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崇古,宇学甫,蒲州人。嘉庆二十年进士。除刑部主事。由郎中历知安庆、汝宁二府。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阡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滸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投诸大将赵岢、雷龙等,数有功。着力兔行牧河东,龙潜出兴武袭破其营,斩获多,加崇古右都御史。吉能犯边,为防秋兵所遏,移营白城子。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崇古在陕七年,先后获首功甚多。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其冬,把汉那吉来降。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调之。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崇古以闻,帝悉报可。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帝以叛人既得,祭告郊庙,磔全等于市。加崇古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总督如故。万历初,召理戎政。给事中刘铉劾崇古行贿营迁,诏责铉妄言。已,加少保,迁刑部尚书,改兵部。十五年,诏以崇古竭忠首事,三封告成,荫一子世锦衣千户,有司以礼存问。又二年卒。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渙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诺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
B.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
C.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渚部孰敢为忠即/不章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
D.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因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政府朝廷考试者。进士又分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个等次。
B.河套,指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地区。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
C.互市,中国历史上始于汉代的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如起源于唐未时期的“茶马互市”。
D.少保,东宮官职之一,明清从一品。太师教太子文,太傅教太子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保为太保的副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崇古仕途通畅,深受皇帝信任。他历任刑部主事、兵部右侍郎等职。皇帝面对刘铉对王崇古的弹劾,不仅责备了刘铉乱说,而且还加封王崇古为少保。
B.王祟古通晓军事,战功卓著。他统辖陕西四地区军务时,画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他与俞大猷一起将倭寇追逐出海,在陕西获了很多首功。
C.王祟古治军有方,宽厚爱人。他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他又发檄文慰抚。
D.王崇古善抓时机,处事灵活。当把汉那吉来降,他便厚遇把汉那吉等人,并让把汉那吉穿绯袍束金带接见使者,趁机安抚俺答,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调之。
(2)诏以祟古竭忠首事,三封告成,荫一子世锦衣千户,有司以礼存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08:4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冯应京,宇慕冈,盱眙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二十八年,擢湖广佥事,分巡武昌、汉阳、黄州三府。税监陈奉恣横,巡抚支可大以下唯诺惟谨,应京独以法栽之。其年十二月,有诸生要被其辱,诉上官。市民从者万余,哭声动地,蜂涌入奉廨,诸司驰救乃免。应京捕治其爪牙,奉怒,阳饷食而置金其中,应京复暴之,益惭恨。明年正月,置酒邀诸司,以甲士千人自卫,遂举火箭焚民居。民群拥奉门。奉遣人击之,多死,碎其尸,掷诸途。可大噤不敢出声,应京独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陵敕使。帝怒,命贬杂职,调边方。给事中田大益、御史李以唐等交章劾奉,乞宥应京。帝益怒,除应京名。缇骑抵武昌,民知应京获重谴,相率痛哭。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并伤緹骑;詈可大助虐,焚其府门,可大不敢出。奉潜遣参随三百人,引兵追逐,射杀数人,伤者不可胜计。日已晡,犹纷拏。应京囚服坐槛车,晓以大义,乃稍稍解散。奉匿楚府,逾月不敢出,亟请还京。帝愠甚,手诏内阁,欲究主谋。一贯言民心宜静,请亟遣重臣代可大拊循,因以侍郎赵可怀荐。帝乃褫可大官,令可怀驰往。未至,可大已遣兵护奉行。舟车相衔,数里不绝。可怀入境,亦遣使护之。奉得迄逦去。应京之就逮也,士民拥槛车号哭,车不得行。既去,则家为位祀之。三郡父老相率诣阙诉冤,帝不省。系应京诏狱,拷讯久之不释。应京乃于狱中著书,昕夕无倦,著煌煌二十八卷《经世实用编》。三十二年九月,星变修省。廷臣多请释系囚,于是应京获释。应京志操卓荦,学求有用,不事空言,为淮西士人之冠。出狱三年卒。天启初,赠太常少卿,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冯应京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B.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C.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D.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晡,又名日晡,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晡时是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上午7时整至上午9时整。
B.缇骑: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此文选自《明史》,文中应该指的是明代锦衣卫校尉。
C.诸生,汉时指儒生,明清时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
D.褫,有剥夺之意,在文中指革除官职。与之相类似的说法有“罢、免、废、夺、黜、绌、革”等。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奉恣横,巡抚以下的官员唯唯诺诺。只有冯应京以法决断与他斗争。有个生员的妻子被他们侮辱,应京抓捕了其爪牙。
B.百姓得知缇骑抵达武昌后,立即围攻衙门,打伤缇骑,陈奉派人射杀百姓,城中一片混战,应京坐在囚车中劝说百姓解散。
C.田大益、李以唐等同僚上奏章弹劾陈奉,请求皇上宽恕应京。冯应京被逮捕时,百姓围着囚车痛哭,车辆无法前行。
D.冯应京被关进刑部大牢,受到酷刑拷打,很久不被释放。他在狱中坚持著述,早晚不懈怠,写成二十八卷大作《经世实用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怒,阳饷食而置金其中,应京复暴之,益惭恨。
(2)应京独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陵敕使。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时,字宗易,任丘人。时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正德中,历侍读、右谕德。世宗嗣位,为讲官,寻迁侍读学士。嘉靖三年,擢礼部右侍郎。俄以忧归。服除,为户部右侍郎。复改礼部,寻代方献夫为尚书。帝既定尊亲礼,慨然有狭小前人之志,欲裁定旧章,成一朝制作。张孚敬、夏言用事,咸好更张。所建诸典礼,咸他人发端,而时傅会成之。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以故帝爱其恭顺。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十年七月,四郊成,加太子太保。雷震午门,彗星见东井,时请敕臣工修省,令言官指陈利害兴革。帝以建言乃科道专责,寝不行。其秋,桂萼卒,命时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张孚敬已罢,翟銮独相。时后入,以宫保官尊,反居銮上。两人皆谦逊,无龃龉。帝御无逸殿,召时坐讲《无逸篇》,銮讲《豳风·七月》诗,武定侯郭勋及九卿翰林俱入侍。讲毕,帝退御豳风亭赐宴。自是,数召见,谘谋政务。十二年,孚敬复入,銮以忧去,献夫致仕。时随孚敬后,拱手唯诺而已,以故孚敬安之。孚敬谢政,费宏再入,未几卒,时遂独相。时素宽平,至是益镇以安静。帝亦恒召对便殿,接膝咨询。时虽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厚,廷论咸以时为贤。屡加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会夏言入辅,时不与抗,每事推让言,言亦安之。帝待时不如孚敬、言,然少责辱,始终不替。孚敬、言亦不敢望也。十七年十二月卒官,太傅,谥文康。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B.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C.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D.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因皇帝只一个年号,故常以年号称皇帝,弘治、正德、世宗、嘉靖等都是年号。
