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

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老树说。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又说:“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

(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09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喜欢老树的课,老树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所以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C.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D.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小题2】文章在介绍老树的同时,多处引用了老树的学生、作家杨葵等人的话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小题3】老树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01:38: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在河的远方

对河来说,自来水只是一些稚嫩的婴儿。不,不能这么说,自来水是怯生生的,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它们从没见过河。

河是什么?用“什么”来问河,什么也得不到。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都不会让河流停下脚步,哪怕是一分钟。河最像时间。这么说,时间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这件衣衫里面包裹着鱼、草和泥的秘密,衣领上插着帆,流向了时间。

河流览历深广。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看马领着孩子俯身饮水。落日在傍晚把河流烧成通红的铁条。河流走到哪里,空中都有水鸟追随。水鸟以为,河一直走到一个最好的地方。天下哪有什么好地方,河流到达陌生的远方。你从河水流淌的方向往前看,会觉得那里不值得去,荒蛮、有砂砾,可能寸草不生。河一路走过,甚至没时间解释为什么来到这里。茂林修竹的清幽之地,乱石如斗的僻远之乡,都是河的远方。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

河流也会疲倦,在村头歇一歇;看光屁股的顽童捉泥鳅、打水仗。河流在月夜追想往昔,像连续行军几天几夜的士兵,一边走一边睡觉。它伤感自己—路上收留了太多的儿女,鱼虾禽鸟乃至泥沙,也说不好它们走入大海之后的命运。也许到明天,到一处戈壁的故道,河水断流。那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河流被埋藏。而河流从一开始便意气决绝,断流之她献堤故乡。

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远方不一定富庶,不一定安适,不一定雄阔。它只是你要去的地方,是明日到达之处,是下一站,是下一站的远方。

常常地,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

【小题1】自来水与河水相比,为什么是“稚嫩的婴儿”?
【小题2】文中说,“河最像时间”。试比较,二者的相似性是什么?
【小题3】从文中看,“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这句话存什么含意?
【小题4】文中写“河流也会疲倦”,也会“追想往昔”,甚至会“伤感”,这与“意气决绝”、勇往直前的智者形象是否矛盾?请解释理由。

同类题2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从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呢?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维持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2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公开考试的方式。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世纪、4四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节选自《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士”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D.齐宣王重建的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小题3】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四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藉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15公里,去得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3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医抓俘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就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鸩。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剰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75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审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60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一辆乘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30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以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D.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小题2】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鉴宝

聂鑫森

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他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一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畜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得怎样。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习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周身上下也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咧”,进厨房去了。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盅。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过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千元的拜师钱哩。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了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秋梨来,今儿我反正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条,这让他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阳欣取一块肚条羊肉,去骨,烙去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朝下),放入盐糖、拍破的蔥和姜,还有桂皮、料酒……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内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抖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放下。庖厨虽小艺,却不可不读书明理。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夭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北城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馆里的古瓷都鉴定了一遍。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所以要帮帮你。”习均愣了,然后问:“阳先生呢?”

“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他给你用宣纸写了个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里去。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水涌出了眼眶。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芬香时心中一喜,这一细节暗合人物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B.对阳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养,这样写表现了人文积淀与技艺之间的紧密联系。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导致了生意非常冷清,习均只好身兼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D.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出习均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阳欣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肉羹汤和韭菜花

①对很多华北人来说,咸味从韭菜花中来,是最正常的念头,正类皇帝认知中的肉与饭。名与实之间,常常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说话和听话的人,多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述;异时异地,那意思便不容易明白。学历史的人,每为此揪心,甚或超过看中国足球。

②话说以前有位皇帝,听臣子奏报说天下大饥,老百姓没饭吃,甚感奇怪,问曰:他们何以不吃臊子肉做的羹汤?后来有红军到了华北,经常缺盐。有同情红军的贫下中农也甚感奇怪,问曰:他们何以不放韭菜花?

