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年高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男子15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左拾遗,指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唐武则天垂拱元年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
C.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
D.六义,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0 11:0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赐金紫。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复命经度陕西馈运事。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日:“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触于耳目,内机发于性情,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节选自《宋史·宋太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B.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C.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D.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
B.“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
D.“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初入仕后,恪尽职守,敢于直言。他在成都府任通判期间,负有监察州府长官的责任。适逢皇上下诏收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宋太初因部下牵连入狱,后来又被起用。属下卢之翰等运送军需时严重失职,宋太初被捕入狱。第二年,他被起用主管梓州,治理有方,很快便恢复了梓州的社会秩序。
C.宋太初身体有老毛病,难以胜任工作。宋太初晚年因长期生病,思维、记忆力衰退,不能治理大郡,便接连调任汝州、光州两个小州。
D.宋太初著有《简谭》并作“自序”。序中说自己喜欢用古代圣贤之道相合当世之事,因担心未能丰富广泛,常把所见所感记下来,以防脱漏遗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
(2)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