B.服除的意思是守丧期满、去掉孝服,而服丧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对死者表示哀悼。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地位逐渐升高,明代亦称殿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
D.“赠”指赐给死者的官爵或荣誉称号,跟“谥”连用,符合“生曰封,死曰赠”的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颇有才学。他考中进士后,历任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多次升迁官职。
B.李时顾全大局。他在朝中帮助别人完成遗留事务,尊重论者意见,为臣的态度恭敬和顺。
C.李时学识渊博。他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并为皇帝讲解《无逸篇》,受到皇帝礼遇。
D.李时有声望。他任少傅、太子太师等职务时,声望超过张孚敬、夏言,赢得大臣们尊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数召见,谘谋政务。
(2)孚敬复入,銮以忧去,献夫致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烈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 收: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    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   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   啖:利诱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课内《兰亭集序》翻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
注:①墓次:服丧人在墓旁的临时住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B.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C.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D.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意即应举之人,唐时为由州县举荐赴省城应试人员的通称,明清时则为乡试考中的人的专称。作为一种身份资格,举人可授予知县官职。
B.庐墓即在墓旁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屋守墓服丧。古代一些人特别重视孝道,父母去世后,要守墓居丧,时间长短不一。
C.知府,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统治一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知府相当于战国时的郡守和以后的太守,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D.学正是中国古代文职官员名,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学正也是地方学校学官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端热爱读书,专心研究。他五岁时看到《河图》《洛书》两书,就询问他的父亲;后又读到《太极图》《通书》《西铭》等书,他读书研究学问的地方,双脚把地下的两砖都磨
透了。
B.曹端重视孝道,孝顺父母。父母在时,他非常孝顺;父母相继去世,他从外地回家安葬双亲,不吃五味,并守墓居丧六年。
C.曹端不信宗教,反对邪说。他读了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以及阴阳风水、凶时吉日之说等一概否定和批判,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曹端很有声望,受到赞誉。他在霍州任学正时,同在乡里讲学的李德遇见了他,李德在学生们面前极力称赞曹端的品德和学问,称他为学生难得的“人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2)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不许。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寇退,进都给事中。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寻命出安集陈州流民。京卫武臣及其子弟多骄惰不习兵。盛请简拔精壮,备操守京城。勋戚所置市廛,月征税。盛以国用不足,请籍其税佐军饷。皆从之。擢右参政,督饷宣府。寻以李秉荐,协赞都督佥事孙安军务。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乞终制,不许。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以御史吕洪言遂止。初,编修丘濬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濬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兵部尚书白圭议以十万众大举逐之,沿河筑城抵东胜,徙民耕守。帝壮其议。八年春,敕盛往会总督王越,巡抚马文升、余子俊、徐廷璋详议。初,盛为谏官,喜言兵,多所论建。既往来三边,知时无良将,边备久虚,转运劳费,搜河套复东胜未可轻议。乃会诸臣上疏,言守为长策。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师出,竟无功。人以是服盛之先见。八年转左侍郎。十年卒,年五十五,谥文庄。
注①土木:即土木堡。明英宗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被元朝残余势力也先的大军打败,明军全军覆灭,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随后,也先便大举入侵中原,直逼北京。
(节选自《明史·叶盛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B.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C.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D.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明代殿试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状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
B.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与御史互为补充。
C.终制,父母去世服丧满三年。“制”此指居丧的制度。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须在家守孝,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谓之“守制”。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盛颇具家国情怀。新帝即位,按惯例有所赏赐,叶盛却认为皇上蒙难,此时受赏不符合为臣之道,因而推辞。
B.叶盛虽为文臣,军事才干突出。大敌当前,危及都城,他奏请建立军队后备力量,加强军需粮草饲料储备,派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
C.叶盛为国谋划,尽心尽责,深得皇上器重。请求选拔精壮士兵操练守卫京城,借用皇亲国戚所设置的每月征税补充军饷,都获采纳。
D.叶盛治边有方,成绩卓著。代理宣府巡抚期间,奏请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以励商富边。开垦田地四千多顷,凭屯垦结余购买战马,修建城堡,边塞更加安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
(2)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师出,竟无功。人以是服盛之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