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御史知杂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丁母忧。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 ,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皇祐中,诏累泰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 晓谕责备。
B.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路寝指帝王的正殿所在,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中的“列观”是指一般寓殿。
D.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若讷敢于进谏。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高若讷受到信任。皇帝向他询问大旱原因,在听取了他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高若讷看重气节。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高若讷博学多才。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2)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8:4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文宝,字仲贤,右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彦华初事李煜,文宝以荫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煜以环卫奉朝请,文宝欲一见,虑卫者难之,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煜忠之。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除修武主簿。丁外艰,起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文宝前后自环庆部粮越旱海入灵武者十二次,晓达蕃情,习其语。经由部落,每宿酋长帐中,其人或呼为父。加工部员外郎。时龙猛卒戍环庆,七年不得代,思归,谋乱。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朝廷议城古威州,文宝言:“威州竖石盘互,不可浚池。城中旧乏井脉,一旦缘边警急,岂可御哉?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经营安西,绥复河湟,此其渐也。”诏从其议。真宗即位,徙河东转运使。尝上言管内广锐兵万余,难得资粮,请徙置近南诸州,又欲令强壮户市马,备征役。宰相李沆等以为广锐州兵,皆本州守城,置营必虑安土重迁,徙之即致纷扰。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上曰:“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而文宝确陈其利,因命钱若水详度以闻。若水所对与沆等同,遂罢之。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车驾祀汾阴还,文宝至郑州请见。六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郑文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B.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C.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D.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唐代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左右千牛卫是南衙卫兵。
B.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矫诏”就是此意。
C.“大中祥符”和“太平兴国”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D.车驾,马驾的车。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於海滨。”的“车驾”和文中“车驾”就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文宝珍视情义,乔装劝慰旧主。入宋以后李煜处境艰困之时,他还装扮成渔夫求见李煜,对其劝诫宽慰,表现出对旧主的忠诚。
B.郑文宝注重团结,融洽民族关系。他了解外族的风俗、语言,运粮途中他每次都住在所经部落酋长的帐中,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
C.郑文宝思虑周到,得到皇上认同。他认为在古威州筑城难以抵御边患,建议先制定合宜的策略,笼络外族,皇上采纳了他的主张。
D.郑文宝坚持己见,显露固执性格。他进言移置军队并让强壮户买马,虽宰相等人的反对意见也有合理性,但他还固执地坚持前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
(2)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知节字子元,幼孤,太宗时,以荫补供奉官。年十八,监彭州兵,以严莅众,众惮之如老将。又监潭州兵,时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因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兵博州,契丹入边,败我师于君子馆。先是,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史民以为生事,既而契丹果至,以有备,引去。徒知定远军。时议调河南十三州之民输饷,河北转运使樊知古适至军议事,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时部民入保避寇,卒有盗妇女首饰者,护军止笞遣之。知节曰:“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寇,此而可怒,何以肃下?”即命斩之。旋知梓州。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恃势自任,悉知节不附己,遭守彭州,付以赢兵三百,彭之旧卒,悉召还成都,知节累请益兵,不从。贼众十万攻城,知节力战,自展抵晡,士多死。慨然叹曰:“死贼手,非壮夫也。”即横槊溃围出,迟明,援兵至,复鼓噪入,贼遂溃去,太宗闻而叹曰:“贼众我寡,知节不易当也。“授益州铃辖,加益、汉九州都巡检使。会韩景祐帐下刘旰胁牙兵为乱,连下州县,众逾二千,知节领兵三百,追至蜀州,与战,旰走邛州。知节日:“贼破邛州,必乘胜渡江薄我,既息而后战,官军虽倍,制之亦劳,不如乘其弊急击之,破之必矣。”遂行。次方井镇,与旰遇,杀之无噍类,成平初,领登州刺史、知秦州。州尝质羌酉支属余二十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尔,岂不怀归?”悉遗之,羌人感之,讫终,更不犯塞。时州有银坑,岁久矿锅,课额弗除,主吏破产,偿之不足,知节请躅之,章三上,乃允。迁西上阁门使,知益州兼本路转运使。边寇将至,方上元节,遽命张灯启关,累夕宴乐。寇不测,即引去。

(节选自《宋史·马知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
B.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
C.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
D.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B.雍熙,是宋太宗的年号,意为和乐升平。中国古代帝王拥有一个或多个的年号。
C.刺史,古代职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印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D.上元节,即元宵节,又称为元夕,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知节治兵威严,执法从严。他任彭州监军,以威严治众,深得部下敬畏;坚决斩杀盗窃入城避难妇女首饰的土兵。
B.马知节审时度势,善于谋划。他乘刘旰军队陷入疲敝之际,与之展开遭遇战,全歼敌人;任博州护军,未雨绸缪,及早备战。
C.马知节以寡敌众,英勇顽强。他率领三百老弱之兵驻守彭州,抵御攻城的十万贼人,从早到晚奋力抗战,最终击溃敌军。
D.马知节心存善念,仁爱吏民。他任秦州知州时,全部遣散被扣留的羌人人质;向朝廷奏请减免资源枯竭的银矿主吏的税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更民以为生事。
(2)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寇,此而可恕,何以肃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祜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翼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郡,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普暬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暬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②投匦:臣民向皇帝上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言者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C.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要罢黜韩维,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禁止。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
(2)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党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徒光朝转运制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曾觌(dí):人名。②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裝力量。③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④后省:宋神宗元丰八年后对门下、中书外省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B.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C.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D.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文官的任免、调动等事务。
B.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除,指任命官职。古文中“陟”指提升官职,“黜”指罢免官职,“放”指京官调任地方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林光朝求学的人很多,然而他不曾著书,只是亲口将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心里通晓理解。
B. 乾道三年,皇帝重用龙大渊、曾觌,林光朝对两人的罪行议论颇多,触怒皇帝被改任左承奉郎、永福知县。虽然大臣们对此论荐不已,但最终未能改变圣意。
C. 调任广东后,茶寇气势十分嚣张,林光朝亲自率领郡里的士兵抵御,接连挫败敌人。皇帝听说后,十分高兴,对他大加称赞。
D. 淳熙四年,皇帝驾临国子监,命林光朝讲解《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过了几天,又拜他为中书舍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专心圣贤踐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
(2)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