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洙、字臣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都都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跽,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 |
B.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 |
C.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 |
D.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 |
A.冠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加冠礼,表示成人。届时男子要取字,以便别人称呼。 |
B.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录。唐宋时期有关命令、法度、赏罚、任免等内容都要按日记载。 |
C.中使是宫中派出的使者,多为宦官,所到之处能颁布皇帝旨意或代表皇帝安抚慰问。 |
D.赙是指赠助别人办理丧事的钱财,文本中指的是宋神宗赏赐给孙家治丧的五十万钱。 |
A.孙洙年少能文,论事明切。他入仕时还没有到成人年龄,包拯、欧阳修等人主持应制考试;他上策论批评时政,颇中要害,被当时名臣韩琦称为当代贾谊。 |
B.孙洙广开言路,监督时政。他主张增加谏官,在不能谏言时,他选择了出京做地方官。他对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劳民伤财举措非常不满,多次上书呼吁停止。 |
C.孙洙处事认真,积极建言。他认为百官迁升诏书千篇一律的词句虽然简捷方便,但因不符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所以大家对皇帝的旨意也不能畅所欲言。 |
D.孙洙谙熟典制,善于为文。他奉命撰写的灵津庙碑文,得到了皇帝的称赞。他谈论古往今来之事、条理分明,出口成章,语言典雅,从来没说过鄙俗的话。 |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