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B.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D.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小题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D.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小题3】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B.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C.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D.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9 09:4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谆谆告诫其子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自言年轻时写诗,只知在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到了中年才领悟到,诗为六艺之一,肩负着治国安邦之使命,岂可等同于文字游戏?如果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务必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神、花样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外”——即在“道”上下功夫。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

“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要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阅视野与胸襟。胸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字里行间才会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当今这样一个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经说过:“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修养与情怀、才思与识见,都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和启发。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诸葛亮曰:“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善于不断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才能在创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才能拥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节选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光明日报》2018年12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
A.陆游写诗不只在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因为他领悟到,诗歌不等同于文字游戏。
B.如果想成为诗人,不应只讲求声韵偶对,字斟句酌,更应讲求在“道”上下功夫。
C.每一篇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都是作者投身时代并真切感受、体悟社会后完成的。
D.成功点文艺创作,必然既有“技术”点训练,又有对“道”点体察与感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严谨。开头结尾均强调论点,即“文艺创作的‘道’比‘技’更重要”。
B.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
C.文章思路清晰。文章先提出如何体察感悟“道”的问题,再以并列结构的方式进行论证。
D.文章内容充实。引用陆游、庄子、杜甫的文字来说明应从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胸中有丘壑,作品有了深刻的内涵,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B.在当今这样走向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C.广阔的社会生活,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中都蕴藏着艺术创作之“道”。
D.歌德认为,艺术大师的伟大,除了他们善于汲取前人的精华,还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儒家的诗化人生
刘少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说明了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指引我们如何修养,以达到情理兼融、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
“诗”之为教,在儒家来说,除了美的层次,显然更有伦理的意义。卡西勒在其《艺术的教育价值》中说:“美的形式是一种自由主动性的产物……”正是审美经验的这一特性才使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了特殊的位置,并使艺术成为构成文科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而人类的心智解放则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目标。
礼,是规约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规范及习俗,使人伦世界时刻处于稳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能够和谐运作。礼的内在精神就是一种理性,而人在其中的主体意义是不能忽视的。因此,礼不是僵化的形式,它可因人因时而变,以合宜为准则。人若能经常保持活泼的动力,热爱生活,而感情与理性又得到调和,依礼行事,无过无不及,这样的“礼”便不是外加的礼仪规范,而是主体确立的行为准则,自然合于法度,显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有着存在的意义。
由“诗”而“礼”的历程,就是让流荡的情绪,经理性的疏导,与客观存在重新界定意义,调和为安稳的状态、合宜的关系,以安顿生命。《礼记•经解》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意即文学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而且,文学艺术更须落实于人伦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儒家的理想。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论语•阳货》于叙述《诗》可“兴观群怨”之后会有“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说法了。
“诗”与“礼”本不是完全不相关的概念。诗,情中有理;礼,理中有情;两者都有固定的体制,也有自由的空间。因此,诗的学习,让人有机会体验自由在限制中的意义,如能将这种“创造的勇气”扩而充之,实践于礼,便能为它赋于新的精神与形式,让人随时都能合宜得体,生活更和谐快乐,达到更理想的人伦境界。而这种精神充分发挥,无形地运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创造一种“成于乐”的悠游自得的意境。孔子鉴于一般贵族过度着重礼的文饰,徒有形式而乏内容,遂把“乐”安放在“礼”之上,认定“乐”才是人格完成的境界。
孔子的诗教,最终也是一种乐教。孔子为何特别重视乐?徐复观说:“因为乐是通过感官而来的快感。通过感官以道为乐,则感官的生理作用,不仅不会与心志所追求的道,发生摩擦;并且感官的生理作用,它已完全与道相融,转而成为支持道的具体力量。此时的人格世界,是安和而充实发扬的世界。”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兼融了艺术和道德的范畴,是形式与精神合一,美与善(仁的精神)相通所达到的“和”的境界。
儒家这种将生命的学问融入生活实践中所体验的美感,是诗乐合一的美善之境。一切的修为,是以得到心灵的快乐自在为宗旨,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意谓我们的行为都切情合理,适性顺心,突破了现实环境的限制,也超越了气质生命的局限,精神自由无拘束,落实为一种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那就是真正的人间乐事。
(选择2016年4月20日《新世纪图书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与人生关系密切,儒家指导我们将生命的学问融入生活实践,达到情理兼容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
B.审美体验的伦理特性使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特殊位置,并使其成为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C.文学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文学艺术须落实于人伦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儒家的思想。
D.充分发挥自由的精神无形的运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创造一种“成于乐”的悠游自得的意境。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作者对“诗”与“礼”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文世界处于稳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能够和谐运作,其精神核心就是一种理性。
B.师德学习,让人有机会体验自由的意义,在礼中实践赋予它新的精神与形式,达到更理想的人伦境界。
C.由“诗”而“礼”,是让流荡的情绪,经理性的疏导,达到调和安稳的状态和宜的关系的目的。
D.礼可因人因时而变,以合宜为准则,礼不是僵化的形式,因为人在其中的主体意识不能忽视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礼”是完全相关的概念,二者统一于情于理中,都有固定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
B.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兼顾了艺术和道德的范畴,是形式与精神的合一,是善与美的相通。
C.人们应该经常保持活泼的动力,热爱生活是感情与理性得到调和,做到既不越礼又不失礼。
D.我们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精神无拘束,拥有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是真正的人间乐事。

