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科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科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选自《得意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生活中的乐观精神。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鼾声,这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生动描述了站长历经了多年军旅生涯的背景。
D.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梦想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又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
【小题2】小说中“海子”“大海”交替出现有何作用?两者寓意分别是什么?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0:4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的阅读地图》,有删改)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用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 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手机等阅读,常被看作浅阅读,但作者对此看法不认同。
【小题3】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准农业技术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将一切农业技术措施的制定均以大地块为管理单元,比如施肥,施肥量的计算是以地块亩平均量进行的,上千亩大的地块内肥力水平差异很大,平均施肥就会造成施用量与需要量的不均衡,不能充分发挥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精准农业技术是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它是基于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其目标是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投入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技术以地图为依据,准确的地面定位系统是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的基础,通过卫星定位可以准确记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间调查装备或车辆田间作业的位置和识别农业地理数据。
装备了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田间作业的“精度”,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实现了把大块农田变为小块管理,根据小田块基本相同的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作为农业物料投放的决策依据。
精准农业的“精准”在于利用GPS技术,能即时测到到谷物流量、湿度、温度、行驶距离、收获面积准确位置等诸多数据。根据管理单元土壤特点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管理作物生产的每一项措施。各种农业物资实施变量投放(如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种子等),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物资投放的浪费,从而降低消耗,增加利润。
中国农业需要现代化,中国农业需要保护性耕作,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亟需保护,相对传统农业作业方式而言,精准农业作业方式与设备的应用,可以看作是一场农业技术革命。
【小题1】下列对“精准农业技术”这一定义下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B.精准农业技术是以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为基础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
C.精准农业技术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投入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D.精准农业技术是区别于传统农业技术,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精准农业”之所以“精准”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以地图为依据,拥有准确的地面定位系统。
B.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间调查装备或车辆等先进设备。
C.装备了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田间作业的“精度”。
D.利用GPS技术,能即时测到谷物流量、湿度、温度、行驶距离、收获面积准确位置等诸多数据。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农业往往以大地块为管理单元,制约了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精准农业技术可以通过准确记录各种农用机器田间作业的位置和识别农业地理数据。
C.精准农业由于实现了大块农田变为小块管理,根据小田块的实际情况,作为农业肥料投放的决策依据。
D.精准农业能运用先进技术对作物生产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精准农业可以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B.目前,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过渡,实施精准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C.发展精准农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精准农业作业方式与设备的应用,是一场农业技术革命,在中国的前景十分广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翘望

薛培政

过了腊八,在外务工的人便倦鸟归巢般踏上返乡之路。每到这个时节,留守在家的人的念想,就像拔了节的麦苗一天一个样地生长,冷清寂寞了大半年的乡间,人气也旺了起来。

不知从哪天起,村子里那群半大孩子,每到下午放学,就像出笼的鸟儿,叽叽喳喳,蹦着跳着朝村东狮子冈上奔去。

狮子冈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头,站在山顶上极目远眺,群山环抱中的一切可尽收眼底。

到了冈上,他们便把书包胡乱扔在一旁撒起欢来了。一阵疯玩过后,累了的孩子们或坐或站,在那块卧牛石旁停下来,一个个目不转睛地朝着通往山外的路上望着。

“姐,咱今天能接到爸妈吗?”最小的那个男孩,撸一把鼻涕甩在脚下的枯草上,脸朝扎着羊角辫的女孩问道。

“只要你听话,别再乱跑,就能接到。”女孩那双清澈的眸子中充满了希冀。

于是,这群孩子中出现了少有的沉默,生怕谁多言多语,惊动了心中的念想。

起风了,呼呼的山风吹过山峦,吹过荒野,吹得周围灌木和野草发出瑟瑟的声响,又吹向远处。寒风把孩子们的脸蛋也刮得红红的,他们边把手捧在嘴边哈着热气,边用手搓揉着冰凉的小脸,望向风吹去的地方。

“你说最远的那座山后边是哪里?”有个孩子开腔了。

可能是广州吧?”那个理着小平头的孩子接上了话茬。他爸爸在广州做工,去年这个时候,就是从那个方向回来的。

“不对——是温州!”扎着羊角辫的女孩立刻反驳道。她父母都在温州打工,每次回来走的就是这条路。

“是广州!”

