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谆谆告诫其子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自言年轻时写诗,只知在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到了中年才领悟到,诗为六艺之一,肩负着治国安邦之使命,岂可等同于文字游戏?如果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务必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神、花样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外”——即在“道”上下功夫。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

“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要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阅视野与胸襟。胸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字里行间才会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当今这样一个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经说过:“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修养与情怀、才思与识见,都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和启发。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诸葛亮曰:“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善于不断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才能在创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才能拥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节选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光明日报》2018年12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
A.陆游写诗不只在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因为他领悟到,诗歌不等同于文字游戏。
B.如果想成为诗人,不应只讲求声韵偶对,字斟句酌,更应讲求在“道”上下功夫。
C.每一篇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都是作者投身时代并真切感受、体悟社会后完成的。
D.成功点文艺创作,必然既有“技术”点训练,又有对“道”点体察与感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严谨。开头结尾均强调论点,即“文艺创作的‘道’比‘技’更重要”。
B.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
C.文章思路清晰。文章先提出如何体察感悟“道”的问题,再以并列结构的方式进行论证。
D.文章内容充实。引用陆游、庄子、杜甫的文字来说明应从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胸中有丘壑,作品有了深刻的内涵,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B.在当今这样走向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C.广阔的社会生活,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中都蕴藏着艺术创作之“道”。
D.歌德认为,艺术大师的伟大,除了他们善于汲取前人的精华,还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5 07:4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运的颜色
左岸
贾艺震是一个从加格达奇来到大连这个海滨城市的青年,相貌一般,但他的美髯黝黑生动,在朝阳的作用下,常常发出针尖一样的光亮,颇有几分艺术家气质,弥补了他的不足。大学毕业后,在这旮旯儿找了一份工作,勉强糊口,也算平安无事。话又说回来了,他偏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女作家张爱玲的一句名言:成名要趁早。他已把这句话文身在自己的右胸上。
几年下来,他参加过歌手比赛,在舞台上给钢琴家翻过五线谱、当过拳击陪练、背过著名老画家去深山写生、搞过几项民用技术专利,等等。几乎转了一圈,都没有成功,依然过着一个人吃饱了饭不想家的小日子。
那天,他在电视看到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就因为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而蜚声中国文坛,受到四面八方邀请,五冬六夏总是载誉而归,粉丝更是不计其数,真让人羡慕。他忽然想到,我来扮演一把残疾人不行吗?权当体验体验生活。贾艺震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立马辞去了工作。他先给自己埋了一个伏笔:报名参加了“户外魔鬼野营训练活动”,期间假装不慎摔到谷底,其实只是膝关节一点皮肉划伤,住了几天医院,回来,他拄起了双拐,一副要死要活的痛苦样子。他的几个要好的朋友再看到贾艺震时,他已经坐到崭新的轮椅上了。
开始贾艺震很不习惯,一天长时间地呆在轮椅上,回到自己租赁的小屋,再站起来,腿麻酸酸的痛,想走几步还真有些吃力。他几次想打退堂鼓,最终还是被他那股犟劲给顶回去了。
眼下,贾艺震面临的问题是向哪方面发展。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唱歌,因为权衡起来,这几年只有参加区里歌手比赛为他赢得了一点荣誉,也仅此而已。他的声线很像郑智化,过去也唱过像什么《水手》啦、《星星点灯》啦……说练就练,他的颇具天分的歌声透过窗棂传得很远。说也怪,不长时间,街道居委会一个主任阿姨偕同另外一位同事,提溜一桶食用油和一袋面粉找到了他,进门放下东西,就对贾艺震问寒问暖,之后阿姨直奔主题,邀请他代表街道参加市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贾艺震一口答应。电视台传来喜讯:贾艺震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冠军,轰动整个滨城。
省市各大媒体频频采访,内容大都是身残志不残、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勇士、80后一代青年的楷模诸如此类的报道。
贾艺震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花掌声开头有些恍然如梦,后来便踌躇满志起来。自从前几天市残联领导来看过他之后,人们发现贾艺震的轮椅出现在残疾人艺术团的排练厅里了,他的身后站着一位美丽健康的姑娘,不用猜,那是他出名之后收获的爱情。   
从社会到家里,从领导到朋友处处体贴他、呵护他,他也真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了,不过,一旦露出马脚,他将失去一切。想到这,不禁一股冷气打后脊梁冒出,看来,他只能将假戏唱到底。  
很快贾艺震和这位名叫小菊的姑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每天上床,小菊都要抱着这个大男人上床,还好,贾艺震配合得不错,小菊不感觉累(她哪里知道,贾艺震暗中做了手脚)。   
第二年,他们的小宝宝诞生了,白白胖胖,逗人喜爱,小两口成天笑得合不拢嘴。话分两头说,居家过日子,特别有了孩子以后,锅碗瓢盆的事无穷无尽,看小菊一个人扛着至少七八十斤的液化罐来家,他心痛得赶紧去给她擦汗,心想,这都应该是他贾艺震干的活,可他是个“残疾人”呐,不能替她。
他痛苦地把小菊搂紧怀里,说道:“是我不好。”
小菊说,“你咋不好?”
贾艺震说,“我不能帮你。”
小菊捋了一下湿漉漉的头发,说:“等孩子长大就好了。”
贾艺震听罢小菊的话,赶紧转过脸,再也止不住两行热泪淌下来。
每当夜深人静,贾艺震在床上总是辗转反侧,心灵受到巨大煎熬。他不止一次在内心呼喊,我不能再这样欺骗自己,欺骗小菊和所有爱我的人,我要活得有尊严,还原原来的我!可他转而一想,一旦说给小菊听,她说我是个骗子怎么办?她不原谅怎么办?要知道,他现在拥有的一切将化为乌有,思来考去,他只能采取沉默。
这天,吃完晚饭,孩子睡了,小菊因为劳累也进入梦乡。他坐在轮椅上,瞅着小菊苍白而消廋的脸庞,一股罪恶感,弥漫全身,贾艺震认识到再不能这样活下去了,如果继续的话,他会崩溃,他要推醒小菊,把事实说清楚,想到这里,他想站起来,但,任凭他作何等努力,始终没有站起来,五年了,他的双腿已经废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贾艺震的形象,特别是他的美髯进行了描写,突出了他年轻生命的美好,为后文贾艺震双腿废掉这个情节作铺垫。
