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再说“看不懂”
吕艺生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中国古人非常懂得舞蹈抽象。翻遍历史乐舞文献,古代几乎找不到一部叙事性的舞蹈作品。从周到宋,历经最繁荣的汉唐,舞蹈虽然有了独立的概念,但表演扔委托理综合形态。“乐”或“乐舞”,最接近现代的结构方式其实即今天的大型晚会,唱一段,舞一段,乐一段,其中也包含着杂技、戏剧表演等。而在大型表演中,古人聪明地给舞蹈安排在表现炽热的情感情绪和烘托气氛段落,其表现形式是一种“大写意”。而对这种“纯舞”进行各种想象,并写出记叙性诗歌或散文者,则都是由诗人或作家来完成。聪明的中国古人早就知道舞蹈的表现性功能大于再现性功能。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杜甫写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著名诗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
这是白发杜甫观看公孙大娘弟子在市井中舞剑时,回忆童稚幼年观看公孙大娘本人舞蹈写下的诗句。舞者的剑舞只是街头表演的纯舞,也无光景的配合,诗人却浮想联翩,出现了后羿射日,骖龙腾飞和雷霆与江海等形象。同样白居易在观赏《霓裳羽衣舞》这一纯舞时,也出现了飘然的回答,纵游的惊龙、柳、云等联想。这些诗人从舞蹈抽象的表现中获得了各种内涵意蕴。
仔细考察中西方舞蹈历史,彼此从反方经历着同样的过程。20世纪前中国舞蹈走的是“大写意”─────抽象表现主义的路,而西方则在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统治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再现主义。到了20世纪,双方都出现了90度大转弯,西方舞蹈几乎全部转向抽象表现主义;而中国则以现实主义反向了模仿论,中国在很大程度受了苏联前期艺术观的影响。
可惜的是,有着悠久舞蹈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抽象写意之路,20世纪走向现实主义后,很多人竟“看不懂”自己曾经历的抽象性纯舞。看到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舞蹈后,把这种“看不懂”看作是不同的艺术表现。而当我们认真度过并研究过舞蹈史后,发现所谓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原是我们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作为当代舞蹈教育工作者,不能不为此而汗颜。
事实上,当代已有许多中外优秀舞蹈早已悄然被人们所接受。但在一定场合,还会听到“看不懂”舞蹈的言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当代文化精英,敢于坦然承认自己不懂舞蹈。我不认为高文化素质的人们会如此浅白,只消他们稍认真地思考一下,只要他们知道非语言文化的舞蹈不能用文字一种标准来认识,他们就一定会从大一统的评价模式中摆脱出来。
(节选自《舞蹈文化面面观》)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抽象表现主义的一项是(  )
A.公孙大娘拔剑起舞的刚健动作,使年幼的杜甫联想到后羿射日、蛟龙起飞、雷霆震响、海浪滔滔的景象。
B.舞蹈《春蚕》在一片巨大的桑叶背景下,让演员用美妙的双臂动作,手中缥缈的纱巾暗示作茧自缚的过程。
C.美国舞蹈家邓肯放弃传统的舞衣舞鞋,改穿宽敞裙袍,赤着双足,自由摆动,使人感受到女性的身体美和妇女解放。
D.《霓裳羽衣曲》描述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神女的神话,表现仙境的缥缈和仙女的神秘美妙。
【小题2】下列对看不懂纯舞的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观者没有认真研究中国舞蹈发展史,不了解中国纯舞的起源。
B.观者认为纯舞是来自西方的另类艺术,不了解中西舞蹈的“同”。
C.观者文学水平低,看不懂有诗人和散文家描述纯舞的艰深文学。
D.观者习惯用文学的审美标准而不能从舞蹈艺术的特征出发看待舞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根本找不到一部纯叙事性舞蹈作品,古人只用“大写意”方式来表现炽热的情感情绪,烘托气氛。
B.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舞蹈最适合用来表现人的爱恨情仇等情感,再现生活场景的功能反而在其次。
C.西方舞蹈两千多年来受到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影响,一直强调要模仿生活,20世纪才转向抽象表现主义。
D.西方现代舞与中国古代舞是同质的,都是舞蹈者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观者自己从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8 11:1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快餐店里的演出
老婆下了岗,在附近一所大学旁边开了家快餐店。本想混碗饭吃糊糊口,没承想生意竟甚是红火。整日忙得脚不离地的老婆便一直想让我辞职帮她,可我死要面子,只说考虑考虑。后来我也下岗了,只好就坡下驴,当起了小老板。
上班的第一天,习惯捧茶看报纸的我挨了老婆一通训斥,说我那里是上班干活儿啊,简直是旅游度假。可悠闲惯了,我是真不知道该干点啥好,便乍着手四处乱窜找活儿干,扰得小店里叮当乱响。老婆见我这样,只得摇头叹息,让我坐在桌前收账,还郑重其事地交代,两眼不许闲着啊,有些学生会趁热闹蹭白食。学生这么单纯也会干这个?我这么疑惑着,但没敢说出来,老婆那刀子嘴我可是领教够了。
经老婆一再提醒,我还真看出点门道来。是有那么几个,看来是老手了,专趁着人多人挤的时候来。他们的衣着很不一般,进店时自然熟练,不过眼神却不像别的学生那样去瞅炒的什么菜,而是观察人多不多,埋单那儿挤不挤。只要人多,他们饭菜没吃完也会立马放下碗筷,挤到门口,撕段餐巾纸,抽根牙签,心满意足地大摇大摆出门。这样的演出我看了两天便明白怎么回事了,第三天我开始实施行动。由于有了前两天的观察,我心里有底,瞬间就撕破了他们的伪装。这么一来,店里的秩序好多了。老婆对我的工作很满意,便由着我半躺着跷起二郎腿喝茶看小说。这样的悠闲是我没料到的,所以心宽体胖,我很快长出了肚腩有了赘肉,冒出了小老板的迹象。于是老婆便发牢骚,凭什么你可以当着老板而我却要累死累活地忙?知道老婆心里不平衡,我便从学校请了两个勤工俭学的女生来刷盘子洗碗,让老婆化了淡妆捧着瓜子当老板娘。
