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土炕

大娘住在陕北羊儿沟。她娘家是关中人,十九岁时她嫁到这里。丈夫姓王,比她小了三岁。她觉得这地方不错,尤其是那土炕,在关中没有见过,她就感兴趣了。土炕很大,占了整整后半个窑。她提议把炕盘小,丈夫不同意,说将来要生儿育女。她想:真有七八个儿女了,那炕下的鞋子会一摆一长溜呢,就又痴痴地笑。

土炕成了她的天地,她在上边纺线、纳鞋帮;在炕上摊开包袱,一有空闲,就翻弄那些各色布头、丝线;晚上在上边和丈夫说悄悄话。她想:男人家走州过县,女人家就是要守住这块土炕。

这时候,日子不安宁起来。这一天,一个掉队的女八路来到窑洞。这女八路腰身很笨,她一眼看出有着身孕,就做汤烧水,让女八路坐在土炕上。她说:

“快上炕,咱们陕北,就是这风俗,家里人几辈睡一个炕哩。”

她让女八路睡在西边,让丈夫睡在东边,她在中间躺下,作了个界墙。那女八路还是不肯睡下。她只好推醒丈夫,让他睡到灶口前的脚地,说只许面朝外。丈夫一夜没敢翻身。

她知道了这女八路叫龚娟,是个宣传员。龚娟后来生了个女儿,她们就叫她猫猫。龚娟要去追部队。临走,给她跪下说:“大姐,这孩子带不走,就托付给你。”

她开始在这土炕上养着猫猫长大。她让丈夫去卖了炕上一条新被子,买回来一头奶羊,天天给孩子挤着吃。猫猫长到三岁,丈夫得了痨病,没了。她哭了一场,不去改嫁,从此做了寡妇。那年她刚刚二十六岁。

家里一切开支全靠她纺线,她纺线又快又好。新中国成立后,猫猫长大了,她供着去读小学。可是这年秋天,她们正在院子里打枣儿,嘟嘟地开来一辆小车,车上下来一位壮年妇女叫她一声“大姐”就哭了。那女的说她是龚娟。龚娟说:“你跟我一块进城去吧,我永远叫你姐姐,猫猫也永远叫你娘。”

她笑笑,说她有什么功劳,要到城里去?就劝说猫猫认了亲娘,猫猫不去,她倒变了脸。第二天,她欢欢喜喜打发龚娟母女走了。车一拐过山弯,她却扑腾在路上,哭得哇哇的伤心。

后来,龚娟病故了。猫猫参加了工作,信便来得少了,也越写越短,最后竟再没有来过一句话了。她却老是盼着,过两天就去邮电所打问。

村里人都说她应该去找猫猫,让猫猫养活她。

“如果是为了如今养活我才收养她,那我成什么人啦!”

她不埋怨猫猫。只是这大炕,睡起来觉得太硬。她什么都可以丢下,就是不舍这土炕,夜里睡在上边,可以做好多梦,梦见她的丈夫,也梦见猫猫母女。

那几年里,干部经常下乡。村里就把女干部派到她炕上来睡。她很乐意,十个八个都让挤在土炕上。她睡的迟,挑灯看她们每一张漂亮的脸,一看见那炕下的鞋,就想起当年和丈夫说的话,没笑出声来,却去把各色格式的鞋放得整整齐齐。

有人说,猫猫成了走资派,被剃光了头游街。一日,猫猫给她来了一封信,说自己的孩子受人歧视,想让大女儿落户到养母这。

猫猫的十六岁的大女儿秀秀不久就来了。从此,土炕上睡了秀秀,她夜夜给孩子讲猫猫小时候的事,婆孙俩就笑一笑。村里人见她护着秀秀,谁也不敢作践。

过了两年,秀秀进城看猫猫,一个月没有回来。她很着急,拍了电报去才收到回信说,猫猫平反了,让把秀秀的户口迁回城里。

她一颗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村里人都在说秀秀在城里不会回来了。“秀秀说要回来的,她说我这土炕好呢。”她总是这么说。

但是秀秀到底没有回来。她一个人睡在炕上,只觉得炕大,炕空……这天天明时,浑身发烧,睡倒不起了。又过了三个月,她知道自己不行了。村里人说,“给秀秀母女打个电话,接你去大医院看看,或许会好了呢”。

她不同意,说是活到时候了,不必告诉秀秀母女,更没必要进城去治了。第三天黎明,她气弱得只有出的,没有入的。村里人都围在土炕边,她说:“都上炕坐吧,这土炕大,能坐得下,大家都来看我,我也死得下了。”

