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 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 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小题1】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
【小题2】围绕第④段画线句“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语言特色。
【小题4】文章结尾画线句,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11:0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博的中国式生存

①微博现象是当下中国的媒介奇观,编织“围脖”已成为当下人们媒介生活的一种时尚。“围脖”这一温馨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微博用户对这一新兴媒介产品的钟爱。

②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的意义不同寻常,它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微博刷新了中国的媒介视域,也改写了国人的媒介生活方式。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这正是对当下中国语境下微博效应的经典描述。在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中,钟如九在微博空间中的泣血呼救,奇迹般地改写了整个事件的走向。正因为此,社会公众对微博给予了很高的褒奖与期待,并认为,微博制造的“围观”力量助推了公民社会的大步前行。

③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的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功能的宽度与限度。

④可能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微博会在当下中国媒介环境下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有媒体甚至夸张地说,“微博搅动中国”。微博为什么能搅动中国?一个只有140个字符的媒介空间,为什么会引爆一个个舆论事件?微博与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究竟构成怎样的联动关系?

⑤微博是博客的微型版。博客曾被中国的网络用户热宠过一阵子,相对于网络论坛,博客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表达空间。“我的博客我作主”。有研究者认为,博客使全民表达成为可能。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或者无数个麦克风,而且这是跨国麦克风。在博客空间,表达者可以相对独立、从容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可以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完整地说清楚,就像自己的日记本,但与局限于个人抽屉的日记写作不同,博客日志可以在互联网上被人“看见”。博客写作不是为自己的抽屉写作,也不为自己的孤独抒怀,而是期待他人的分享。博客作者往往存在双重诉求:一是为自己写作,即通过文字编织自己的空间。不管是直接书写自身的所见所感,还是转贴他人的文字,或直接链接他人的博客空间,都意在编织一个刻有自己风格的个人空间。二是为他人写作,为“围观”写作。博客作者多有一种被他人“看见”的期待。无人喝彩的博客,就失去了外部性的动力。他人的喝彩与加油,会给写作者以动力。

⑥就目前而言,博客这一网络表达形态,已过了蜜月期,进入效能衰退期。相对于博客,微博则正处在蜜月期。前文说到,微博是博客的微型版,但微博的功能更为显化,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从技术逻辑上看,微博在技术上被设置在有限的表达区间内,很难尽情、尽兴地进行表达。毕竟140个字符的表现空间是很难有大的表达作为的,要表达一个重大的问题或事件,一百多字显然是非常局限的。

