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的发展将直接带来电信运营业、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对GDP增长产生直接贡献,并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间接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2020年,预计5G将直接创造约920亿元的GDP,间接拉动GDP增长将超过4190亿元;2025年,预计5G将直接拉动经济增加值约1.1万亿,间接拉动GDP增长将超过2.1万亿;2030年,预计5G对经济增加值的直接贡献将超过2.9万亿元,间接拉动GDP进一步增长到3.6万亿元。如下图:5G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增加值贡献

■5G对GDP的直接贡献(左) ■5G对GDP的间接贡献(右)(万亿元)

(摘编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17年)

材料二:

5G并非简单的4G+1G,5G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手机这一类终端。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来20%左右的5G设施是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讯,80%用于物和物、物和人,也就是物联网,特别是移动的物联网通讯。

5G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通信,而是万物互联。工业互联网、窄带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也将随着5G的推进而变为现实。5G网络的实现,是自动驾驶达到极致安全和可靠的必要手段。

车联网市场未来可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20年后,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和5G-V2X逐步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人-车-路-云”实现高度协同。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5+2”车联网示范区格局,“5”指武汉、重庆、浙江、北京、长春,“2”指上海和无锡。

信息通信技术已广泛渗透全球经济社会各领域,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蓬勃兴起,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新华网《5G即将变为现实,业界准备好了吗?》,2019年1月21日)

材料三:

华为24日在北京发布了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华为天罡,致力打造极简5G,助推全球5G大规模快速部署。目前,华为已经获得30个5G商用合同,25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

华为秉承“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的理念,积极投入、持续创新。华为可提供涵盖终端、网络、数据中心的端到端5G自研芯片,支持“全制式、全频谱(C Band3.5G、2.6G)”网络,并将最好的5G无线技术和微波技术带给客户。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华为发布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2019年1月24日)

材料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6日报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显示,5G将催生工业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开发、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新型信息服务岗位,并培育基于在线平台的灵活就业模式。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报道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张春飞介绍,从直接贡献看,5G部署可以有效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一是大量网络设备采购,二是手机终端升级换代,三是推动开发出更多应用。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不仅仅用于人与人之间的通讯,还将广泛用于物联网,其对经济增加值贡献总量值得期待。
B.如果5G网络建成,“人-车-路-云”就会实现高度协同,自动驾驶就可以达到极致安全和可靠。
C.华为致力于科技创新,发布了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意味着在5G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D.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必将成为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甚至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未来十年5G对GDP的间接贡献、直接贡献都将呈现增长趋势,且前者大于后者。
B.我国5G技术的蓬勃兴起也引起国外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为我国5G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C.研究表明5G能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催生新型信息服务岗位,培育基于在线平台的就业模式、
D.纵观四则材料,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对5G的研究、开发极为重视,毫无疑问5G时代已为时不远。
【小题3】请结合材料,从国家、行业和百姓生活三个层面,简要概括说明5G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30 04:4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那一束伴地莲

丁 丁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上、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心脾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中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

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室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号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小题1】文章第1节表现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联系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积雪,作者有何用意?
【小题3】“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小题4】“这,要感谢母亲。”结合原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上,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定具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野菊花长在都市

宫 佳

接到房东的电话,正好是黄昏,菊正站在顶楼的小阳台上。阳台很小,三四步就量到头。倚着护栏,她看到落日隐在云层里,始终没露面,云彩先是镶了橘红色的边儿,渐渐变成淡黄色。

几只不知名的小鸟飞在不远处一小块菜地的上空。菜地的铁栏杆上,竟然攀爬着一丛野菊花。就在眨眼之间,那丛野菊花开始疯长,长长的蔓子越过栏杆,闯过小路,又攀到一楼。快了,快了!它开始爬到顶楼,她的阳台上,那野菊花就像长了腿儿,迈进她的小阳台,无视她的存在,从阳台的铝合金小门,登堂入室。