③古时的皇帝是名 其实的“肉食者”,生于深宫长于深宫,臊子肉做的羹汤,乃是日常的供奉。故对他而言,肉与饭基本就是同义词。其所表述,正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实话实说而已。现在的电视剧颇好演义皇帝,剧中的皇帝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即便如此,我们仍很少看见他们年少吃喝时,会被提醒说外面的人并不如此吃喝。

④一般人听到“韭菜花”,直接想到的是某种蔬菜,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惟对华北一带的很多人,那就是一种用韭菜花制作,味出于盐而几乎咸于盐的佐料。  若听到有华北一带人告诉你什么名小吃不用放盐,切勿往味道偏淡方面想,那多半就是要用韭菜花的;其咸的程度,也不让其他的北方菜肴。

⑤两例其实相近。对很多华北人来说,咸味从韭菜花中来,是最正常的念头,正类皇帝认知中的肉与饭。然而那皇帝被定位为不知民间疾苦的典型,传述于我们认知的历史之中。或者今天的史家已更宽容,我就少见有人抨击当年华北的贫下中农不识我军疾苦。

⑥名与实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其他方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个名为《海外赤子》的电影,似乎是表彰留学生爱国的,一度颇有影响。一些没出国的同事之间,逐渐流行“子到海外必赤”之说。那里面,当然有些怨而不怒的意思在。的确,从那时起到今天,从公文到媒体,我们说到留学生回国,几乎总有“放弃高薪聘请”一类的话头,甚少例外。而民间也自有对应,即以为凡回国的留学生,必然是在外国混不下去了;其流行的广度,恐怕还超过官方的高薪说。实际的情形,固可能两皆有之,然也可能是两皆未必。出现这样的状态,也正因生活经验的不同,遂生出差异不小的联想。

⑦有时候,时空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名与实的疏离。如所谓“圣诞”,在中国本指孔圣人之生日。在清季学塾里,圣诞亦节,与端午、中秋等同为放假的日期。今则改为西洋之 birthday of Jesus Christ的意思了,且送礼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越来越扮演着主角,成为大多数人关于圣诞节的第一联想。  我们毕竟是礼仪之邦,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常经过一番选择和改造。有人类学眼光的人便会注意到:外国人逢圣诞节,必回家团聚;我们如今也过圣诞节,却是大家都外出。城里人那天晚上若碰巧在外,想回家还真要费点周折。这样借其名而用之,反其道而行之,真是充满了创意!如此这般的创意,连我都觉得我们真是“太有才了”,不能不自我佩服。有不少人爱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实在是冤枉得很呢。

⑧过去山东鼓词说《孟子》“齐人一妻一妾”章,里面齐人之妻对其夫说:“人生在世,不过是个虚脸。家里的好歹,谁家见来?属驴屎蛋子的,全凭外面光。”不管家里是否穷,只要与场面上的人来往,便有身份。“可知人不在富贵,全在创!创出汉子来,就是汉子。”

⑨“创出汉子来,就是汉子”,此语真是精妙绝伦。历来释《孟子》此章者,无出其右。这里的“创”,颇疑既有本义,也有谐音的“闯”字之义,大体是在“闯”中“创”,以“创”促“闯”,终成“汉子”。一旦成了“汉子”,别人也往往以“汉子”待之。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有时认知的作用超过实际。一般世人,便常常循名而不计实际。可惜现在一些学者和研究者,也不免落入这一窠臼。

【小题1】根据第③段中的拼音填写汉字
名fù 其实
【小题2】根据文意,在第④和第⑦段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举了肉羹汤和韭菜花为例后,为什么还要举“子到海外必赤”之说的例子?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历史的人,揪心人们误解了肉羹汤和韭菜花的意思,甚或超过看中国足球。
B.作者说电视剧中的皇帝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意在表达对如今的电视剧不尊重历史事实的不满。
C.对于“少见有人抨击当年华北的贫下中农不识我军疾苦”的现象,作者不赞同。
D.第⑦段举圣诞节的例子是为了体现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性。
【小题5】简析以“肉羹汤和韭菜花”为题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