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①词这种文体也走过一条从发生、发展到衰亡的道路。
②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________”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③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文中“曲子”即指燕乐。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④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⑤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即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
⑥两宋商业发达,使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有了碰撞交融的机会。北宋柳永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馆之中,与下层市井细民接触频繁,他的词不同于与他大约同时的晏殊与欧阳修等人的作品,就因为柳词明显带有两种文化互融的痕迹。柳永作品中的一些较为俚俗的词作,市井味道就相当浓厚。因而也得到当时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从而有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的普及。
⑦由于宋词的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不局限于案头欣赏,而是要在瓦子勾栏演唱中博得各色人众的喝彩,这就要求词写作须即事言情、直抒胸臆,避免过多的跌宕起伏与别有寄托。只有通俗流畅的词句,才能令演唱者得心应口,并能令以市民为主的广大听众舒心适意。然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
③宋词具有文化品格的双重性,它既属于士林文化,又属于市井文化。而后一种文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杠杆的,充满了活力,宋词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放射出空前绝后的耀眼光芒。
【小题1】在第②段划线处填空:至于“_________”的別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小题2】结合文意,给“燕乐”下定义(40字以内)
燕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要概括宋词受到士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与诗的特征迥然不同,这就奠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第②段引大量文献资料,意在说明,宋词是伴随着唐诗的消亡而产生的新的诗体。
C.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宋词比诗更能表情达意和反映社会生活,作者对此深表赞同。
D.词受演唱者或吟咏者青睐,是因为词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并且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小题5】简述宋词中的市并文化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10:2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来,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城,心态史学将人的精神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角。但在受访学者看来,不可忽视的是,在肯定心态史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心态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心态史在研究对象上突破传统史学的局限,从以往对经济、政治等的研究扩展到历史上人的精神生活,拓展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心态史研究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彭卫告诉记者,心态史研究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相融合的产物,心态史聚焦历史上各类人物、群体的欲望、价值现念、精神活动,关注这些因素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增强了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在受访学者看来。在肯定心态史学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心态史学所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误区。

在彭卫看来,心态史研究存在先天性困难,心态史研究中对古人的心理分析实际上是回溯法,即以寻因法。在历史进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非心理因素往往交织在—起,心理分析方法实际上有一定的风险,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立红看来,心态史研究获得发展后也暗藏着使历史研究走向碎片化和片面化的危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史的复兴也恰恰证明,心态史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在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苏全有看来,心态史研究面临的问题,其一是理论根据匮乏与研究方法单一。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史料的堆积与平铺直叙,缺乏比较与综合,学科理论的运用问题上更是捉襟见肘。其二是研究状况不平衡。以近代中国心态史为例,存在着研究区域、内容、时段不平衡现象,甚至存在“研究空档”。

心态史研究应该如何拓展与深化?“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态要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必须严谨。”在彭卫看来,心态史研究,首先,必须遵循严谨和揭示历史真相的一般要求;其次,要借鉴心理学研究的理念、方法去探索研究以往传统史学中不太重视的心态问题,从一个方面探索一定时代的基本精神面貌。苏全有对此表示认同。他说,要注意跨学科理论综合运用问题,研究心态史可借鉴运用人类学、计学、社会学等理论。此外,他还认为,研究史朴需要进一步发据与剖析,新兴的心态史领域的现成史杵微乎其微,并非此领域缺乏史料,只是缺乏细致入微的搜集与整理。史料中除了卷帙浩繁的正史外,志书、笔记、家语、档案,甚至小说、戏曲、文物等无不透露着心态史的信息,亟待加强搜集整理。