同类题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在草木间

周晓枫

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

每天的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是茶,微妙地超越其他。如果是生活需要,水就够了。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

茶是现实中既平凡又堪称伟大的植物。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茶香似乎弥散在这里的空气里……香,是气味的奢侈;铁观音,是茶里的奢侈。

这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铁观音母株瘦小,每发新芽,每生新枝,收取的手就会到来。它的芽叶幼嫩时就被采摘,它的枝条被不停折断,用以扦插育苗——就是这样一棵被限制、被切割、被剥守的茶树,守着承诺般,守着它叶片的独特形貌:紫芽斜尾,缘齿疏钝,上面有着拇指按压般的神迹印痕。

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

茶,看似羸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站在这株古茶树旁边,我观察它厚实的叶片,陈旧的花瓣。

我以前觉得,交通的便捷,瓶装水的储存,空调系统的温控,使今人很难体会古人曾经的乡愁。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水土。但是在这棵茶树面前,我改变了看法。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

形如铁、色如铁、重如铁……庄重,就在这一盏琥珀色的铁观音茶中。它是由土生长出的木,经过火上的铁锅炒制,最后水让它复活。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土……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尽在不言之中。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就这样日月天地,就这样草木山水。

茶,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在更久的日子里不死。茶,折叠自己,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昔的春秋。最后,神秘收拢的叶脉打开了,像一个人慢慢摊开手心里的掌纹。铺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制茶时,水分被蒸发,年少青春的饱满汁液消失。茶,是变成老年的树叶,暮色沧桑。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

此时,在山岭中。周围是高起来的地势,底端是铁观音的茶枝。冷冽的空气浸泡,让我清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

(2018年01月1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托物言志手法,通过茶被采摘,被切割,死于炒制,复活于滚水的经历,表现作者对人生况味的领悟。
B.作者说“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认为茶作为超越生活需求的精神象征,是高于生活需求的。
C.作者说“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认为人生的五行是生命的烙印,凝聚水不改变的人生滋味。
D.文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形象而有气势,生动的描述性文字里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命感悟。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生长在岩缝间的茶树,母株瘦小,枝条不断被折断,这说明了茶树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并表现了茶树在无情的摧折中坚守生命的独特形貌。
B.茶,断枝插条,仍能成活,施以酷刑,报以繁茂;但是如果小心呵护,反而会促其死亡。
C.“每片茶叶,都伤于离枝,死于炒制……然后,它们又从滚水中复活”,这反映出苯具有柔韧的精神特质,它能从伤害里汲取成长的力量,于死而复生中张扬生命的个性。
D.经过茶农精心浇灌的茶,饮用之后,能清除人们体内的毒素,这反映出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
E.茶中凝结着乡愁,能让我们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人生,更容易体会到古人曾经的乡愁。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末“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微苦里的清香,获得甘醇的安慰”一句的思想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 灵 魂

