,露出胳膊上两条赤色的伤疤给大家看。
夜里,不过年不过节的,村里好些人家都放了炮仗。
别看二狗平日在村子里横行霸道,进了号子就成了酱黄瓜,竹筒倒豆子,把几年来造的孽干的坏事,一五一十地都招了,其中便包括打折张三的腿、扇落李四的牙、偷盗不成刀伤王五的事情。
警察便到村里来调查核实。
找到张三,张三却说:“二狗倒是隔三差五地会来我酒店里喝酒,可都是村里人,乡里乡亲的,怎么可能喝酒不付钱呢?”至于腿是如何折的,张三解释说:“那是上山砍树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折的。”
找到李四,李四也说:“没有的事,二狗这人,虽然说不正经,可也不至于光天化日之下行不轨之事,没这胆量。”至于牙是如何脱落的,李四解释说:“唉,没办法,年纪大了,牙都掉得差不多了。”
找到了王五,王五更是一脸迷惑:“哪有这事?二狗在村里霸道不假,可借他个胆,他也不敢跟我耍横。你们打听打听,方圆几十里地,谁敢动我王五一根毫毛!”至于胳膊上的伤疤,王五笑着解释说:“这怎么会是刀疤?这是我当年做篾匠时,被毛竹片划伤的,已经好些年了。”
警察还找了些人,但这些人都跟张三李四王五说的一样。
二狗被关了不到一个礼拜,便被放了出来。
于是,村里人又经常看见二狗趾高气扬走街串巷,就有人悄悄发泄对警察的不满来。
张三说:“警察有个鸟用,二狗干的坏事多如牛毛,竟然查不出来,我看只配回家给老婆洗裤头。”
李四说:“据说警察在村里办案的吃喝费用都是二狗家给开支的,这样能查出案子来才怪呢!”
王五说:“二狗有人,他表舅的女婿的姑父的一个同学,在公安局当科长。你们说,有这关系,能不放人吗?”
不过,大家也就背后发发牢骚,对二狗却是不敢造次,老远看见二狗,就躲。躲不掉的,就低声下气跟二狗打招呼。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篇幅短小,巧设悬念,环环相扣,总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颇具匠心。
B.警察到村里来调查核实,张三李四王五以及村里的一些人都没有说实话,主要是想突出他们对二狗的畏惧以及善良的本性。
C.二狗被警察抓走,村里人奔走相告,极其兴奋,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说明村里人内心多年的压抑得以宣泄,抓住机会落井下石。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2】小说中二狗缘何得以“错放”,请简要分析。对此,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和文献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对于中国的人口而言,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重大的人口事件之一是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将“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据统计预测,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25年将抚养29.46人2050年将抚养48.49人.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经费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再加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需外出打拼,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2008-2017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及人口出生率

 

(注)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2010-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

(以上数据均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在国家还处于欠发达的状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为此,国家已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将不断释放。“十二五”时期,我国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尽管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逐步增长,但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强调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生活照护服务,并以建立养老社区,中医药保健等方式使老年人健康服务更为多元化,推动老年病养护、防治。

(摘编《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亿》)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从2008年的1600多万上升到2017年1700多万,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这些年的人口出生率处于12‰左右。
B.2010-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逐年递增,这一趋势可能会延续下去,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预计增至近2.5亿.
C.2016年是我国近几年新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新生人口量远不及同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量,还无法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
D.2011-2016年,我们每年新增的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当年的新生人口数量,这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
B.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只要改变生育政策,就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C.人口老龄化将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用接近一半的社会财富来抚养老人。
D.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尚处于欠发达的阶段,年轻人外出打拼,陪伴父母变少。
【小题3】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请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