B.电视上的残疾人因写长篇小说而蜚声文坛让贾艺震羡慕,也让他受到启发,他决定扮残疾人,借助人们对身残志坚的励志行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理想。
C.贾艺震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靠自己踏实的劳动和坚韧的奋斗,而是采用了投机取巧的做法,最终痛失了健康的双腿。
D.小说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看小菊扛着“至少七八十斤的液化罐”,他心痛得赶紧去给她擦汗,这一细节表现出贾艺震对妻子的爱惜和内心的愧疚。
【小题2】小说的标题“命运的颜色”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贾艺震的双腿废掉。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请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儒道两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都是一种单向度的合一。
儒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伦道德问题,重视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从整体上说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关注的焦点是自然的法则,重视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主要把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并从否定现实社会文化道德的角度来否定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实际上,人的存在具有多质性。最基本地来说,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对待社会的关系上,人既有认同的需要,也有独立个性张扬以及独立价值判断的需要;在对自然的关系上,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又有改造自然的需要。这些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度的或多向度的而不应是单向度的。人作为自由的存在,其自主性的选择和活动是最本质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通过自身的选择和活动去创造合乎目的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任何既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都只是人的创造物,是人本质的表现。乃至于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所以,儒家用道德性来否定人的自然本性,道家用自然本性来否定人的社会属性,都是对于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乃至否定。
因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扬弃儒家的模式,又要扬弃道家的模式。在重视人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同时,以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的价值。一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适应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体,立足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双向度的关系。二是建构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承认受教育者选择的能力和权利,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判断,把外在个体的社会伦理规范定位在指导性功能上,通过受教育者自主的选择和教育者的指导性影响来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
(选自《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义的一项是 (  )
A.儒家与道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虽然都是单向度的合一,但其内涵和外延其实并不一致。
B.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和文明以及自然万物,都是人类选择与活动的结果。
C.作为自然存在的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同时也有改造自然的需要。
D.现代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也要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关注的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单向度的认同,却彻底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对自然关系的单向度的复归,否定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C.儒道两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本质上都是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片面化,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
D.儒道两家分别关注社会人伦道德问题和自然法则,在对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和否定上是一致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本文指出儒道哲学的弊端,论述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从而提出现代教育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主张。
B.现代教育要以尊重和发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构建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
C.要想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就必须通过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来实现。
D.在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因此,必须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和价值判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想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风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延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的“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侯,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共同制约着这个地域主流语种的特性,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
C.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
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B.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C.“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二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那古典的醇香