这天中午很热闹,生意和往常一样火爆。我正沉浸在一部小说的情节里时,老婆用在数钱的胳膊捅了我一下,说,又有蹭白食的了。我眯起近视眼,很快就找到了老婆示意的目标。这次有所不同,是个长相很清秀的男孩,估计他的性格应该是腼腆的,一招一式都显出初出道的稚嫩。他观察形势的时候头随着眼动,有些食不知味,很是犯怯。这是大忌,我有把握保证命中率,所以由着他表演。趁着一股人正多,他手脚有些不利索地丢了碗筷便往门口挤。这样的演技差得要命,所以老婆怒目圆睁,露出一副女屠户的架势,撸起袖子就要上去揪他。我制止了老婆的鲁莽,示意她看形势。那两个平时不知辛苦不计工钱的女学生打着掩护,一个反常地慢腾腾地收拾着碗筷,一个大声嚷嚷着安排新进来的几个学生落座。
这小子为什么蹭白食呢?看样子他绝不像以前那些油赖之徒。他的衣饰简单朴素,透着股土气和寒酸。他是家境贫寒,还是因为意外而手头拮据?我不敢确定,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自尊肯定像他的脸皮一样薄,吹阵风就能破成满地碎片。
干活的两个女学生我是知道的,学习成绩我是优中选优,家境情况我是差中选差。能让她俩这么努力帮忙的学生,应该不会差。不知老婆是发善心还是忘了有此事,一直和我有意无意地步调一致,好像成心忽视着这场拙劣的演出。
久了,那个男孩还来,虽不是天天,但称得上经常。我乐得在无聊的生活中有点事可想,便不自觉地更留心观察起他来。他的演技有进步,在走时已经可以不慌不忙,甚至记得撕段纸巾作掩饰。我在心里乐,为他的进步而欣慰。但我一直没拆穿他,是因为他清秀的外表还是因为他偶尔也会掏钱付账?我不知道,反正看着他和店里的两个女学生越来越显示出大学生自信的神韵时,我反倒莫名高兴起来。也许是我想到了自己的过去吧。
有一晚一大帮学生在我的店里聚餐。他们喝了不少酒,听谈话才知道他们要毕业了。后来,他们大都醉了,抱头痛哭。那个男孩也在里面。他还是很腼腆的模样,但脸上的红晕已经不是羞涩而是酒晕了。
结账的时候我突然说,你们照顾了我几年的生意了,这顿酒算我请你们的。一帮人静了一下,哄然叫起好来。老婆拧了我一下,我没改口,我想我能做一次主。可那男孩摇晃着站了起来,手脚不协调地摆了过来,掏出一把零碎的票子,说,不,这顿酒说好我请的。
他们走了,男孩走在最后。稍低着头出了门后,我看见他停了停,挺直了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坦然。我知道他怎么想的,演出,终于结束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大学里“请了两个勤工俭学的女生来刷盘子洗碗”,让老婆能够化了淡妆捧着瓜子当老板娘,写出了“我”的虚荣心理。
B.男孩的演技进步很大,甚至懂得撕段纸巾进行掩饰,与两个女生的配合也越来越熟练、默契,显示出了大学生自信的神韵。
C.小说的题目“快餐店里的演出”是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这里的“演出”指的就是男孩的演出,即男孩因为贫穷而到快餐店里吃白食。
D.小说的语言平实中透着一种淡淡的幽默,“老婆那刀子嘴我可是领教够了”“露出一副女屠户的架势”等,幽默中透露着对生活的感慨。
【小题2】小说的前三段与“男孩”在快餐店里的演出这个主要情节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我”为什么一直没拆穿男孩的演出?你认为小说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副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心,深受国仁敬重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________。一种是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_______越来越健全规范。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恪守真理,仍需要________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小题1】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功利   异端斜说  瞻(zhǎn)之在前
B.残痛   甘之如怡  和(hè)者盖寡
C.竖子   愤世疾俗  抡(lūn)起大棒
D.申斥   昌明民主  恪(kè)守真理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或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黄花 法治 我行我素
B.明日黄花 法制 特立独行
C.过眼云烟 法制 我行我素
D.过眼云烟 法治 特立独行
【小题3】文中画横线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寿彝的通史情缘
曹小文
白寿彝(1909-2000)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通史编纂领域建树颇丰。近代以来,撰写中国通史始终是众多中国史家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巨制——《中国通史》将这一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62年,白寿彝先生参加了巴基斯坦举办的国际史学大会。国际友人向中国代表表达了希望看到新中国史学家编写的历史著作的心声。作为历史学家,他深受感动和鼓舞,决意要在有生之年抓紧时间撰写一部中国通史。197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相关部门曾两次组织写作班子,但都没有成功。此时,白寿彝撰写中国通史的信念依旧坚定不移:“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长这么丰富的历史,我们不能满足那么简单的几本小书,这跟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不相称。”白先生将撰写中国通史作为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1974年,白寿彝再次访问巴基斯坦,国际学者纷纷打听中国历史新著情况。白先生无言以对,心里很难过。虽然距离上次访巴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中国仍处于“文革”时期,不可能拿出新成果来。
白寿彝从1977年组织精干力量编撰小型中国通史。1979年,他将30万字的《中国通史纲要》交付出版社。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发行总数逾百万册,并有英、日、德、法等多个语种版本问世,美国有些州甚至还将其作为学校的教材。
1980年,《中国通史纲要》完成出版后,白寿彝就开始了大型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而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一个学者已经走过了70年的人生道路,还能实现编撰《中国通史》这个夙愿吗?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白寿彝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说出了一句平实却也极不平凡的话:“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
