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与交友者多之 (_________)  (2)统干   (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可以自娱B.干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博涉书记
【小题3】翻译
(1)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2)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小题4】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作《师说》贻之B.并、州之士皆是异统
C.欲卜居清旷乐其志D.欲立身扬名耳
【小题5】简要概述仲长统的个性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2 08: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醖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徵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式后迁庐江太守,有戚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
B.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
C.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哭/以为死友/
D.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统称经考试录取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与诸子”意相同。
B.升堂,登上厅堂。旧时也指官吏登堂审案,后来也比喻学问或技能已入门。
C.烈士,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现多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
D.行状,即品行事迹。后多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事迹的文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式看重友情。他与张劭关系要好,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提出,两年后一定会去拜见张劭的家人。
B.范式讲信守诺。他特别讲信用,答应所做的事情一定不违背,与张劭分别后,他千里赴约,兑现诺言。
C.范式崇高有节义。他赶赴坟地为张劭奔丧,为其修坟种树;他亲自护送未曾相见的陈平子灵柩到临湘。
D.范式仕途经历简单。他担任过郡里的功曹;然后被三府同时征召为官;最后官至庐江太守,死于任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2)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相者 距:抵抗
B.更始乃憙 征:征伐
C.数书切责之   遗:给予
D.帝令憙边事   典:主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2)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赵熹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成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
(注)①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B.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C.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D.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
B.三辅,既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种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亦指其所辖地区。
C.巡狩(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D.薨,仅用于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林沉稳好学,博学多闻。他家里藏书丰富,加上受学于喜好文采的张竦,学识广博,被当时的人称为“通儒”。
B.杜林志节高尚,受人尊崇。他为隗嚣所拘,终不失节归附,他亲自推弟弟的灵柩车,令刺客也感动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
C.杜林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先后向朝廷推荐了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牛邯等人,对郎官中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加以指点。
D.杜林恪尽职守,深受器重。他随从皇帝南巡,几位王傅数次被宣召,有人因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唯独杜林有召必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
(2) 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B.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C.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D.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刀 内:收回
B.自往之,晖避不见 候:拜访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也 爱:吝惜
D.再临淮太守   迁:贬谪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舍之去/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B.前阮府君有求我/况修短随化,终期
C.晖寻病去卒业于太学/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绐曰/及其所既倦
【小题4】选出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故事,少府给璧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③⑥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震慑,心里畏惧就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做王苍的属下,阴就的手下没有按照规矩给璧,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小题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
(2)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卒:士兵的旧称,属政府正规编制的部队。士兵需要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不怕死、有虎劲。
C.州郡:郡,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出身显贵,多次不就。郑太为司农郑众的曾孙,多次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见机行事。郑太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何进却不听劝告,郑太弃官而走。
C.郑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郑太引经据典,用三条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