①真静啊,这淡季的博物馆,静的不仅是那些沉寂了千年的文物,还有每名参观者的脚步,以及窗外射进来的午后的阳光。这种安静,真让人全心全意地将情感投注在那件件珍品串连而成的文明的河流里,让灵魂经受一次愉悦的洗涤。

②淡季只是一种说法,是与自身比较的一种粗略的结论。实际上,中国的博物馆似乎很少会有旺季。当然,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临时性商业展出除外。当我踏上中国历史博物馆高高的台基,走到“中国通史陈列”那清冷的售票窗口的时候,还望了望对面恐龙特展售票口长长的队伍。人们被报纸电视这舆论的双桨驱使着,如争食的鱼儿一样争先恐后地要一睹那些冒牌古生物的姿影,却全然不知就在这一墙之隔,货真价实的中华古文明瑰宝长年累月地绽放着寂寞的光泽。

③你就走在平和澹远的寂寞里,远古的狩猎声砸夯声歌舞声兵戈撞击的金属声诗仙斗酒成诗的笑声抑或塞外夺宝的呐喊声,早已在辽远的历史时空里化为不可逮捉的微量元素,于是大厅里顶天立地的巨大玻璃柜里那些斑驳的陶器,生了绿锈的青铜,还有那些巧夺天工的玉器和精美绝伦的漆器,让你确信历史的存在,让你知道远比你的生命久远得多也壮丽得多的事物,让你明白了自己的生命是从怎样的一条抵抗着风雪与粗砾并荡漾出绚丽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的。

④那商代的兽面纹象牙杯、春秋的错金筒缶、东汉的彩绘石俑、大诏的螺钿古镜、北朝的莲花青瓷尊、明代的铜胎掐丝珐琅方炉,还有清代徐扬所绘的气势恢弘的乾隆南巡图深深地感染着你,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温柔地在你的身体里弥漫开来。这些古董走过了无数的腥风血雨、时代震荡,经由无数英雄美人的手一年年一岁岁地传递到你的面前了,历史那在你的感觉里一向厚重的帷幕,此刻竟宛若将你和古董隔开的玻璃一样轻薄和透明,于是你不知是自己误入了秦汉,还是唐风宋雨跨越了时间之海将你浸润。总之你的内心是踏实的,你的心灵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而这辉煌的文化殿堂,正是你精神上温暖的摇篮啊。

⑤博物馆的这份阒寂令你充分体验到了在文化的河流前独步的好处:它总不会使你过分地嚣张。正如一位作家说的,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大喜大怒大哀大乐都不至于了,所有的情绪都似乎冲淡成互容的境地。所以,眼前的完美令你深深陶醉的同时,你也感到淡淡的哀伤。你不知这份忧郁都是从何而来,也许,当一个人孤独地浸在一种美丽之中,幸福和感伤就会同时到来。