20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而言,却意味着他生命的全部。1979年,年届古稀的白寿彝雄心勃勃,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笑声朗朗,全无老年人的暮气。但1400万字书稿的修改与审定,以及纷繁复杂到常人无法想象的组织协调工作,耗去了他整整20年的光阴。1999年,当人们欢欣鼓舞聚集在北京庆贺白寿彝先生九十华诞和《中国通史》全部出版之际,他却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位睿智的老人,为了编纂这部巨著已罄尽了所有。
在《中国通史》长达20年的编撰过程中,仅主编就有20多位,作者达500位之多,而一个耄耋老人毫无怨言地承担下了所有的组织协调工作。
从1975年,白寿彝提出编撰《中国通史》的倡议,得到了众多响应,到1983年《中国通史》编纂课题被定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整整八年,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完全靠着白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学术威望开展工作。
白寿彝不放弃任何机会孜孜不倦地工作,包括四次住院手术和去北戴河疗养的日子。他每次都把病房当作工作室,资料书稿堆满了整个房间。在双目几近失明的状态下,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采用耳听口述的方式,完全通过思维能力组织文稿的写作和审定。在审稿过程中,白先生非常认真,遇到任何疑点,一定要核实。
就这样,白寿彝坚持将1400万字的书稿审阅、修改完成。1999年3月,由他总主编的12卷22册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全部出版。
(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中国通史》众多的主编和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白寿彝相交多年的挚友,如考古学家苏秉琦,甲骨文专家胡厚宣,科技史专家王振铎,语言学家季羡林,历史学家周一良、何兹全、韩儒林、史念海、王毓铨、陈旭麓、韩国磐、陈光崇等等。著名史学家侯外庐担任全书编撰工作的顾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大多数史学家来说,撰写通史是一生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是最伟大的事业。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这一伟大事业的最高峰。
B.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发行量极大,并有多种语言的译本,美国有些州甚至还将其作为学校的教材。
C.《中国通史》的编撰让年届古稀的白寿彝一扫老年人的暮气,变得雄心勃勃,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笑声朗朗。
D.白寿彝说:“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这句话体现出他对编撰《中国通史》这一事业的热爱和珍惜,以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学术品格和追求。
【小题2】白寿彝在古稀之年开始编撰《中国通史》,并最终完成,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壮举。促使他成功的外在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说白寿彝先生的编纂工作是靠着他的个人魅力和个人学术威望展开的,文中体现了他的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徽因(节选)
一九二〇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讲学,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这一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
自从徽因随父亲离开中国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看过了法国巴黎的浪漫风情,去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领略过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宽大,她被异国风情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彻底征服了。原以为世间熙攘繁华莫过如此,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人亦只是人。可当林徽因赏阅过各国不同的风物人情,参观过风格迥异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对建筑业的追求。
游览各国,林徽因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一直惊叹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将自然山水装扮得那般圣洁和至美。平日里,我们总是太沉迷于繁琐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还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恋。比如世间旖旎的风光,万古不变的青山,滔滔不尽的江水。这种干净、这种大美,成了每个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搁在最神圣的角落,不轻易与人言说。
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两个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走过风雨人生。读过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人,或许都会以为,林徽因应该是个诗情柔弱的女子。在她生命中,爱情应该高过事业。然而,她竟是一个高旷女子,她执著于事业,觉得事业的成就远比小儿女的情感要豁达。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了事业,哪怕到最后病痛缠身,亦不曾有过丝毫的放弃。面对感情,她却多了一份清醒。