窑空起来,没几年就在雨天里塌了,把大土炕埋在里边。后来,好些下乡的女干部都问起她。知道情况后都伤心落泪,怀念那土炕,说土炕上好,又大,又舒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从女主人公出嫁到去世,但风格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B.女主人公知道秀秀没事,所以她“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是怕秀秀不再回来,自己曾经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C.小说描写朴素中见真情,如写女主人公夜里看女干部熟睡的脸,摆整齐炕下的鞋,直击读者内心,让人感动。
D.小说结尾写女主人公去世后,窑塌了,土炕被埋。下乡女干部伤心落泪,怀念舒适的土炕,其实是对女主人公的感恩和怀念。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几经起伏,试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土炕”见证了女主人公的一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土炕”在作品中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12: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 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环境审美出现了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审美观。
② 环境审美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之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较少谈环境审美,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渔猎文明时代,人们对关涉人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这个时代对环境的审美突出特点一是功利性,二是崇神性。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农业文明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家族环
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合为一体,其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以至于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
③那么,这种审美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呢?
④第一,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生态与文明的共生。生态与文明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相比以往文明中的自然人化,这是更高意义上的自然人化。这就是我们当今说的美——生态文明的美。
⑤第二,生态文明审美观在涉及人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生命时强调生态公正的原则。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自然美不过是人的生命的象征。生态文明审美观持生态公正的伦理原则,认为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美国学者罗尔斯顿说过这样一件事:罗瓦赫原野公园过去的标牌上写的是:“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现在标牌上写的是“请让鲜花开放”。标牌的这一转换虽然目的都是让人爱护鲜花,但前者持的是以人为本位的立场,后者持的则是生态公正的立场,即承认鲜花也有开放的权利,人要尊重这种权利。
⑥第三,在生态文明审美观中,生态平衡成为自然环境审美的核心。持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则认为,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不论其外在形式多么悦耳悦目,也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
⑦第四,生态文明审美观特别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试想,如果喜马拉雅山不再是荒野,成为类似黄山那样的旅游胜地了,整个地球上的生态会遭到如何巨大的破坏。重视保护荒野,为地球留下更多的荒野,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⑧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摘编自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审美应该说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存在, 它因为较少被人们谈及,所以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
B.渔猎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关涉自身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环境审美意识也在此时萌生。
C.农业文明时代,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家族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为一体,其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
D.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走向城市的农民渴望着新的文明,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审美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指出环境审美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审美观,开门见山地亮出了所要阐述的中心话题。
B.文章②段以人类历史发展为序阐述了人类在不同的文明阶段环境审美观的变化,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生态文明审美观”的论述。
C.文章第⑤段引用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都是为了证明“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这一论断。
D.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重点紧扣“是什么”,对“生态文明审美观”作了层层深入的阐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的标牌变为“请让鲜花开放”,其实是对鲜花自有其开放权利的承认,人类应该尊重这种权利。
B.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给人带来的愉悦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只要它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就不会给予正面的评价。
C.重视荒野保护,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对于人类和维系地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D.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符合时代背景,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同类题2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omatic 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
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密切的关联。
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
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

同类题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017年5月8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2017年5月15日)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05月20日02版)
【小题1】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B.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
C.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D.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E.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小题2】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并举。这中间,士因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名望、有社会位,在“四民”中占据最显要位置。这一阶层最为人推崇的品质有三点:一是风骨,二是风雅,三是风流。其中,风骨是指士人有刚健气质和耿介性格,风流指其出众才华和不拘于世俗的放逸洒脱。与此比较,风雅则相对中道一些,它一方面指士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关怀,另一方面又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在待人接物上给人留下精
神的暖意。换言之,风雅处于三种人格中间地带:它强化骨鲠、端正之气就是风骨,增加超迈、俊爽之气则为风流。这样,所谓风骨和风流,其实就是以风雅为中心向两个极的摆荡。前者坚守道义原则,几近于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后者蔑视世俗价值、几近于道家的一切流俗皆可超越。由此,如果说风骨和风流均有其偏至性,那么,风雅就在中间地带撑起士人美好人格的大宗。也可以讲,风雅内聚为风骨,外放为风流,两者共同构成风雅所可达至的精神边界。。
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风雅之所以重要,除了它涉及士人人格和精神境界外,更在于它和中国文明史广泛关联。按照正史叙述,中国文明起于伏羲氏象天法地,制作八卦,此后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再后有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说,从自然到人文再到人间礼乐,代表中国文明合理进程。关于礼乐与风雅的关系,清人纪昀在《云林诗钞序》中指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实探风雅之大源”。按照中国古人“乐主情”的一般判断,所谓风雅对内发乎情、对外止乎礼的特性,其实也是礼乐基本特性。风雅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在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上留下的烙印和投影。
风雅在后世,虽然一般指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但在词源学意义上,却是起于《诗经》关于风、雅、领的分类。它首先是一个诗学概念,然后才由诗逐渐推及士人为入处世层面。由此可以看到,风雅向上通达于礼乐这一关乎中国文明性质的宏大命题,向下则落实于《诗经》具体文本。这决定了风雅既是文学创作典范,也是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连续性目标。换言之,文学意义上的风雅,既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逻輯,
从诗风拓展为士风、家风、国风乃至天下风仪,也可以自上而下,从礼乐文明的宏大理想落实为家国制度,乃至于具体诗文创作,由此,风雅,也就由一一个在风骨与风流之间往复摆荡的精神性概念,转进成为上通礼乐,下达具体文艺实践的无限广延性文化概念。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骨具有骨鲠、端正之气,坚守道义原则,体现了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
B.纪昀在《诗大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实也是礼乐的基本特性。
C.风雅首先是个诗学概念,之后推及士人为人处世层面,转进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D.风雅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人格培养方面和营造社会风尚方面,尤其是诗文创作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风骨、原雅、风流的分析,指出了风雅具有相对中道的特性。
B.文章提出风雅与中国文明史有广泛关联,并通过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加以论证
C.文章使用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风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D.文章论述了风雅对士的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风雅与中国文明以及文化的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工商”不如“士”位置显要,是因为其没有知识、文化、名望及社会地位。
B.没有《诗寺经》中的风雅和传统礼乐文明,风雅可能对后世不有深远广泛的影响。
C.士人只有具备出众的才华和不拘于俗放逸洒脱的精神境界,才可能蔑视世俗价值。
D.风雅涉及士人品格,还关联到中国文明史,可见其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很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泉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业务应用。
(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就是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表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者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观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变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儆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有删改)
材料三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井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相对于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E. 相对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预报员的优势是有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因为气象系统很复杂,对其研判需要思维的参与。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日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