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作宾,字宾王,世为吴兴归安人。以父任入仕,监饶州永平监,冶铸坚致,又承诏造雁翎刀,称上意,连进两资。中刑法科,历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为大理评事。改秩,通判绍兴府。帅守丘崇遇僚吏刚严,作宾从容裨赞,每济以宽。秩满,知台州,首访民疾苦,弛盐禁,宽租期,均徭役,更酒政,决滞狱,五十日间尽除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悦;而前守嫉其胜己,巧媒蘖之,罢去。民请于朝,借留不遂,为立“留贤碑”。

庆元初,历官至淮南转运判官,以治办闻。直华文阁,因其任。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继升为卿。寻除直龙图阁,帅浙东,知绍兴府。入对,奏:“徽州、南康军月桩不如期,朝廷科降额,比年曰‘权免一次’,来年督促如初,适足启吏奸、重民害,乞明诏示。又楚州武锋一军已招三千五百余人,朝廷初欲减戍,数年未就纪律:一,主将望轻;二,郡守节制不为礼;三,训练不尽其能。愿令本州少假借,责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上于朝而黜陟之。”上嘉纳。韩侂胄方用事,族有居越者,私酿公行,作宾逮捕置于狱,而窜其奴。

未几,除龙图阁待制,知平江府,请得节制许浦水军,诏可。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复募郡城内外恶少亦几千人,号曰“壮士”。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寻命参督府,兼权镇江府。请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闵新军二千人易旧军千人,备不虞。朝廷难之,遂请祠。言者继及之,复召为户部侍郎。军兴之余,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作宾考逋负,柅吏奸,阅三月即有半年之储。

(节选自《宋史·沈作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B.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C.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干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D.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刑法的官署;评事,是大理寺中评决刑狱的官员。
B.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庆元,是宋宁宗赵扩启用的首个年号。
C.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太府少卿”;除,任命,授职,如“除龙图阁待制。
D.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官员任免等事务的行政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作宾为官爱民,为政以宽。他通判绍兴府,常以宽容调剂守帅对下属的刚严;任台州知达州,体恤民艰,实施有利民生的政策,使州民欢悦。
B.沈作宾实事求是,进言献策。他针对楚州武锋守军尚未制定纪律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所提意见被皇上嘉奖、采纳。
C.沈作宾秉公执法,恪尽职守。他无畏权臣,逮捕其公开酿私酒的族人及其逃跑的奴仆入狱;他考核租税拖欠,纠察官吏奸恶,毫不纵容姑息。
D.沈作宾善用谋略,巧于用人。他任平江府知府时,招安郡中海盗党羽成为“义士”,招募郡中无赖青少年为“壮士”,使海路安定、市井平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守嫉其胜己,巧媒蘗之,罢去。
(2)愿令本州岛少假借,贵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6 11:1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乾祐末,汉隐帝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可自免。”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侍中。仁浦性宽厚,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B.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C.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D.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院,古代官署名,掌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等,宋朝时为最高军事机构。
B.科第,科举考试。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现于汉武帝时期。
C.太祖,古代帝王庙号,常见于开国皇帝,多为创基业者,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仁浦为人正直,不肯侍奉降将。他在晋末做小史时正直谨慎无人能比,契丹进入中原时魏帅杜重威想留他任职,他因重威是降将而连夜逃走投奔汉祖。
B.魏仁浦足智多谋,助周太祖成事。在汉隐帝欲杀害周太祖时,他建议周太祖修改诏书,以激起将士们的愤怒,免去灾祸,周太祖听从了建议,取得了成功。
C.魏仁浦熟习政务,牢记将名兵数。周太祖曾问他各州屯兵的数量和将校姓名,他提笔即在纸上写成奏疏,核对名册竟没有一点差别,周太祖特别倚重他。
D.魏仁浦宽容仁厚,以德报怨被赞。汉隐帝宠臣贾延徽曾多次诬陷他,险些使他遭遇不测,然而当贾延徽被擒后他不仅不报私怨,还保全贾延徽,被赞为长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
(2)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修古,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上四事,曰行法令、审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辞甚切至。又奏:“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虽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著为令。
修古尝偕三元御史十二人晨朝,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制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实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禁中以翡翠羽为服玩,诏市于南越。修古以谓重伤物命,且真宗时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命罢之。时颇崇建塔庙,议营金阁,费不可胜计,修古极陈其不可。
久之,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会官,卒。
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选自《宋史·曹修古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B.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C.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D.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述之”中的“字”即“表字”,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B.“御史”,历史上,其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
C.“出”,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D.“赦”,帝王以施恩的名义赦免所有的犯人。如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或遭灾等情况,常常会颁布赦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修古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他身为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不管是太监侮慢还是宰相失体,他都及时参奏,仗义执言,要求严惩以正典刑。
B.曹修古关心朝政,积极进言。当他看到有的官员八十多岁心力俱衰却依然在职,于是建议文武官员七十岁应主动退休,概无例外,朝廷据此定为法令。
C.曹修古不惧权贵,遇事敢言。太后侄儿刘从德死后,朝廷越级任用了一大批刘家亲戚乃至厮役,他极力反对,惹怒太后,被削官一级,最后改知兴化军。
D.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在他死后,他的家人连扶其灵柩回故乡安葬的费用都没有。 太后去世以后,皇帝想到他的忠贞,赏赐了他的家人五十万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揭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承、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赐金紫。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复命经度陕西馈运事。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垂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大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徒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触于耳目,内机发于性情,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节选自《宋史·宋太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B.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C.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D.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名,始于宋代。
B.“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
D.“释”佛教创始人“释迪牟尼”的简称,泛指佛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初入仕后,格尽职守。他在成都府任通判期间,负有监察州府长官的责任。适逢皇上下诏征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卢之翰等运送军需时严重失职,宋太初受牵连被捕入狱。第二年,他被起用主管梓州,治理有方,很快便恢复了梓州的社会秩序。
C.宋太初身体有老毛病。晚年因长期生病,记忆力衰退,不能治理大郡,便接连调任到汝州、光州两个小州。
D.宋太初在《简谭》自序中说自己喜欢用古代圣贤之道相合当世之事,因担心未能丰富广泛,常把所见所感记下来,以防脱漏遗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2)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大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匙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因,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始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
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
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
B.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C.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D.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B.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拔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致。
C.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D.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彦敬,本名遥设,部罗火部族人。初名度恭避显宝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伐宋,为钱帛司都管勾。立三省,选为尚书省令史,除都元帅府知事。招谕诸部,授以金牌,行数千里,有功,超迁兵部郎中。熙宗罢统军司改招讨司,遣彦敬分僚属改牌印,谕诸部隶招讨司。还为本部侍郎,迁大理卿,出为通州防御使,改刑部侍郎。怨家告诬开府慎思与西北路部族谋叛,彦敬鞫得其实,海陵嘉之。迁签书枢密院事,以便宜措置边防。

