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有司礼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因说上设立渭阳五庙,欲出周鼎,当有玉英见。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

孝景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盖闻古者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闻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肉、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鸣呼,岂不仁哉!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B.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C.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D.于是上乃下诏日/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囿:指划定一定范围的(如墙垣等),具有畜养禽兽、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
B.祖、宗:古代帝王世系,一般称开国皇帝为“祖”,第一个治理国家有功的皇帝为“宗”。
C.高庙酎:在高祖庙献酒祭礼;“酎”,经两次或多次酿制而成的醇酒,古代常用来祭祀。
D.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南面梁父山辟场祭地叫“封”,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善纳雅言,注重教化。任命公孙臣为博士,让他阐明土德的道理;顺应有司礼官的建议,到雍地郊祭五帝,在孟夏四月向天帝致礼。
B.孝文帝崇尚节俭,关心民生。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狗马、服饰、车驾等用度都没有增加;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
C.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平常穿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并严格限制所宠爱的慎夫人穿衣和用度,来表示敦厚朴素,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D.孝文帝功德卓著,恩及四海。他去世后,孝景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制作了《昭德》舞,来显扬他的美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8 09:0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 王 曰 壮 士 赐 之 卮 酒 则 与 斗 卮 酒 哙 拜 谢 起 立 而 饮 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小题2】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B.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因此项羽愿听。
C.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有所犹豫,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D.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①圯上:桥上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二)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具食。信亦知意,怒,竟绝去。信钓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谓良曰 顾:回头看
B.旦日视其书 旦日:天亮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假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具食    乃装遣荆轲
B.乃得复见将军此 信钓城下
C.信亦知意    吾还也
D.父足受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能忍辱为老人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人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大丈夫的尊严。
D.韩信受辱时,众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上亭长,廷中吏无所不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岁竟,此二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徭成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并之。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郦食其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B.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C.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D.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先秦时的一种居民组织,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的长官称里长、里正和里尹。
B.亭长,秦官名,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属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的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C.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古时妻妾往往亲自持箕执帚洒扫居室,因此“箕帚妾”常被借作妻妾之谦称。
D.踞床,伸开腿坐在床上,是对人非常不礼貌的姿势。长揖,古时的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到高祖刘邦是母亲刘媪梦中与神相遇交合而生,他酒醉后身上常有龙出现,这些为封建帝王的生平营造了神秘色彩,但并没有科学的依据。
B.刘邦常常向王媪、武负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每次都要喝几倍于常人的酒。到了年底,刘邦赖账不还,王媪、武负两家不得不放弃讨债。
C.刘邦在咸阳服役时,有幸看到秦始皇出巡,他感叹“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说明了刘邦有远大的志向。
D.刘邦对郦食其态度前倨后恭,后来虚心采纳了郦食其诛秦的策略,并能重用他,虽首战不利,最终还是大败了秦军。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鸿门宴》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相同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蔽沛公 ②吾得事之 ③沛公欲关中
人如恐不胜 ⑤越国以远 ⑥沛公霸上
A.①②③B.①②⑤C.④⑤⑥D.③④⑥
【小题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去鸿门“谢罪”,宴会前紧张形势渐趋缓和,称呼项羽“将军”,可以看出刘邦谢罪是有诚意的。
B.范增举玦,暗示杀机,情势危急,“项王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形势极为严峻。
C.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D.老人故意把鞋掉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这体现的是张良隐忍、有远谋的性格特点。
【小题3】选文中“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B.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C.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D.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