她从没见过这么泼皮的野菊花,简直是太奇异了。野菊花围着门框转了一圈,开始沿着墙角攀爬,绿绿的叶子中间夹杂着淡紫色的、淡黄色的小花,阵阵清香扑鼻,这是久违的田野味道。

她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她想起了在乡下,野菊花长在沟壑里,长在地沿上,长在山坡上。薄薄的白霜打在枝叶上,本以为野菊花受不住白霜的寒冷,可是,太阳一出来,那些白霜就变得湿漉漉的,化作甘霖在枝叶上滚动着。

菊睁开了眼睛,室内那些野菊花已经攀爬到浴室,甚至到了客厅的门上,在门上转了一圈,把门围成了一个花架子。她四处张望,野菊花简直把逼仄的空间改造成了一个野菊花的花园。

正当她陶醉其中时,一个女人惊讶的声音如炸雷在耳边响起,“这些野菊花怎么会占领城里的菜地?”

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她把头探出去,只见一位穿着得体的女人正站在菜地的一角,瞅着长得没边没沿的野菊花皱眉头。她手里拿着一把锄头,扒拉开野菊花的枝叶,她看到了野菊花的褐色根部,一锄头下去,把野菊花的根部挖出来。她拎着一大丛野菊花,想不明白,为什么野菊花会在城里的菜地里撒泼?

菊站在阳台上,看到蔓延在楼区的野菊花迅速枯萎,它们把触角一寸寸收回。室内,野菊花一点点回抽,最后全部撤退。屋里,再也看不到野菊花盛开的影子,那丛活泼的野菊花,最后只变成那个女人手里的一小簇野菊花。

“不!不要!”菊大喊着,大汗淋漓地从噩梦中醒来。

“原来只是一个梦!”

这个梦带着她像在海洋中行驶,波浪起伏不定,从波峰到波谷,一路跌宕不已。

她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搬家了。昨晚接到房东的电话,说是租期到了,她打算把房子出售。这意味着她又要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今天,她又要去看房子,要是运气好的话,能顺利签上合同;要是运气不好的话,她是不是要露宿街头呢?转念一想,那倒不至于。只是又要收拾物品,不搬家哪里会知道其中的辛苦呢?

她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屋内,毕竟在这里住了整整一年了,一年的时间,足以对屋内的一切产生浓厚的感情。她的目光游离着,定格在一盆野菊花上,这盆菊花的栽种纯属意外。

有一次,她去郊区挖野蒜,顺便挖了一袋子泥土回来,没想到那泥土里竟然生发出野菊花的枝叶来。恰好,她也没想好要在泥土里种什么花,就索性养上了野菊花。此时的野菊花又抽出了一截枝条,嫩嫩的,上面还缀了几朵小黄花。

“砰砰砰……”菊打开门,心里一沉,是房东。她把微笑堆在脸上说:“姐姐,我今天就搬走。”

房东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屋内,目光落在那盆野菊花上。

她笑了笑说:“姐姐要是不嫌弃,这盆菊花就送给你吧!”

“哦,养得真不错!我可喜欢野菊花了。我记得小时候野菊花长满地沿,那叫一个泼。你找到住的地方了吗?我一个朋友家的房子要出租,我把名片给你,你去联系一下,就说是我推荐的,一个人在外地打拼不容易……”