(摘编自张杰《心态史:探索心态观念的历史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态史的研究领城包括对经济、政治及历史上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
B.心态史研究将历史学与心理学相融合,从而增强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C.周立红认为,心态史研究暗藏着使历史研究走向碎片化和片面化的危险。
D.彭卫与苏全有都指出心态史研究要注意跨学科理论综合运用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心态史学的研究价值、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解决方案三个维度层层深人完成论证过程。
B.文章引用彭卫、周立红、苏全有等相关专家的言论分析问题、说明道理,论证有理有据。
C.文章第四段从先天困难后天发展风险及当下研究困境三方面展现心态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D.针对第四段心态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第五段一一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各类人物、群体的欲望、价值观念、精神活动都对历史产生了影响。
B.苏全有认为,心态史领域史料不足,亟待通过细致入微的搜集与整理来弥补。
C.肯定价值,看到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些对心态史学的蓬勃发展意义重大。
D.通观全文,作者认为理论根据匮乏、研究方法单一是心态史研究存在的最大不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一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一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一一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一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大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祠堂在建立家庭共同体的进程中,形成“礼”的主要内容,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的场所。
B.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C.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族长宣读族规,代祖宗立言。
D.祠堂祭祀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对族中成员有榜样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祠堂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属于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B.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C.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B.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
C.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D.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一一道德”性的,还是“伦理一一政治”性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高考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I-MATHS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2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
“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在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选自《安徽日报》)
材料三: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年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的创新,在技术实用的层面,曾经遭遇过技术瓶颈的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B.高考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考试,总体结果差强人意,其短板主要表现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
C.我国人工智能的起步发展,AI企业的大量增加,AI领域新增投资额的成倍增长,这些主要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推动。
D.日本人工智能学会的伦理委员会认为,让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它就不会取代人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掌控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B.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
C.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D.我国政府出台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政策,当前已经由规划迈向实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主流趋势。
E. 人工智能将带来“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但人工智能是否会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还在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相比有哪些优势与弱势?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认为防晒系数代表一切。防晒系数的确很重要;它衡量的是防晒霜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中波紫外线与晒伤和皮肤癌有关。但防晒系数仅表示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它并不代表任何防护长波紫外线的能力。

人们对防晒霜最大的误解是抵挡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一样,长波紫外线也与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有关,但与中波紫外线不同的是,长波紫外线完全没有经过臭氧层的过滤。长波紫外线不会导致晒伤,“但会让皮肤变黑老化,因为它能更深入皮肤,对胶原蛋白产生更大影响”。通过查看你的防晒霜产品标识可以判断你的防晒霜是否能够抵挡长波紫外线;这个标识就是“广谱防晒”。如果没有“广谱防晒”的标识,你的防晒霜可能无法抵挡长波紫外线。

防晒霜中的大部分活性成分对中波紫外线具有屏蔽作用,但能屏蔽长波紫外线的成分却很少,只有少数几种成分能同时屏蔽两种紫外线。

防晒系数30意味着,理论上你涂防晒霜后在户外被太阳晒伤的时间是你没涂防晒霜被晒伤的时间的30倍,前提是你一直适当补涂。防晒系数并不是直接反映对紫外线的抵挡能力,而且也不是一个线性关系的指标,所以防晒系数并非越高越好。相反,防晒系数越高的防晒霜使用起来越油腻,厚重,不舒适。

(摘自2018年5月17日中国日报网)

紫外线分类及特点

注UVA是长波,UVB是中波,UVC是短波。

材料二:

很多人可能觉得在海边比在内陆更易被晒伤,这是因为海边的紫外线强度更强吗?晴空条件下,到达陆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海拔也对紫外线辐射具有重要影响,海拔越高,紫外线辐射强度越强。

海边容易晒黑甚至晒伤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海边空气质量较好,阳光在大气中穿透率高;二是海边建筑物,绿荫等遮挡较少;三是皮肤被海水浸泡后,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可能更容易被紫外线侵袭。

