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脱贫攻坚战从取得决定性进展到实现全面胜利,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截至2018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高达14.6%。“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还存在不少短板。2017年年底各省区市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达11.3%,有1.67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比全国贫困发生率3.1%高出好几倍。近3年,贫困县和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下降3-4个百分点。照此速度,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将十分艰巨。

截至2017年年底,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14.4%,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6%。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陈规陋习尚未根本转变。随着贫困人口总数减少,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比从2015年年底的11.3%上升到2017年年底的13.2%,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禁不止,频繁填表报数和层层评估检查加重了基层负担。脱贫进度和脱贫标准把握不准,急躁情绪与消极拖延现象都有,盲目提高标准和随意降低标准并存,弄虚作假、数字脱贫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贯彻精准方略存在偏差,有的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而激发内生动力不够。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乡村两级“微腐败”多发,资金闲置浪费和使用不精准、效益不高问题突出,还有个别地方打着脱贫攻坚旗号过度举债。

摘编自刘永富《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材料二:

区域扶贫力度持续加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

 

 

2012年末

2018年末

下降幅度

东部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

1367万人

147万人

89.2﹪

农村贫困发生率

3.9﹪

0.4﹪

3.5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

3446万人

597万人

82.7﹪

农村贫困发生率

10.5﹪

1.8﹪

8.7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

5086万人

916万人

82.0﹪

 

 

 

 

农村贫困发生率

17.6﹪

3.2﹪

14.4个百分点

 

 

数据《中国网资讯》

材料三: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宁夏将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和实效,确保完成今年10万贫困人口脱贫、10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精准稳定可持续脱贫,为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闽宁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范例,也为我国扶贫开发的深化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启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旅游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协作。

生态移民是一项有利于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宁夏把生态移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工程,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空间,对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迁出后,迁出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于平衡,生态恢复修复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扶贫方式。宁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精准挖掘特色产业资源,宁夏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特色优势不断提升。

金融扶贫是宁夏扶贫实践中的重头戏。一方面,宁夏以资金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精准发力,化解贷款难题;另一方面,瞄准产业落实贷款,促进产融结合,实现“企业+贫困户”的联动发展。