她听着,笑着,点着头,仿佛看到梦里的野菊花又一次把根部牢牢地扎进泥土里,正越过沟渠,在蔓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落日隐在云层里,始终没露面”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面临再次搬家时的沮丧、压抑的心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B.小说设置“穿着得体的女人”这一人物,将主人公从梦境拉回到现实,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以对比手法强化了主人公形象。
C.房东对主人公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主人公送了一盆野菊花给她,让她感受了自己的善意,从而表现了小说与人为善、于己有益的主旨。
D.文章最后一段写到野菊花又一次“把根部牢牢地扎进泥土”,以花喻人,写出了主人公倔强的性格特征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给文中主人公命名为“菊”?试分析这一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小题3】很多文学作品都会描写梦境,如《边城》中翠翠梦境中的歌声,《老人与海》中老人梦见的狮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通宵做的噩梦;本文花了近半的篇幅描写了一场梦,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场梦?试联系文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守巷者
庄 因
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的,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汽车停靠在巷子的一边。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屋顶盖稻草、竹泥墙的眷村房舍),我所住的,便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喧闹与冷清之间。到了晚上,一切活动都被黑暗掩蔽,巷子里静得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音清晰地震荡着,心里便有了遗世独立的感觉。
我很愿意用这段富有诗意的宁静,去澄清脑子里一天来堆积着的琐碎的片断问题,同时,梳理一下对于新事物的思绪。
我放缓了步子走,虽然在我的感觉中,这条巷子是很长的,但走过去却非常快。每次转过一个小弯以后,远远的一盏微弱的灯火便像流星般滑落在巷口,这流星似的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茫茫大海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
我每次快走到那个转弯的时候,心里便自问着:“它仍在么?”
然后,我转过弯,满怀着希望的欣喜,我的脚步也好像有力而加速了,仿佛新的一天已经由这一点光亮先展现给我。
这盏孤灯的主人,是一个卖馄饨的老人,我说他老,也许并不确切,不过,他确已鬓发斑白。我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寒雨凄风的夜晚。
那晚,我竖起衣领,向前倾斜着疾行。再也没有往常那种悠闲的想法,只觉得这巷子长得令人讨厌。风夹了细雨,喷洒在身上,有一股刁缓的风溜进衣领,全身像触电似的痉挛起来。忽然一阵竹梆子的声音从前面传过来,我抬头看,一层雨雾散在那灯火的四周,老人笼着手,靠了墙壁坐着。我忽然觉得他是异常孤独的。
坐在面摊旁的长条凳上,热的蒸气扑在脸上,隔着水雾,透过凄迷的光,看见的是他满脸的皱纹和一双似乎困倦的眼。
“吃啥?”他问。
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时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
真的,谁会想到来台湾一住就是十年呢?
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料理新生活吧!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穷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我与他真是素昧平生,相遇他乡不是奇迹么?
我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地舒适和温暖,我拭过嘴,微笑地望着他。
“你不要看俺头发白了,没关系,俺儿子可大了!”他似乎猜透我心中优越的感觉,于是这样说。
我没有再答他什么,心里忽地充实起来。我想:是的,我们的下一代都成长起来了!回家,快了!
雨仍下着,风仍刮着,我站起来向他告别,转身走去,不禁回头又看了看,想,只留下他一人在深夜守着这长巷,是太不该了!
(有删改)
请依据文章相关内容,分析“守巷者”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五样松

季羡林

我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已经非常陌生了。我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五样松。在司机的指引下,我们都要去看这一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奇松。我们的车立刻沿着田间小径开到古松下。

我看到古松,一下子就想到杜甫的《古柏行》中的名句: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跟如石;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棵古松是否有四十围,我没有去量。但是,一看就能知道,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它老得已经空了肚子。据说,农村的小孩子常常到它肚子里去打扑克。下雨的时候,就到里面去避雨,连放牧的羊也可以牵到里面去。这就可以想见,古松的肚子有多么大了。

天下的名松,我见过的不知道有多少了。泰山的五大夫松,黄山的迎客松、送客松、盘龙松、蒲团松、黑虎松、连理松,以及一大串著名的松树,我都亲眼看到过。翻开我国历代的地方志和名山志,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名山,都有棵把有名的古松。古今很多文人写过不知多少篇有关松树的脍炙人口的绝妙文章;而许多画家更喜欢画松树。孔子还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松树给了很高的评价。可见松树在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五样松这样的松树我却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我见到的那一些名松哪一棵也比不上它。我对生物学知识极少,一棵松树上长两种叶子,这个我是见到过的。三种、四种的就不但没有见过,而且也没有听说过。现在一棵树上竟长上五种不同的叶子,岂不是有点“骇人听闻”吗?

