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深山咖啡店

①夏天,又跑到高山上去,像是探访个老朋友。

②绵延意大利北境的阿尔卑斯这道山脉,称作“大天堂”,确有人间仙境的气度。在山谷溪流边扎营安顿下来,每天,便往四周深山里走。山的夏装色彩缤纷:翠绿的草坡,苍郁的丛林,层层叠叠,村屋与路边都盛放着鲜花,小店里摆满了羊皮、牛角、牛颈铃、山果酒、奶酪、蜜糖。游人不绝,有时使人忘了是身在深山呢!我们不禁嫌太热闹了。

③这天,不去寻名川胜境,只是沿坡后一条小路而上,旅游指南上没有提到的。途中也没有遇到人。好曲折弯回的山路啊,像缠山而上的绳索,小汽车似是旋涡上的艇子。好不容易上到山巅,静静的丛林间有个湖,然后转进一条小泥路,更是崎岖了。愈走愈窄,前面似是无路了。岂料,一转弯,豁然开朗,宽阔无边的斜坡上,满是鲜花彩蝶,远望环绕苍郁的险峰,真是山外有山啊,围绕着这个高谷,似是个巨大的窄颈酒壶。走啊走,直到“壶底”,再没有车路了,只有几间小石屋,似是牧牛人的居所。

④我们两大两小,背起轻便行囊,踏上屋后的羊肠小道,往山上走,愈是走高点远点,愈是觉得人的渺小。远望常年积雪的山峰,时间似乎也冰固了。可是,时间仍是流逝着,转眼又近黄昏了,我们再下到壶底处,往那几间小屋附近走。咦,竟然有间小小的餐馆咖啡店,在此荒野无人之地,颇叫人讶异。走进去,厚石室里有几张笨重的木桌椅,墙上悬着干花木杖,充满浓浓的深山气息。

⑤没有人。我们正要在一角的桌边坐下,忽然见到桌上放了本书。一看,竟是黑塞(Hesse)的《乡愁》!差点儿没嚷了起来,这本使二十岁时的我神魂颠倒的书,俨然有点儿旧情人的意味,久已没想起来过了,连黑塞也已多年没再读过。在这儿,人迹罕至、牛羊野花之地蓦然遇见,真是意外。一个眉目俊朗的青年走过来,笑了笑,匆忙地捡开了书,怕占了桌上的位置。我冲口而出说:“我很喜欢这本书。”他听懂了这句法文,答道:“我也是。”

⑥原来他的法文很有限,只勉强明白了我们要的饮品,然后他想跟我说什么,意大利文我不懂,他只有笑着走去取饮料,然后坐到旁边的长木凳上,那儿搁着个木吉他。呷着冰凉的桃茶,莫名地很快乐。这么个僻山野冷峰,有个陌生的年轻人在享受着一份我曾经心爱的宝藏。

⑦这时,有一男一女两名年轻人走进来,还以为是客人,原来是店主的朋友,在一角叮叮地弹起吉他来。女孩是初学的,拙嫩的音符像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精灵,探头探脑地跑出来,跃满一室。

⑧然后,又有个稍胖的少女进来,仍是他们的朋友。她坐在长凳那边,只一会儿,却走到我们的桌边,指着小雅的胸前,笑盈盈地说:“泰泽?”

⑨小雅戴着条项链,坠子是只张开翅膀的白铜和平鸽,又有点儿十字架的形状,是年初她到泰泽度周末时带回来的纪念品。那是法国中部一个小村庄,是推动天主教和基督教等联合运动的大本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尤其是充满理想的青年。

⑩“我在几年前也去过呢!”胖少女拼凑起几个法文词,使我们明白了她的意思。看到这只和平鸽,她像是很兴奋,泰泽那种开放而特别的气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猜她是很高兴遇到过同样经历的人,叽里呱啦地说了许多话,我都听不懂,只见她老是笑嘻嘻的。

⑾坐了一会儿我们便得离去了,结这么简单的账,他们也要看价目表,像是很不习惯,相信是因为顾客实在太少吧。齐声跟我们道别时,竟有点儿像朋友了。走出去,背后又传来叮叮当当的吉他声,在罕静的山间特觉清灵。

⑿一面下山,一面谈论着:这几个看似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选择到这样的深山中开设这么一个情调迷人的店,伴着书与音乐、和平与理想,一天中也不知可以卖出多少杯茶水,却没有减低他们的欢笑声,多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啊!知道有很多人都抛弃了现代文明,寻找大自然的怀抱,使我们这些冲不出尘网的人神往不已。

⒀实在太喜欢那个壶形高谷了,隔两天我们再次前去。行了半天山路,黄昏时又经过那间小咖啡店,便进去喝杯冰茶。没有吉他声,里面空无一人。才坐下,有人从后室推门出来招呼,是个中年胖子,腮边一抹青灰的胡根,有点儿邋遢。这儿太荒凉了,一阵错觉,以为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年轻人在两天间添了二十岁?

⒁“吃晚饭吗?”他问道。煞也奇怪,还不到六点,谁要吃晚饭?叫了饮品,他懒乎乎地端了过来,又垂头丧气地走到门边,呆看着无尽的野花草。小室里的静寂压着人,坐了一会儿便要离去了。

⒂随便地跟那个人说:“这儿真清静。”

⒃他懂法文,愤愤地答道:“太静了,这霉地方,鬼也不多来一个。”我呆了呆,只听他又气冲冲地说:“本来电视台说会派外景队来拍摄这儿的风景,以介绍给大众,便会有很多人来。岂料他们没有这样做,连旅游指南书上也不见提到一句,谁会摸到这儿来?”