⑦但从另一方面看,微博的空间约束恰恰成就了它的功能革新。微博功能不以凸显单数表达主体力量见长,而以彰显复数表达主体力量擅长。微博功能主要体现在舆论表达功能方面,最能体现微博舆论功能的,就是它发现话题、传递意见、产生舆论共振的能力。每一个微博,可能就是一个社会瞭望所和意见观测点,成千上万的微博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形的社会舆情监测网络。一旦发现话题烽火,就可能被这张巨型网络捕获,产生聚众效应,引发舆论共振,乃至掀起强大的舆论冲击波。什么样的话题容易成为微博“围观”的目标?笔者认为,主要是那些能够牵动社会公共神经的话题。某一话题越具有公共性、争议性、戏剧性,越容易在微博世界中风行。如“李刚门”事件、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方舟子遇袭、唐骏“学历门”、周立波与网民对骂等事件,不仅可以看到微博在当下中国的超级影响力,也可以感受到微博表达的话语逻辑。“某项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天生的政治性”“特定的技术可能导致特定的社会影响”,此言体现在微博身上是比较确切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能够刷新媒介视域、改写事件的走向,因此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B.微博虽然表现空间有限,却可以独立、从容、完整地表达内容与抒发感受。
C.博客作者渴望被他人关注,博客作者写作的动力全都于他人的喝彩。
D.发现话题、传递意见、产生舆论共振、掀起舆论冲击波是微博的主要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首先肯定了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从而引出对这一新兴媒介功能的宽广度的思考。
B.人们用“围脖”一词来称呼“微博”,是因为微博短小精悍、贴近生活、有巨大的能量。
C.文章通过微博与博客功能异同点的比较,鲜明地指出了微博在表现空间上的不足与缺陷,进而表达惋惜之情。
D.作者引用“特定的技术可能导致特定的社会影响”一语,巧妙细微地表达了功能革新后的微博的强大的社会舆论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观改变中国”是指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在微博的“微动力”下得以改变。
B.小小的微博不能承受社会公众之重任,因为它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
C.随着博客的功能衰退,微博日趋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
D.微博在当下中国的超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话题能够牵动社会公共神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2月3日起,由中央电视台创建、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在周日19:30黄金档首播。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深入挖掘。节目共计10期,每期90分钟。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摘编自钟菡《国家宝藏》)
材料二: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国家宝藏》中,由“护宝人”画家冯海涛、非遗传人仇庆年和演员李晨演绎的《千里江山图》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融合运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节目首次融合了综艺、纪录、戏剧多种艺术形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
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6万余件文物,选哪三件参与节目?应该是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最终,我们选择了《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这三件文物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2017年12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让亿万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摘编自2017年12月《广州日报》)
材料四:
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戏剧研究的高级讲师托尼·杰克森的带领下,研究者们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进行专项研究,旨在阐明戏剧对学校孩子们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影响。研究报告表明,在博物馆中使用演员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
研究者发现,当某个故事是由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演员说出的时候,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更强,他们也容易对人物深表同情,容易理解问題消极和困难的方面。“根据学生们告诉我们的,似乎这种表演容易得到认可,因为演员们仿佛是在与朋友、邻居而不是与小学生进行交谈。”而在非戏剧组,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均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尽管这些表演鲜活有趣,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想维持这种表演,没有资金的帮助是难以为继的,因为戏剧表演日复一日,完全是博物馆自己在硬撑着。如今,编写和排演一个新的角色可能花掉的费用达4000欧元,这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看来,在英国博物馆教育中发挥着传统作用的戏剧表演也面临困境。
(摘编自陈成军《戏剧表演与英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国文物报》2005)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国家宝藏》节目每期绑定一位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意图在于借助明星效应引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国宝的关注。
B.故宫博物院选取《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参与节目,是因为它们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万余件文物当中,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
C.《国家宝藏》在节目中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并讲述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这比文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D.托尼·杰克森带领的研究者们通过对比研究证实了戏剧表演的效果,从而为英国博物馆教育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E. 综合前三则材料可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属于一档具有“文化的内核”、“ 综艺的形式”的带有创新表达意味的特殊记录片。
【小题3】《国家宝藏》是如何让原本高冷的文物“活起来”,被民众所了解、并打动民众的?请根据材料具体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顺应国际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规范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
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保护机制。国家公园的最初称谓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公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被保护”的。然而,自然保护与人类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需要舒适;商人渴望利用公园、开发自然获得收益,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破坏。但是,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是森林公园最为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后天的破坏与践踏。
一些国内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力度不够,导致资源品位和质量下降;更有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域市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与自然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必须认识到,国家公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当开发利用可能会损害保护功能的发挥时,要从属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和牙齿,它们活着,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最具价值的事。人类能做的,除了保护还是保护。
其次,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凸显公益性的理念。一般来说,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投资,部分设施的运营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来运作。但相关部门也必须以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为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国家公园公益性的体现也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没有相关政策对商业行为的约束,没有具体法律来规范游客行为,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家公园中承载着大量人文信息,反映着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因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准则,寻找一条兼顾保护自然与当地社区开发的建设模式。一方面,要将国家公园内的自然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进行严格区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区域内的原有居民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相应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事实上,只有首先在当地人中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影响外来游客,带动更多人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公众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从建设国家公园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需要我们在广泛借鉴国外经验、尊重本国现实的基础上试点先行,不断探索经营发展的模式、相关立法和标准等,最终建立一套对自然区域进行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管理体制。
(选自温源《以生态文明引领国家公园建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森林公园的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被践踏,都是因为游客欣赏美景,追求舒适,商人渴望获利。
B.国家公园首先体现保护功能,有一些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严重,这种做法都与建国家公园的初衷背道而驰。
C.国家公园,应该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商业行为,否则,实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将有一定的难度。
D.国家应提高区域内原有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获得相应的收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论证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用大量篇幅论证如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B.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等而在于它们在地球上活着,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C.文章由主到次、条理明晰地论证了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观念问题。
D.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探索中的兼顾自然保护与当地社区开发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实施构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承担起自然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才能避免对自然造成破坏,才能实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
B.国家公园及其体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是理解该工程的一个视角。
C.如果国家公园内的当地人首先形成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就可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树起环保意识。
D.国家公园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一套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双赢模式的依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对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媒体的制作、运作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加上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媒体的运行机制几乎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自媒体的门槛相当的低。在像新浪博客、优酷播客等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再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板,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烦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

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网络全天候服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第一时间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地增强。自媒体作品从制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加上网络跟帖和微博评论、新闻时评,自媒体与受众之间几乎是零距离接触。尤其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和突发新闻中,微博的第一现场报道,更是为传统媒体所不及和学习借鉴。

(摘编自张笑涛《时评与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公民精神培养》)

材料二:

强大的生命力:“微公益”频出奇招 “微公益”有强大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其具备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特点。第一,“微公益”的传播方式方便、灵活、效率高。一条“微公益”信息从发出,到转发,到成为媒体焦点,一般周期不会超过24小时,可以引发信息爆炸的传播效果。第二,“微公益”以网状传播和互动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即以一个信息核为圆心,向周边无限制扩散,同时每一个信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过程中转变为信息发送方,再次形成新的信息传播核心。第三,社会名人充当“意见领袖”,只要“登高一呼”便可“一呼百应”。虽然如此,“草根”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与名人形成均势,即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第四,“微公益”利用其广泛的参与度,参与者知识构成、能力水平丰富等因素,达到了扩大透明度、公开度的效果。第五,在“微公益”活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微博也加入其中,使“微公益”信息传播过程更具公信力。