这棵古松之所以不寻常,还不仅仅在于它长着五种叶子,而且也在于它的年龄。据说,这一位老寿星已经活了二千年。我没有根据相信这种说法,也没有根据不相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就占了五分之二。它站在这个地方,一动不动;但是,我相信,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它总在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观察着。不管春、夏、秋、冬,它的枝叶总是那样浓绿繁茂,它好像从来没有睡过觉。谁能数得清,它究竟亲眼看到了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呢?它一定看到过汉末的黄巾起义,起义士兵头上缠的黄巾同它那苍郁的绿色,相映成趣。它一定看到过胡马北来、晋室南渡的混乱情景。它一定看到过就在离开它不远的大运河里隋炀帝南下扬州使用宫女拉着走的龙舟,想必也是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它一定看到过隋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滚滚狼烟。它一定看到过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大运河中南来北往的上千上万的船只,里面坐着争名逐利的官员,或者上京赶考的举子,有的喜形于色,得意洋洋;有的愁眉苦脸,垂头丧气。它当然也一定看到过宋景诗起义和太平天国北伐,刀光火影,就闪亮在身旁。它一定看到过这,一定看到过那,它看到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这个老寿星真是饱经沧桑,随着中国人民之乐而乐,随着中国人民之忧而忧,说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不是很恰当吗?

然而,正如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一样,这一棵古松的经历也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去那样漫长的时间不去说它了,据本地的同志说,就在几年以前,松树肚子里忽然失了火。它的肚子本来已经空成了一个烟筒。现在火在里面一燃起,风助火势,火仗风威,再加上烟筒一抽,结果是火光熊熊,浓烟弥漫。人们赶了来,费了很大劲,也没有把火扑灭。后来什么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湿泥巴在松树肚子里从下面往上糊,终于把火扑灭了。人们在松一口气之余,都非常担心:这个老寿星已届耄耋之年,它还能经受起这一场巨大的灾难吗?它的生命大概危在旦夕了。然而不然,它安然度过了这一场灾难。今天我们看到它,虽然火烧的痕迹赫然犹在,但它却仍然是枝叶繁茂,黛色逼人,巍然矗立在那里,尖顶直刺入蔚蓝的天空。

我的眼前一晃,我恍惚看到,这个老寿星长着五种不同叶子的枝子,猛然长了起来,长到我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一个枝子直通到本县的首府临清,一个枝子直通到本地区的首府聊城,一个枝子直通到山东的首府济南,一个枝子直通到中国的首都北京,还剩下一个枝子,右边担着初升的太阳,左边担着初升的月亮,顶与泰山齐高,根与黄河并长。因此它才能历千年而不衰,经百代而常在。时光的流逝,季候的变换,夏日的炎阳,冬天的霜霰,在它身上当然留下了痕迹。然而不管是春秋,还是冬夏,它永远苍翠,一点没有变化。看到它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无穷的精力在心里汹涌,傲然面对一切的挑战

对着这样一位老寿星,我真是感慨万端。

我将永远作松树的梦。

1982年12月16日

(选自《季美林散文》,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交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见到古老的五样松,一下子就联想起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读者由此也可以想象出这棵古树巍然矗立的风采。
B.说到古松的年龄时,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手法浓重彩地展现了老寿星的风采。表现了对五样松的仰慕、崇敬之情。
C.与天下名松相比,五样松很独特,一棵树上竟长出五种不同的叶子,实在是有点“骇人听闻”。作者眼里那些名松都比不上它。
D.古松理遇火灾后竟然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让作者真正明白了:这个老寿星,经百代而常在,它就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请简要概括“五样松”的特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