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义牛者,宜兴铜棺山农人吴孝先家水牛也。力而有德,日耕田二亩,虽饥甚,不食田中苗。吴宝之,令其十三岁子希年牧之。一日,希年牧牛,跨牛背随牛所之。牛方食草涧边,一虎从牛后林中出,意欲攫希年。牛知之,即旋身转向虎,徐行啮草。希年惧,伏牛背不敢动。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牛将迫虎,促奔而前,猛力触虎。虎方垂涎牛背儿,不及避,踣而仰偃涧中,不能辗。水浸虎首,虎毙。希年驱牛返,白父,集众舁虎归,烹之。

他日,孝先与邻人王佛生争水。王富而暴,素为乡里所怨,皆不直之,而袒孝先。王益怒,率其子殴孝先死。希年讼于官,王重赂邑令,反杖希年,希年毙杖下,无他昆季可白冤者。孝先妻周氏,日号哭于牛之前,且告牛曰:“曩幸藉汝,吾儿得免果虎腹。今父子俱死于仇人矣,皇天后土,谁为我雪恨耶?”牛忽长鸣,奔至王家。王父子三人方延客欢饮,牛直登其堂,竟抵王,王毙,复抵二子,二子毙,客有持杆与牛斗者,皆伤。邻里趋白令,令闻之,怖死。

(注)①踣:跌倒。②舁:抬。③昆季:兄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之    即身转向虎    为乡里所怨   方客欢饮
【小题2】下列各句划线字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A.令其十三岁子希年牧/跨牛背随牛所
B.王富暴/促奔
C.素乡里所怨/谁我雪恨耶
D.牛食草涧边/王父子三人延客欢饮
【小题3】翻译句子:
(1)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
(2)曩幸藉汝,吾儿得免果虎腹。
【小题4】本文中的义牛的“义”具体表现在哪里?
【小题5】文章借义牛的故事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意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06: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   过:拜访
B.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   师:老师
C.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     隳:毁坏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谅:诚信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汉族的交际用语,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词。文中的“仆”,旧时是谦辞,译为“我”。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中“纪”是记年代的方式,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C.“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文中“曰乡、会试之师”一句,提到古代科举考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进土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B.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C.在文中的第三段,作者阐述了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原因如下: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D.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
(2)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惆怅,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 而家益以贫
B.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C.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D.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补”指官有缺位,选员补充空缺官职。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征、 辟、拜、选、 除、荐” 等。
B.“殁”表示死亡,与之相近的字有“崩、薨、卒、不禄、死”等。“薨”是古人对帝王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C.“讳”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D.仕宦:做官,担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2)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康熙: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
C.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D.服阙: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而他 “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保守僵化。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此其居室被称为“白燕堂”。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2)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而明辨之也    审:详细B.至于劝善过足矣   规:法则
C.之而不愿问焉    忌:妒忌D.问之人以其短 穷:穷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求一得     然后六合为家
B.取其有益身而己 师不必贤弟子
C.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移其民于河东
D.轻之不屑问焉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