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红梅

宋 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②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③杏花:一种春花,枝直。
【小题1】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小题2】简析上片与下片描写方法的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09 05:0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慈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慈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命盖尽且B.命乃尽C.名盖穷且D.名乃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又作“浮屠”“佛图”,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文中的“浮图”专指和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佛塔。
B.古人注重孝道,父母去世后,儿子需在家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守孝期间于父母坟墓旁搭建的守护屋舍,叫做““冢”。亦作“庐墓”。
C.“阴阳”古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地理上就得出“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华山之阳”,就是指华山的南面。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文中“萧君圭君玉”,姓 “萧”,名“君玉”,字“君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记游详略得当,议论独到深刻,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
B.第一段中的“其文漫灭”对应第四段中的“古书之不存”,第一段中的“华"字读音的错误对应第四段中的“后世之谬其传”,使文章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C.作者退出后洞之后,从“志、力、物、恒”四个角度论述达到成功的条件,结合自己盲目跟随别人的做法,作者特别强调了恒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
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用前洞的平旷对比后洞的“窈然”,以前洞的“记游者甚众”对比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少,以“欲出者”的懈怠对比“我”的“有志与力”,使文章的主旨在对比中凸显出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