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赐金紫。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复命经度陕西馈运事。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日:“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触于耳目,内机发于性情,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节选自《宋史·宋太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B.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C.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D.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
B.“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
D.“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初入仕后,恪尽职守,敢于直言。他在成都府任通判期间,负有监察州府长官的责任。适逢皇上下诏收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宋太初因部下牵连入狱,后来又被起用。属下卢之翰等运送军需时严重失职,宋太初被捕入狱。第二年,他被起用主管梓州,治理有方,很快便恢复了梓州的社会秩序。
C.宋太初身体有老毛病,难以胜任工作。宋太初晚年因长期生病,思维、记忆力衰退,不能治理大郡,便接连调任汝州、光州两个小州。
D.宋太初著有《简谭》并作“自序”。序中说自己喜欢用古代圣贤之道相合当世之事,因担心未能丰富广泛,常把所见所感记下来,以防脱漏遗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
(2)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0 07:4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
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踰卿。”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
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
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B.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C.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D.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辅,古代指三公和辅相,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文中说安童“公辅器也”是说他有辅佐天子的才干。
B.食邑,中国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唐宋时期也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性加衔。
C.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汉朝时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少年老成,受到器重。他十三岁为官,闲暇之时多与老臣们交流,不与年轻人亲近;在处置阿里不哥党羽一事上,其见解合乎皇上心意,受到皇帝器重。
B.安童谦虚谨慎,不贪功名。朝廷封他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到四千户,他推辞说自己年轻,难当重任,他关心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
C.安童秉公执法,严格选官。陕西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杀一两个盗贼以示惩戒,他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只有犯死罪的才可上报处死;在选官问题上,他坚持原则,严格把关。
D.安童对待王室宗亲,用心良苦。那些因过失受谴责或失官的宗室成员,经安童审查而被平反,他们对安童怀感恩之心,因安童故意不理睬他们,便在皇上那里说他的坏话,皇上批评他们品质恶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当年箫鼓:汉武帝曾率百官至水边巡祭,箫鼓喧天,热闹异常。②平楚:远树(远望树梢齐平)。楚丛木。③些:语气词。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

【小题1】下列每组诗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最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B.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D.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小题2】某班学生将《孔雀东南飞》改编为话剧,在“自挂东南枝”一幕中,为焦仲卿设计的人物独白就是这首词,你认为这样设计是否恰当?请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晋卿,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
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用是知名。
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
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卒于官。
(选自《宋史·韩晋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B.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C.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D.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
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晋卿坚持法度,不畏强权。在“开封民争鹑杀人”事件中忤触宋神宗宠臣王安石,有主见,并向大理寺卿进言,坚持认定此案为“斗杀”。
B.韩晋卿审案公允,才干卓越。许多朝廷的疑难案件他都会参与讨论,后因为与王安石争论“登州府杀夫案”这个案子,更是在士大夫中知名。
C.韩晋卿持法有度,坚持原则。有一次皇帝安排他到外地去办案,习惯上这种案件在出差前要到宫中请示,他打破旧例立即动身。
D.韩晋卿法度谨严,不乏怜悯之心。他长期任法官,执法守正,为人忠厚,认为对死刑审批权应慎重。士大夫们很尊重他,“不以法家名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
(2)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