⑥你贪恋这一份沉浸,守护着它,不愿意它被打碎。你分明知道,打碎它是那么容易,只需跨出博物馆的大门,走到熙来攘往的街衢。博物馆北面,就是那条全世界都熟悉的繁华又繁忙的大街,大街的东西两侧,挑着东单西单两大商业中心,而博物馆的南面,确切地说是城市中轴线的南方,连接着从前大门大栅栏到天桥的热闹街巷。在那些地方,你可以如同其他任何人一样沉醉在新工时制给人们带来的最初的欣喜之中,逛商场喝咖啡看新引进的外国大片吃最新式的洋式快餐,而丝毫不会想象,在这种奇异的地理组合中显得孤独和尴尬的博物馆里蕴含的古老文明,会怎样强烈地撞击你感情的堤坝。是的,当你和周围的人们一起将时间淹没在那无穷无尽的细枝末节之中,你不可以理解,在那些陈旧不堪的古玩意前站立一会儿,对你,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⑦你想起美国人。或者是物质上的富庶,或者是没有历史的缺憾,形成了他们对古代文明的一往情深。几年前,当中国出土文物展在加拿大展出,那神奇的金缕玉衣、楼兰古尸,竞吸引许多老美坐着飞机不远万里前去参观,购票的队伍要排出好几条街远,人们打趣道:Just 1ike the Great wall(如长城一般)。长城,他们是那么自然就谈及中国的长城,仿佛那也是他们可共享的遗产,而当我们的始皇大帝开始修筑不朽的长城,整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沉寂,骄傲的欧罗巴兀自荒原接天,辽阔的北亚美利加大陆犹是苍鹰和原始部落的天下,而在华夏,在《诗经》、《楚辞》闪光的华章之外,秦帝国横扫六国的马啸声里,长城,已经耸起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脊梁!

⑧你把目光从那些满面沧桑的鼎爵尊皿中收来,环顾一下四周,发现前来参观的中国人人数果真不及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你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包含着某种必然。那些为了一次中国文物展览愿跨越北美大陆的美国佬一定会费解,在孕育了那样的文明的中国,人们为什么对自己的璀璨历史表现出如此的冷漠。莫非是他们制造的狮子王还有阿甘,把中国人都吸引走了么?那么令人目眩神迷的现代高科技艺术,真的比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的索缆更有牵引力?如果人们已不习惯于回首往昔,而是沉浸于瞻望明天,那么哪一个绚烂的明天,不是从一个辉煌的过去中脱胎出来的呢?这样想着,你多想走到午后阳光灿烂的街上,走到人头攒动、正在举行时装展示会的购物中心,走到挂着轻松喜悦的微笑的人们中间,告诉他们别忘了这凝结了祖先五千年智慧的殿堂,别忘了好好看看自己的文化啊。你要对他们讲:只有在那里,你才会真正懂得,在这个充满了喧哗与躁动同时对未来又有着这样那样的猜测、憧憬与希望的世界上,一个中国,秦皇汉武的后代,所具有的价值。

【小题1】第⑤段说“眼前的完美令你深深陶醉的同时,你也感到淡淡的哀伤”。联系全文看,“陶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哀伤”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选择两处,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参观的过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小题4】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③段画线句的排比、比喻形象说明了文物对人类的重要价值。
B.全文贯穿着一种幸福与感伤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有历史的厚重感。
C.全文洋溢着一种历史责任意识,警示人们不可忘记历史。
D.恐龙特展售票的长长队伍表明人们在市场化的生活中已迷失了自己。
E.本文联想丰富,运用时空交错的写法,给人似真似幻的美感享受。
F.本文语言平实,在娓娓而叙中抒发了对文物的喜爱之情。
【小题5】本文取题为“那古典的醇香”,其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