摘编自《宁夏:咬定目标不动摇尽锐出战抓脱贫》(人民日报8月31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脱贫攻坚中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发展公共服务,补齐道路交通、通信等短板。
B.科学调整脱贫标准,合理安排脱贫进度,遏制数字脱贫,贯彻精准扶贫政策。
C.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区域扶贫整体提效。
D.因地制宜地采取地区协作、生态移民和对口支援等方式,拓宽扶贫渠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必须解决区域不平衡,致贫不可控,脱贫不扎实等问题。
B.不同区域的贫困基数不同,通过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横向比较能看出扶贫的力度和成效。
C.脱贫到后期,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脱贫更加艰难,所以要落实好精准与可持续脱贫政策。
D.宁夏脱贫攻坚工作有目标,有举措,将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到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面临哪些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6 09:4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而言,科学文化的主体是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它与作为信仰文化的宗教,与作为感性文化的艺术有较大的差异。科学主要是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和对真理的理性揭示,而非价值判断和感性欣赏。因此,科学文化自然拥有一些其他文化不具备的独特性质。
科学文化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而非虚幻的。科学文化面对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它们都是现实存在的即实在的,不管这样的实在是实体还是关系。科学文化的内容尽管有某种约定的、甚至假设的成分,但是由于其外部实在的强制,以及客观而严格的方法的约束,加之公开的批评和多元竞争的格局,科学知识不可能天马行空,基于它的思想、精神、心态当然也不会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与宗教和文学艺术不同,在科学文化中,没有子乌虚有的人格化的上帝,没有虚幻的美妙天堂和阴森地狱,也没有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科学文化是尤为强烈的理性的和实证的文化。史前时期和前科学时期的各种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经验的特征,但却显得特别薄弱或不甚突出。在科学文化出现之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科学文化相比,其理性和实证的成分显然要逊色得多。科学强烈地受到理性和经验的制约;科学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为先导,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的鲜明标识。
独创性是科学文化的独特要求和鲜明标识。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独创性使科学文化区别于重复的物质生产文化,也区别于有价值的和可复制的精神生产文化,它是科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因此,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都十分重视优先权。
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宗教叫人信仰,法律使人服从,科学则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科学文化内部的怀疑和批判对于科学发展和进步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也是建设性的力量。比如马赫对经典力学的怀疑和批判,沉重打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机械自然观,成为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怀疑是迷信的清洗剂,批判是教条的解毒药。
(摘编自李醒民《科学文化的特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属于信仰文化,艺术属于感性文化,科学文化主要由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构成。
B.经验实证是科学文化的根基,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一样,科学文化的实证性颇为强烈。
C.若某项研究没有新的发现,就对科学没有贡献。因此,科学创造的优先权深受重视。
D.科学可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怀疑和批判往往能够破旧立新,从而推动科学文化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列举大量例证,逐层深入地阐述了科学文化的特点。
B.文章多次使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科学文化的实在性、实证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C.文章引用齐曼的话,充分说明了科学文化与物质生产文化、精神生产文化的区别。
D.文章论及马赫怀疑和批判牛顿,表明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和前科学时期的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经验的特征,但它们并不是科学文化。
B.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因为科学研究崇尚创新,拒绝重复。
C.科学需要假设,文学需要虚构,这说明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需要同样的想象力。
D.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科学家既要怀疑、批判他人,也要勇于自我批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汉帝国的崩溃,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地主经济的产生,各有其经济力量和政治军事力量的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汉以来日趋僵化、烦琐的儒学影响的不断削弱,这一切使得统治阶级士大夫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活动天地,文化日益成为上层社会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只是朝廷进行伦理教化的工具了。
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的重善轻美的传统,这时变为重美轻善。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像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美学问题的探讨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物的品藻的方面。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这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刘劭的《人物志》便是这种品评的系统的理论著作。
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从《世说新语》一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品评不只是政治伦理的,而且更是审美的,后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到各门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内在的个性、气质、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它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与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关系,这和以前孟子、扬雄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很不相同。钟嵘的《诗品》虽然和汉代的《毛诗序》一样认为诗是情感的表现,但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各种“摇荡性情”的多样心理感受的表达,而不是诗与政治得失、王道废兴的关系。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等原则的提出以及南齐王僧虔在书法理论方面主张“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等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受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影响。
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这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它较之先秦两汉的美学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地方。
选自赵建军《魏晋南北朝美学范畴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得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注意和重视。
B.在汉末,如果某位人才仅是道德高尚,而在才能、智慧、应变等方面能力不够,也是不可能被推荐的。
C.东晋顾恺之、南齐谢赫以及南齐王僧虔的很多主张都直接反映出美学在魏晋时期的明显转变。
D.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相互分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进步的地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发生的重大转折的情况,首先提出观点,接着分析原因、进而阐发、最后举例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展开了论述。
B.文章以刘劭的《人物志》为例,是为了说明汉末以来的人物品藻十分重视人才的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
C.文章列举“文以气为主”的说法,是为了说明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会决定其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D.文章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展开论述,阐明了人物品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的重善轻美的传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变为重美轻善。
B.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关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
C.孟子、杨雄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而曹丕则更重视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对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关系。
D.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使得美学思想从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成为可能。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吻天使的羽毛

陈奕纯

(1)是一排排碎草般的天空呢!

(2)切割天空的,是一排排密匝匝的水杉树,水杉仿佛是水做的,玉立,不敢呼吸,太多太多的爱,也难怪她们扬扬其香了。我喜欢仰望这天空,到处充满了碎草的颜色,很不规则的,从头顶一直漫卷过天边,这景致,像极了旷野上的一块绿翡翠,令人心疼地从高处摔下来,“啪”,清清亮亮的,摔了个粉碎。刹那间,水就蔓延开来,一滴一滴的,就飞翔开来,一脉一脉,千里万里……

(3)偶然,偶遇,一个“偶”,孤独,爱别离。想起一首词,叫《幽兰操》,在词里,韩愈说:“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採而佩,于兰何伤?”他说的是兰,想那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不过此刻,我偶遇的是水杉,柔美可人的江北女子、小小的水杉罢了。一个书上的美丽故事,一个故事里的细节,我闭上了眼睛——

水杉说,我爱你,太久太久了,没有办法呵。

天空说,我知道。

水杉说,我想你,太久太久了,没有办法呵。

天空说,我知道。

春夏秋冬,如此而已。

(4)在水乡,古老的里下河陷入了静寂之中,一丝清风不落,我慢慢睁开了眼睛。我看见,林中有水,水下有鱼,而天空,是水做的,碎草色的水做的。早知晓,在这片人工生态林里,春天来了,一千五百亩的水杉池杉树们来了,六万多只天堂鸟们来了,朝朝暮暮,万鸟争鸣,一如天籁,怎么今天,这样的一个天然氧吧里,我竟然连一声鸟鸣也没有听见?莫非,只是幻境……问兴化的船娘,船娘一手点篙左右着竹排,一手指指身后一排水杉林微笑不语,我们即刻明了了,她脸上的意思是在说:“别着急,小鸟们害怕,要等你们走远之后,它再叫呢!”哦,原来是我们打扰了它们,天堂好静好静,鸟的胆子好小好小啊!