“钟摆效应”:“微公益”难辨真假学者朱大可曾经谈到自媒体在信息域与垃圾场之间的摆动问题,并且称之为互联网世界的“钟摆效应”。“微公益”主要是网民借助微博这一类自媒体,从身边各种微小的公益行动着手,制造與论。但是一番热潮之后,民众对“微公益”投来了怀疑的眼光。如果“微公益”经常夹杂虛假不实的垃圾信息,就会削减大家做公益的热情。而且,“微公益”的崛起与传统公益引发的信任危机有很大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微公益”不能出现任何失误,一旦出现差错,即被认为“腐败”“失职”,导致受众对新生事物容忍度大大下降,采用激烈的方式进行抨击,甚至出现对社会事务零容忍的现象。

(摘编自张亮《自媒体时代的“微公益”》)

材料三: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类”电彩)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在传媒精神、影像艺术和信息技术激越张扬的时代,一台摄像机、一个梦想、一点创意架构出的微电影,就可以表现你所有的憧憬、智慧与感动。大学生拍摄以自己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微电影已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慢慢地走进微世界,并逐渐形成微电影界的新生力量,也为微电影界带去了无限活力,时下大学校园内微电影的现状更是呈现出一派雨后春笋的景象。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拍、自演,定格校园美景,记录青春印迹,创造出了一批原汁原味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微电影。

(摘编自魏文彦《浅析微时代微电影的特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公益”信息都可以自动进行爆炸式的传播,在24小时内高效完成从发出到成为媒体焦点的过程。
B.政府微博使“微公益”信息传播过程更具公信力,但若“微公益”常夹杂不实信息,也会削减民众热情。
C.互联网世界存在“钟摆效应”,“微公益”也不免有在信息域与垃圾场之间摆动的问题。
D.微电影的放映用时和制作周期虽然都短,但其具有完整策划、系统制作体系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运作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新闻审查制度的严格性,这些犹如“镣铐”,束缚着传统媒体的运行。
B.“微公益”信息传播核心是不固定的,信息接收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并向周边无限制扩散。
C.微电影处在这个传媒精神、影像艺术和信息技术激越张扬的时代,因此其内容主题必然是丰富多样的。
D.作为微电影界的新生力量,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拍、自演,创造出了一批原汁原味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微电影。
【小题3】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并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哭

吴佳俊

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悱侧;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

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

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被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我一定要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要和宁静。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记述在这里。我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

树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一—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悲伤或样和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每年春天,帮上都会缀满繁密的白花。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忧愁的季节,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蜓随着它们一起转。转着转着,蜜蜂就开始哭了。蜜蜂一哭,鸟雀也哭,蝴蝶也哭,蜻蜓也哭。最后,枯死的洋槐树也哭了。我至今不明白,既然树都死去了,那它又怎么还会哭泣呢?而且哭声还那么响亮,那么具有穿透力。难道是洋槐树死了,只剩下它的哭声还活着么?

土地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我每天从原先的土坎走过,荒草都会抓我的膝盖,它们试围覆盖我,我挣扎着,抵抗着,为土地,也为我自己。或许是土地可怜我,才在我脚底下要要地哭。我熟悉它们的哭声,它们的哭声里包裹着太多的盐和太多的碱。

夏天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夏天总是海热、干燥的,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喉咙哭得冒烟把田地哭得拆裂,把虫子哭得自杀;它们还会把凉风哭成汗液,把山路哭成血管,把粮食哭成饥饿……我不知道其他的季节是否也会哭,比如春天会哭吗?冬天会哭吗?秋天会哭吗?反正夏天是会哭的,难怪我会在夏季里听到那么多的哭声呢。也许,夏天是在代替秋天哭、冬天哭和春天哭吧。特夏天把眼泪都流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哭声了,那该是多么爽朗而宁谧的季节哟。

我肯定也哭过。不然我绝不会听到这些夜里的哭声的。只有哭过的人,才会对各样的哭声那般敏感。那么,我又是为何而哭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泪水从没有告诉过我,它也从来不受我的控制。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然后,刮过故乡的野风就会将我的哭声带走,带出我的视线和意识,春念和哀愁。如今,在这个充斥各样哭声的夏夜,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哭泣的缘由一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

(摘自《流火或寒冰》,《2018中国最佳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写我在夏夜里听到过的许多种哭声,然后写我对哭声的充满疑惑再详细写了树、土地、夏天和我的哭声。
B.前文说我只能“缄默”,后文说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
C.文章第五段记述了洋槐树枯萎,鸟雀、蜜蜂、蝴蝶这些小动物哭泣不已,它们失去了食物的和生活的欢乐。
D.文中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故乡的土地上荒草繁茂生长、肆意蔓延的景象。
【小题2】文章第二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中“哭”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