一九二○年九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在英国,林徽因也经常加入到父亲的各种应酬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许多文化名流,这对于她后来的文字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里翻读几本书,就开始闭门造车。她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所以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根据白落梅《林徽因》、张清平《林徽因传》编写)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徽因离开中国后,跟随父亲到法国、德国等地旅游,领略了异国独特的风光,参观了各国风格迥异的建筑。
B.林徽因一生热爱建筑学,常与作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一起去写生、作画,从而懂得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
C.小时候林徽因在祖父家看许多宋元名家山水画时,不明白画上山川那么大而房屋与人物那么小的原因,从而对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D.林徽因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我国第一位著名女性建筑学家,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徽因跟随其父远行去伦敦读书而让她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这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
B.林徽因游览各国期间,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建筑师将山水装饰得如此圣洁和至美,常令她惊叹。
C.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表现出她诗情柔弱的一面,在生活中,她却执着于事业,并不看重儿女私情,对感情始终保持清醒。
D.林徽因经常参与父亲的各种应酬,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因而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E. 剑桥一带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对林徽因影响很大,在这里,她感受到皇家教堂散发的宁静、优雅的气息,领略了美丽的风景。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林徽因建筑上取得的成就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和命运结伴而行
周国平
命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环境规定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围,性格则规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由于反应方式不同,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就成了本质.上不同的遭遇。我在此意义上理解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性格即 命运”。
但是,这并不说明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人不能决定自己的性格。
性格无所谓好坏,好坏仅在于人对自己的性格的使用,在使用中便有了人的自由。就命运是一种神秘的外在力量而言,人不能支配命运,只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一个人愈是能够支配自己对于命运的态度,命运对于他的支配力量就愈小。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太简单一些了吧?活生生的人总是被领着也被拖着,抗争着但终于不得不屈服。
昔日的同学走出校门,各奔东西,若干年后重逢,便会发现彼此在做着很不同的事,在名利场上的沉浮也相差悬殊。可是,只要仔细一想,你会进一步发现,各人所走的道路大抵有线索可寻,符合各自的人格类型和性格逻辑,说得,上各得其所。
上帝借种种偶然性之手分配人们的命运,除开特殊的天灾人祸之外,它的分配基本上是公平的。
偶然性是上帝的心血来潮,它可能是灵感喷发,也可能只是一个恶作剧,可能是神来之笔,也可能只是一个笔误。因此,在人生中,偶然性便成了一个既诱人又恼人的东西。我们无法预测会有哪一种偶然性落到自己头上,所能做到的仅是——如果得到的是神来之笔,就不要辜负了它:如果得到的是笔误,就精心地修改它,使它看起来像是另一种神来之笔,如同有的画家把偶然落到画布上的污斑修改成整幅画的点睛之笔那样。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修改上帝的笔误绝非一件如此轻松的事情,有的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而这努力本身便展现为辉煌的人生历程。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子。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
事情对人的影响是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因此,减轻和摆脱其影响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那个立足点可以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个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立足点被安置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小题1】文中第一段中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有何作用?
【小题2】请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与命运结伴而行”,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