“是温州!”

“你俩说得都不对,是郑州!”头戴皮帽子的那个男孩呼地站起身,底气十足地争辩道。他爸爸在郑州做快递工作,曾对他说翻过那座山就到郑州了。

几个孩子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可谁也说不清山的那边是哪里,他们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鸿雁,你妈回来会给你带啥礼物?”扎着羊角辨的女孩把脸扭向穿红衣服的女孩。

“我要我爸给我带辆能充电的自行车,明年去县城上中学就不费劲了!”

“曼儿,你想让妈妈给买啥呢?”

我啥也不要,我连妈妈的样子都记不清了,就想妈妈回来后再也不走了!”

最后一抹晚霞不知不觉消失了,整个天地渐渐暗了下来。在朝着模糊不清的路上望了又望后,孩子们心有不甘地背起书包回家去了。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半月,小年说来就来了。

这天的黄昏,怏怏而归的孩子们走进村之后,只见那一只只大小不一的柴狗,又摇头摆尾欢跳着蹿上前来。

“走开——”不知哪个孩子很不耐烦地吼了声,惊吓得几只狗赶忙闪到一旁,有只狗躲闪不及,屁股上重重地挨了一脚,叫着跑远了。

望着这一幕,那些手扶门框、翘首以盼的老人们,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

入夜,山村里一片静寂。天空却逐渐阴沉下来,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悄无声息地划过夜幕,降落在了田野和群山上。

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孩子们紧张地盯着电视看打通道路的消息,没人再提新年礼物的事,一个个在心里默默地念叨:大雪啊,可不要挡住爸妈回家的脚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狮子冈上玩闹的情节,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寥寥数语便写活了每个孩子的性格,把他们期待父母回家的激动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小说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关于山风和雪的描写,分别引出了孩子们的争论和对父母归家期待等情节。
C.“翘望”的不只是孩子,手扶门框的留守老人们的那一声长叹,也流露出没有等到打工子女归来的失望情绪。
D.小说以真挚动人的情感,质朴细腻的语言,层层推进,描绘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幅内蕴丰富的乡村图景。
【小题2】小说描写了几个孩子关于“最远的那座山后边是哪里”的争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孩子们在期待父母回家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小题2】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资料于百度图片)
材料二:
雄安新区地处华北腹地,与京津两大直辖市互为支撑。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雄安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加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提供了一块新的重要“试验田”。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尤为需要以开放促改革,抓紧补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正是立足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站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把全面开放引向纵深的重要之举。
雄安新区另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使命,就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地大踏步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资源,与周边发展形成明显反差:两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大超出河北全省的经济总量。尤其是首都北京,不仅汇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必备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吸附了许多与首都核心功能不相匹配的过多的经济中心功能。比如非科技创新型企业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等,如不有序向外扩散,既给首都自身造成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使周边地区难以弥合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因此,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可谓是加快培育形成新的重点区域增长极的紧迫需要。
(摘自《经济日报》,有删节)
材料三:
事实上,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之说”或许是外部世界观察雄安的一个角度:第一,前工业化阶段,区域内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区域空间总体上都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第二,过渡阶段,区域空间由工业化的强大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结构日趋不平衡;第三,工业化阶段,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外围地区,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第四,后工业化阶段,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的界线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雄安新区的建立,意味着向第三、第四阶段跨越。
人们预期,雄安新区将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用先进理念和一流水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换来京津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乘法”,进而开创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雄安新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安新区较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GDP、人口均不占优势。
B.雄安新区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比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大。
C.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较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有明显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D.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县城及周边部分区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之说”,意味着在第三、第四阶段之间跨越式发展。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介绍了雄安新区的未来,但重点不同,前者从宏观的角度讲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后者从微观的角度讲雄安新区的发展蓝图。
C.雄安新区的建立既解决了首都北京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弥合了周边地区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
D.雄安新区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要做“减法”“加法”和“乘法”,进而开创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
E. 雄安新区的使命之一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建立雄安新区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