(5)刚刚拐过一个林垛,从身后那排的方向忽然传来了一阵鸟鸣,“啾啾”“咕咕”“嘎嘎”“喳喳”,声音各异,海浪般高低起伏,我知道,是它们又回到天堂一样的世界里了。我说:“它们的第一声鸣叫真好听!”船娘纠正道:“你说错了说错了,刚刚我们进来的时候,它们早已经叫开了,只是,那鸣叫声低了一点儿!”细细回想,果真是。可能是刚才,我们太注重观景,竟然把鸟鸣声给生生忽略掉了,所谓“观景不爬山、爬山不观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心里忽然就产生一种渴望,渴望看见鸟在天上飞,哪怕,只有一只也好……

(6)恰好,船娘问:“你们想不想看见白鹭?”

(7)我和同行的人慌忙回答:“想。”

(8)船娘问:“白鹭想不想看见你们?”

(9)我们说:“不知道。”然后,争先恐后地笑。

(10)船娘说:“我也不知道。反正,白鹭胆小,只要你们别大声说话,就一定能看见它!”

(11)我们问:“真的吗?”

(12)船娘一本正经地说:“真的。”

(13)我们开始都不说话了,实在憋不住了,就拿手势表示表示,好像哑剧里的演员一样搞笑。竹排又拐了三四个弯之后,我们一个个干脆闭上了眼睛。

(14)忽的,耳边传来了鸟鸣声,“嘎嘎嘎嘎”清清明明的,久违,熟悉,心贴心一般地亲,宛如一道被风吹散的炊烟,缓缓消逝在我们灵魂的版图上。

(15)也许,就在三五秒钟之后吧,我感觉右耳上一阵毛茸茸的,似乎挂了什么东西。我轻轻抬起右手,丝毫不敢呼吸,小心翼翼地把那东西取了下来,移到眼前。哦,是一根羽毛,长长的,白白的,一丝丝,一毫毫,排列有序,渐长,渐短,有些体温,还有些羞涩,这月亮船似的羽毛呵,宛如一位工笔画家所精心描绘出来一样。紧紧捏住它的根部,我的呼吸很不均匀地打在羽毛的身上,是那么强烈有力,好像狂躁不安的飓风掀起了一层层雪浪花。呼吸小了,我看见那些雪浪花前赴后继着,你追我赶的,一泻千里,依然强烈。洁白的绒毛毛,好像天生娇气的千金小姐,受不得半点委屈,无论你千般劝、万般哄,都没有用,她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哭,除了哭,还是哭。我忽然屏住了自己的呼吸,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说心里话,我甚至想,时间也许可以再延长一点……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16)她,六万分之一,从天堂来,莫非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17)她,和我在水上偶遇,千里万里,一个灵魂和一个灵魂在偶遇。想象黎明时分,想象落日时分,6万多只鸟离巢归巢,遮天蔽日,该是一派何等波澜壮阔的大气象哪!6万多只天堂鸟放歌水乡,放歌梦里水中,当这巨大的声浪四合时,不就是一个心的天堂吗?

(18)它,白鹭的羽毛——我偶遇的一个水乡的灵魂,天使的羽毛哦。

(19)我把唇轻轻迎上,一个灵魂轻轻迎上,从此江流涌动、江河湖海同源一脉,从此我这短暂的人生横渡于水上,仿佛这古老的爱情故事一滴一滴化成了水,化成了天使的一滴滴相思泪。是的,我把唇轻轻迎上,一个灵魂轻轻迎上,从此我的词典里只剩下了一个词语:“爱”。从此爱这水乡,爱这水杉,爱这白鹭,爱这上帝留给我们的一草一木、一呼一吸了。