林贤治

①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②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③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④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⑤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⑥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⑦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⑧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⑨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⑩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第③段中,“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题为“看灵魂”,却先写“看风景”,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曹操、苏东坡等人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下列诗句中表达与他们相似感慨的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  )
A.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沉迷,因此人类不该崇尚自然。
B.人类在看风景的时候,最后总要面对自己,因此“不可思议”。
C.人类灵魂的宽广博大是自然风景所无法比拟的,与其崇尚自然,不如崇尚伟大的灵魂。
D.崇尚自然是对人生的逃避。
【小题5】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的例子,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在描述美国诗人惠特曼时,通过对他诗歌意象的铺陈把诗人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请你参照这种写法,用100字左右介绍一位中国诗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胭脂河边的追忆
缪远熙
胭脂河又名潴龙河。当年,晋察冀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就在胭脂河畔。这里也是晋察冀人民日报所在地。1948年,***和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来到河畔城南庄,喝过胭脂河水。
黑暗中,看不见河,但我想象得出,清澈的春水,在跌宕的河床欢快飞流,花白卵石、巨大砾石间,细浪飞溅,夹岸桃杏,落英春水。遐想中,车停马兰村。村里人家不多,接待我们的白玉存大姐是当年晋察冀日报领导人邓拓的房东的女儿,如今他们夫妇,热情地为我们准备晚饭,邻居们也来帮忙。
河声灯影里,白大姐给我们讲述邓拓当年的故事,又讲邓拓的女儿,还常常来看望乡亲们,帮助村里改建厕所的故事。我们问起老两口的生活,大姐说:四个儿女,都很孝顺,衣食无忧,就是为吃水发愁,开矿的越来越多,河水浑浊了,河底沉积着一层黑东西,都快吃不得了。她家有二百多棵树,也被开矿的逼着砍了。
山乡的夜,黑得沉厚,河水声声入耳,雷溪一般,听得震悚。细细小小的胭脂河,会有这么大的声响,它到底是怎么了?
白大姐的老伴老梁,领我们去了苇沟——当年的晋察冀日报旧址。越野汽车溯河十里,拐进一个山坳,曙色中,有几块几十立方米的大石头。最大的一块,侧歪着,下面成一个天然洞屋,可钻进20余人。这就是当时办报人员的宿舍兼办公室,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他们以这些巨石为屏障,冒着危险采访写稿印刷,为抗击侵略的中国人民发出正义的声音。这里有邓拓同志和战友们边啃干粮边趴在石上奋笔疾书的身影,这里的青松白草胭脂河,都可见证。
下山的时候,我看到了胭脂河。河水已是灰绿的浊汤,岸边有一堆堆黑黄的矿渣。老梁指着伤痕累累的山体,指着乱填乱挖过的河道说:开矿的扒了山,将矿石运到河边,粉碎取铁,废石矿渣就扔到了河里。河水从填高处陡落到挖低处,难怪有那么大的响声。胭脂河在呜咽,胭脂河在呼救。老梁的手指抖动着说:那些黑心的人发了财跑了,可我们祖祖辈辈都得守望在这山坡薄地里呀!
我回望着“旧址”的巨石,巨石沉默。当年,巨石边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们,一定吟过“国破山河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如今,扒山挖河取铁粉的人们,搞得“国在山河破”!巨石边的英魂若见此状,定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
归途中,我看到一株山杏,已被大堆的矿渣埋过了半截树身,却依然盛开着一树花。矿渣是黑的,杏花是白的,一阵山风,花树摇曳,落英飘飘拂拂,轻烟淡霭般落到我们的车窗上。细看这轻尘弱蒂,那莹白的瓣尖上有淡淡粉晕,哦,这是大自然抚慰、净化人心的恩泽。我不知道那些被铜臭迷了心窍的人,怎么不能感受这自然的恩泽?离别了胭脂河,我远远望见那株山杏,仍旧摇曳如月,明洁似雪。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石边的英魂若见此状,定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这是作者发出的令人揪心裂肺的感慨,深刻体现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B.文中多次插入介绍胭脂河有关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体现了作者的文采,也与标题相照应。
C.“离别了胭脂河,我远远望见那株山杏,仍旧摇曳如月,明洁似雪”以景结情,留给读者无穷的思考和想象。
D.本文将在巨石边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与现在扒山挖河取铁粉的人们进行对比,是对今天人们破坏自然行为的谴责。
【小题2】“胭脂河”曾经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那株山杏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