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原才/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戢戢:聚集、众多貌。②蒸:兴起,含渐成之意。③雠:应答,响应。④尸:主持,居于。⑤一命:命,官阶。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⑥逆睹:预见。
【小题1】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虚词是( )
A.矣B.乎C.兮D.耳
【小题2】第①段中引用“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有何作用?
【小题3】下列各项根据第⑤段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定有君主会推行“吾说”并获得成效。
B.最大期待是有国家者、士大夫移风易俗。
C.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自视甚高,充满自信。
D.能够预见的是循法而做之后人才得其所。
【小题4】本文题为“原才”,试结合题意简要评析本文论证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3 02:2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小题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一个春日的傍晚来到一片开阔的原野上,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B.颔联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随着他的目光望去,飞鸟,行人,一派和谐景象,充满画面感。
C.诗人善写动景,颔联的“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画面充满灵动之感;接下来的颈联中,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深山秋雨图,同样充满动态美。
D.尾联承接上联好山好水,诗人虽家中屋陋却仍然能安贫乐道、姿态惬意,大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趣味。
E. 诗人将景色描绘得如此美好,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这些暗含了一个文人儒生心中的价值取向,他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亦能从这样的景致中看到自己关注的东西。既富有美感,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两者完美的结合,这正是郑珍的高妙之处。
【小题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爌,字象云,蒲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进编修,历少詹事,充东宫讲官。四十五年,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久之,命教习庶吉士。光宗嗣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未几,光宗疾大渐,与方从哲、刘一燝同受顾命。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从哲去,一燝当国,爌协心佐理。
天启元年正月,两人以帝为皇孙时,未尝出阁读书,请于十二日即开经筵,自后日讲不辍,从之。爌、一燝以人情偷玩,拟御札戒励百官,共图实效,帝纳之。未几,以贵州平苗功,加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二年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劾方从哲用李可灼红丸药,罪同弑逆,廷议纷然。一燝已去位,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三年,以山东平妖贼功,加少师、太子太师。时叶向高当国,爌次之。及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忠贤颇惧,求援于爌。爌不应,忠贤深衔之。故事,阁中秉笔止首辅一人。魏广微欲分其柄,嘱忠贤传旨,谕爌同寅协恭,而责次辅毋伴食。爌惶惧,即抗疏乞休。五年七月,逆党李鲁生劾爌,削籍除名。又假他事坐赃二千,毙其家人于狱。爌鬻田宅,贷亲故以偿,乃栖止先墓上。
崇祯元年,言者争请召用,为逆党杨维垣等所扼,但赐敕存问,官其一子。至五月,始遣行人召之。十二月还朝,复为首辅。
初,熊廷弼既死,传首九边,尸不得归葬。至是,其子诣阙疏请。爌等因言:“廷弼之死,由逆奄欲杀杨涟、魏大中,诬以行贿,因尽杀涟等,复悬坐廷弼赃银十七万,刑及妻孥,冤之甚者。”帝乃许收葬。初,袁崇焕入朝,尝与钱龙锡语边事。龙锡,东林党魁也,王永光等谋因崇焕兴大狱,可尽倾东林。光倡言大清兵之入,由崇焕杀毛文龙所致。高捷遂首攻龙锡,逐之。明年正月,中书舍人加尚宝卿原抱奇亦劾爌主款误国,招寇欺君,宜与龙锡并斥。无何,左庶子丁进以迁擢愆期怨爌,亦劾之,而工部主事李逢申劾疏继上。爌即三疏引疾。
爌先后作相,老成慎重。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十七年春,李自成陷蒲州,迫爌出见,不从。贼执其孙以胁。爌止一孙,乃出见,贼释其孙。爌归,愤郁而卒,年八十矣。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 史为谤史
B.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C.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D.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官职。如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B.天启,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年号。如文中的万历、光宗、崇祯,俱是帝王年号。
C.首辅,明清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内阁的官员称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D.九边,明代设在北方的九个边防重镇,后为边境的泛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爌身为两朝元老,能力卓异,都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B.天启年间的“红丸案”,韩爌劝谏皇帝要明确诏令,传示朝廷内外,为的是避免出现大兴诏狱及冤假错案。
C.韩爌为人能文能武,内能承担首辅重任,外能平定地方叛乱,并因此受到加封。
D.韩爌刚正不阿,敢于与奸邪之人做斗争,他也因此屡遭迫害,但好在能全身而退。只可惜因在天启年间收受二千贿赂,导致名节有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祯元年,言者争请召用,为逆党杨维垣等所扼,但赐敕存问,官其一子。
(2)爌先后作相,老成慎重。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哭庵传

易顺鼎①

哭庵者,不知何许人也。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

哭庵幼奇惠,五岁陷贼中,贼自陕、蜀趋郧、襄,以黄衣绣褓缚之马背,驰数千里。遇蒙古藩王大军,为骑将所获,献俘于王。哭庵操南音,王不能辨,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王大喜曰:“奇儿也!”抱之坐膝上,趣召某县令使送归。十五岁为诸生,有名。十七岁举于乡。所为诗歌文词,天下见之,称曰才子。已而治经,为训诂考据家言;治史,为文献掌故家言;穷而思反于身心,又为理学语录家言。然性好声色,不得所欲,则移其好于山水方外②,所治皆不能竟其业。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筑室万山中居之,又弃去。

综其生平二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称为神龙。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③,莫能以一节称之。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要其轻天下、齐万物④、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

哭庵平时谓天下无不可哭,然未尝哭,虽其妻与子死不哭。及母殁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于是无一日不哭,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因自号曰“哭庵”。

(有删改)

(注) ①易顺鼎:字实甫,晚号哭庵。光绪元年举人。有《四魂集》。②方外:世外,指超然脱俗为隐士或僧侣。③夷、惠:分别指伯夷、柳下惠,两人都是古代清高廉洁之士。④齐万物:即“齐物”,道家学者庄子的哲学观点,核心是任何事物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物我同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某县令使送归  趣:马上。
B.十七岁于乡 举:被举荐。
C.所治皆不能其业  竟:完成。
D.莫能以一诣之    绳:评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献俘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
B.年未三十仕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C.誓哭终其身 请其矢,盛锦囊
D.自号曰:“哭庵”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家焉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哭庵“恃才傲物”的一组是
①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 ②十五岁为诸生,有名 ③继为酒人,为游侠 ④轻天下、齐万物 ⑤非尧舜、薄汤武 ⑥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哭庵在五岁时被藩王从贼人手中解救出来,由于藩王听不懂哭庵的南方口音,哭庵就用手指沾着唾液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得到了藩王的喜爱。
B.哭庵年轻时很有才华,也有名气,研究学问范围甚广,涉及经学、史学、理学等,但他或出世或入世,放浪形骸,行踪无定。
C.哭庵平时认为什么事都可以哭,但他从没哭过,可等到他母亲去世后,他就每天哭个不停。
D.这篇自传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人奇文亦奇。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
(2)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莫能以一节称之。
(3)及母殁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办法
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差不多
D.孟子论“求放心”:     放纵散漫的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D.问焉以求一得 学即继以问也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小题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有利于修养品德。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