(20)是的,我吻天使的羽毛,因为爱,所以爱,我轻轻迎上。

(21)迎上,就是轻轻地迎上去,一生一世,春夏秋冬,如此而已。

(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赏析第二段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小题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叙写“一个美丽故事”里的那个“细节”?
【小题4】有人认为文章“船娘”的形象鲜活灵动,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小题5】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一排排密匝匝的水杉树即使在远处仍能闻到它散发的幽幽清香。
B.引用《幽兰操》增加了散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丰富了主题意韵。
C.作者以领略过的“万鸟争鸣,一如天籁”反衬初入树林的失落。
D.因为白鹭,船上的“我们”从既慌张又搞笑转变为沉静和悠远。
E.羽毛在“我”气息下急速颤动,如同千金小姐的哭声不肯停歇。
F.作者以“水”设喻,本体多变,妙趣横生,贴合了水乡的背景。
【小题6】第(22)段蕴蓄的情感颇有层次,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美国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实力,借助自己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的垄断地位,在经贸谈判中恣意反复,对国际经贸规则任意破坏,目的是谋求更大的暴利。美国为什么会如此我行我素?不少人把缘由归于执掌美国政府的某一个人的执政风格和人生理念,这或许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把美国相关贸易历史做一番简单的梳理,或许对当前这一轮贸易战中美国恣意妄为的贸易霸凌主义能有更多的认识。

历史上,美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就一直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促进其经济发展。从1776年到19世纪20年代,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美国采用了全面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巩固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工业发展程度较高,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但仍然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助推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二战后,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开始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但仍将贸易保护主义作为缓解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应对主要经济对手竞争以及对战略竞争国进行战略打击的重要政策手段。

为维护霸权,美国曾大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打压眼中的对手。美国为服务于称霸世界的政治需要,对苏联、俄罗斯、伊朗和古巴等国,屡屡采取经贸霸凌,利用贸易禁运和投资限制等手段,打压对手,实现其战略利益。1946年,美国相关特别委员会提出实施范围广泛的出口管制,以对苏联进行限制。美国政府于1975年设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可能涉及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收购、兼并业务进行审查。直至今天,美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经历了几次主要的立法及调整过程,每一次法律调整背后都有重点触发案例和相应的战略目标国。当前,特朗普政府基于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作为未来战略竞争对手,正在通过进一步改革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出口管制,增加外资安全审查,以此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打击。

实际上,为了维持其经济霸权,就是对盟友,美国历来都采取扶植和打压并举的策略。以日本为例,1950年日本出口额为8.2亿美元,到1981年则增加到1514亿美元。日本、欧盟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对美国制造业所构成的挑战和压力也相应逐步增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丧失使美国从贸易顺差国转为贸易逆差国。到了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快速增加到1687.4亿美元。作为应对之策,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自愿出口限制等数量限制,加征反倾销税和惩罚性关税等价格调整措施,发动汇率战等综合性手段,通过打压日本产品出口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限制作用。

不难看出,贸易一直被美国用作推进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工具。表面上,美国是在用所谓公平合理的规则体系来对国际政治经济进行重构,实质上,美国是为了维护和推进美国的霸权理念与价值观。美国所谓的贸易规则和秩序主张不过是一套双重的标准,极具虚伪性。当然,美国政府毫无顾忌地推行贸易霸凌政策,必然招致其他经济体的对等反击,局势的最终走向也未必完全会按照美国政府的逻辑和预期发展。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3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国来看,只要自已有多方面的实力,就可以对国际经贸规则任意破坏。
B.美国当前如此我行我素,就因为它在历史上在相关贸易上的做法一贯如此。
C.美国无论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是世界强国,直在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美国曾大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打压眼中的对手,如俄罗斯伊朗、中国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针对一些人对美国恣意推行贸易霸凌原因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在历史上一直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文中举出美国对盟友也曾采用综合性打压措施的例子,更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末论证局势走向未必能如美国所愿,是因它使用的双重标准极具虚伪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发起当前新一轮中美贸易战,不仅基于经济利益,更是想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等产业进行战略打击。
B.二百多年来,美国在经济贸易上就没想过规规矩矩地公平地与别的国家进行贸易,这让他们屡屡获得利益。
C.美国人维护和推进美国的霸权理念与价值观的目的,是在他们所谓的贸易规则和秩序上更好地使用双重标准。
D.美国一经济学家曾提出霸权国的存在利于世界经济稳定,这种“霸权稳定论”是更赤裸的贸易霸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