⒄正因这样,此地才保存了清新自然的风貌啊……这句话,才上到喉间一半,便被他睁眉怒目的神色吓得吞回肚中了。相信他没有很多机会跟人谈话,愈说愈起劲,又愈生气:“我打错算盘啦,好辛苦积到钱来投资这小店,以为找到宝,竟是血本无归!”

⒅原来他才是店主!不禁问道:“前两天我们来过,见到几个年轻人掌店……”

⒆他唉声叹气地说:“那是我的侄子和他的朋友,来度几天假的,已经走了。那天我有事下山,他代我看店。唉,看到别些山谷里,都是生意兴隆的……”

⒇回程的路上,静静躺满一地的松子、无边的野花,竟也染了店主苦涩的神色。有人的地方便有人间烟火,高山深处也不例外啊。书声、乐声、和平鸽子,都只是我们这些愚蠢的城市人一厢情愿的念头。深山的咖啡店,一点儿也不浪漫,我只能嘲笑自己。

(选自《读者》2015年22期,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神秘旅程》)

【小题1】第③段中关于山路描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2】简析第④段中“竟然”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具体,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对第⑤段至第⑿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迹罕至的小店桌上放着的黑塞的《乡愁》,让我有深山遇见知音的惊喜。
B.小店一角的拙嫩的吉他声,宛若人间仙境,增添了深山咖啡店的浪漫宁静。
C.写稍胖少女遇见有同样经历的人,表明她为几年前曾经的泰泽之行而高兴。
D.书、音乐、和平鸽坠、还有年轻人的欢笑,更增添读者对深山小店的神往。
【小题5】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是从本文中找出一处伏笔,并加以赏析。
【小题6】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9 06:4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电视剧《延禧攻略》让传统工艺美术重新火了一把。剧中,“颜值”极高的绒花头饰、缂丝团扇、京绣服饰……这些原本作为点缀的手工艺品道具,意外引发公众探讨,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几乎同时,第四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和“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相继开幕。从线上到线下,从社会层面到专业学术领域,工艺美术正在掀起复苏浪潮。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可以说,一部美术史半部是工艺美术史。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智慧生活中,似乎难有一席之地。受创作耗时、材料稀缺、不实用等因素影响,一些工艺品始终很难为广大民众所享有。但这不应成为传统手工艺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理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内涵,还在于其作为人类造物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不断寻求自我创新的物质载体,因此一件小小的手工制品,也能够反映时代变化,传递文化精神。电视剧、展览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手工艺,使其得到社会关注,但是相关领域的良性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这种昙花一现式的露面,工艺终归要还给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数千年文明,使竹编、陶瓷、织锦等手工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早在18世纪就已盛行欧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图样曾被世界各地工匠大量模仿借鉴。今日,仍不乏国际品牌将中国元素移植到产品、服饰设计中,试图重新诠释中国风。这虽是工艺回归生活的创新尝试,然而对中国传统工艺精神的阐释还需本土视角方能言尽其意。追本溯源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不应摒弃的传统,在文化根土的滋养浸润中创新活化,才能重现造物之美。

当代工艺美术回归生活,还需要引领生活美学。纵观时下工艺美术展览,依然是精美宏大的陈列、装饰类作品多,具备实用价值的工艺品少。局限于传统样式的手工艺,注定无法走入当代生活。日常生活美学的兴起,成为工艺美术重寻现代生活价值的突破口,已有一些领域开始尝试将技术化为艺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着力提升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新中式生活方式。比如,有建筑师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融入现代特色小镇建设。传统工艺智慧不仅可以使经典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还可以被用来解决当下设计所遇难题。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手工艺不应成为历史车轮下即将消散的辙痕,不应成为电视剧中一闪而过的道具,更不应成为展览中仅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需要活态保护,也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创新教学、传承体系,更需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真正还生活以诗意雅致,还工艺美术以独特风貌

(马苏薇《工美,回归生活更美》,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2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处境不容乐观。
B.电视剧、展览等展示,虽可一度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工艺美术终究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C.一些手工艺品难以被广大百姓享用,是因为传统手工艺受到创作耗时、不能使用等因素制约。
D.中国传统工艺智慧可以使经典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还可用来解决当下设计中的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延禧攻略》的手工艺品道具引发公众热议,顺势探讨工艺美术的复苏。
B.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由传统手工艺的式微谈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等问题。
C.文章在阐述道理时穿插事实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更具有说服力。
D.文章主要从继承发展和引领创新两个方面阐述当代工艺美术回归生活的具体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美术不能做影视里的道具,也不能当展览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它只能回归生活。
B.传统手工艺如果要进行活态保护,就要教育部门创新教学,从而回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C.只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实现转化发展,弘扬传统精神,就能让工艺美术富有独特风貌。
D.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诠释不能仅靠外国品牌的模仿借鉴,而应该从本土视角去追本溯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望。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象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地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更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
B.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反映出秦人具有动物情结,而这种情结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C.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
D.汉代画像砖的内容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描绘了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宛如汉代“百科全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B.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
C.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
D.被广泛用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阙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台,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
B.瓦当的纹饰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云纹瓦当能表达当时统治者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
C.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
D.对后人而言,汉“画像砖”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真实地反映出强调运动与韵律的汉代艺术风格。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少,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篇或诗句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