在某些阴天情况下,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要比晴空的情况下减少30%。一般薄云减弱地面紫外线辐射约35%,厚云减弱地面紫外线辐射可达90%。这并不是说阴天或者多云的情况下就不用防晒,因为高反照率的地表和高反射率的云层的来回内反射可使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许多倍,所以,阴天也一定要注意防晒。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防晒呢?皮肤科专家表示,涂抹防晒霜是目前最好的防晒方法,遮阳伞可以作为防晒霜的补充,但不能取代防晒霜。衣物的防晒效果则取决于面料。能够在夏天户外穿着的长袖衣物大多质地轻薄,有些甚至只是一层网纱或蕾丝,防晒效果差强人意。我们应该养成四季防晒的习惯,尤其是夏天。皮肤敏感的人,可以选择物理防晒霜,或是针对儿童和婴幼儿研发的防晒霜,这些防晒霜质地更温和,不易引发过敏。要根据天气和地带选择SPF值和PA值合适的防晒霜。一般化学防晒霜要在出门前半小时涂抹,之后每两三个小时补涂一次。

(摘自2018年4月28日 新华网《五一出游,如何正确防晒?》)

【小题1】下列关于防晒霜和防晒系数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晒霜有物理防晒霜和化学防晒霜,一般化学防晒霜要在出门前半小时涂抹,之后每两三个小时补涂一次。,
B.防晒霜中的大部分活性成分对中波紫外线具有屏蔽作用,而标注“广谱防晒”的防晒霜还能抵挡长波紫外线。
C.防晒系数表示防晒霜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中波紫外线会导致晒伤,与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有关,但防晒系数并非越高越好。
D.防晒霜都有防晒系数,防晒系数20意味着你涂防晒霜后在户外被太阳晒伤的时间是你没涂防晒霜被晒伤的时间的20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觉得在海边比在内陆更易被晒黑甚至晒伤,这是因为海边空气质量较好,阳光在大气中穿透率高,海边的紫外线强度更强。
B.紫外线中的UVA能与皮肤结构作用,产生黑色素;而UVC的杀菌力极高,但由于几乎完全被大气层滤掉而不能到达地面。
C.衣物的面料决定衣服的防晒效果,如夏天户外穿的质地轻薄的长袖衣服,有些甚至只是一层网纱或蕾丝,这种衣物防晒效果很差。
D.在一些阴天情况下,一般来说,厚云比薄云更能有效减弱地面的紫外辐射,所以阴天或者多云的情况下就可以不用防晒。
【小题3】怎样正确选择防晒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当代花鸟画,在构图形式上增加了构成意识,在色彩运用方面也向装饰性发展,其视觉表现力进一步加强。加上绘画材质和工具方面的丰富,花鸟画进入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不乏兼具书写性和主观意象表现的作品,在保持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同时,创造了不少独特的新技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承继与创变、现状与发展,依然是我们应该持续思考的时代课题。20世纪以来,国外艺术对花鸟画产生过影响,在技法和观念层面,也曾造成一段时间的混乱。题材老套单调、主题陈旧等质疑之声四起,“去传统”的倾向时隐时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虽几经变化,花鸟画的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
应该看到,中国花鸟画不是狭义的花鸟符号和艺术元素,其笔墨承载着东方哲学思想,就像石涛所总结的“一画”之法,除了丰富的审美意蕴,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正如《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点一线、一笔一墨将中国画的意象精神包含其中。这科哲学思想,甚至也为西方现代派大师毕加索所主动接受。所以,中国花鸟画也影响着他国的绘画----------除了技法之外,更体现为“形而上”哲学思想的影响。虽然中国花鸟画和西方花卉静物之间存在质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西方人乃至全世界人民对中国花鸟画的欣赏和喜爱。花鸟画作为极具民族特色、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拥有能够为全人类共享的艺术价值。
(选自2018年2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证明“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的一项是
A.在构图形式上增加了构成意识。
B.在色彩运用方面向装饰性发展。
C.绘画材质和工具方面更加丰富。
D.绘画传统性和民族性得到保持。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去传统”的倾向时隐时现,所以对花鸟画题材老套单调、主题陈旧等的质疑之声四起。
B.中国花鸟画不是狭义的花鸟符号和艺术元素,除了丰富的审美意蕴,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C.中国花鸟画对他国绘画的影响,主要在绘画技法方面,其次在“形而上”的哲学思想方面。
D.中国花鸟画和西方花卉静物之间存在些许不同,这不影响西方人对中国花鸟画的欣赏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