正隆六年,调诸兵伐宋,及调民马,使彦敬主会宁、蒲与、胡里改三路事。改吏部尚书,充南征万户,迁枢密副使。契丹撒八反,枢密使仆散忽土等以无功坐诛,以彦敬为北面行营都统,以便宜往处事,赍御服皮袄。行至北京,闻南征诸军逃归者皆奔东京,度其欲推戴世宗。遂与纥石烈志宁谋,阴结会宁尹、利涉军节度使以图之。

世宗已即位,使石抹移迭、移剌曷补等九人招彦敬,彦敬拒之,使移迭跪。移迭不屈,杀移迭。及完颜谋衍将兵攻北京,彦敬使偏将率兵拒于建州之境,而独吉义先归世宗,蒲速赉称疾不至。世宗密遣人乘夜揭榜于北京市,购以官赏。彦敬恐为人图己,遂归世宗。以为曷速馆节度使。不数月,召为御史大夫。

窝斡栗帝号。诸军马瘦弱,遣彦敬往西北路招讨司市马,因得六千余匹。窝斡败,西走山后。彦敬以新马三千备追袭,屯于夏国两界间。窝斡平,召还为兵部尚书,出为凤翔尹,改太原尹,兼河北东路兵马总管,寻改河中尹。大定九年,卒于官。

(选自《金史·卷八十四列传二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B.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C.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D.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
B.牌印,中国古代官职人员的令牌和印信,是官员在某地的管辖凭证。
C.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
D.契丹,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的北方游牧民族,最终为宋所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彦敬擅长骑射,极受重用。他招谕各部人马,被朝廷授以金牌,他行军几千里,功绩显著,破格升为兵部郎中。
B.白彦敬善于筹措,审时度势。他伐宋时善于调集民马.汇聚兵力;听说南征各路军队都跑到东京,于是就和纥石烈志宁谋划推藏世宗。
C.白彦敬既讲气节,又识时务。世宗即位后,派人招降白彦敬,白彦敬拒绝了他们,并杀死了使者移迭,后恐怕被人图谋,于是归顺世宗。
D.白彦敬忠于金朝,为国除奸。窝斡篡夺皇帝尊号,金世宗派白彦敬去买马,就借助所买军马反击窝斡,最终联合其他部队平定窝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怨家告诬开府慎思与西北路部族谋叛,彦敬鞫得其实,海陵嘉之。
(2) 枢密使仆散忽土等以无功坐诛,以彦敬为北面行营都统,以便宜往处事,赍御服皮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