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
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国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
“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汤一介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
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今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选自“人民网”)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北大教授 彭燕韩)
②“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王守常)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汤一介的家学影响、人生理想、学术成就、性格特点和不同人对汤一介的评价,展现了一位著名哲学家的学者本色。
B.汤一介的父亲唐用彤是哲学大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他家的家风。这说明家风的影响对汤一介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至关重要。
C.在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但他在待人接物上非常温和,表明汤一介在性格上有矛盾之处。
D.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汤一介先生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他的贡献不是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于开风气之先,引领学术旗帜。
B.汤先生是一位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学者,不但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更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是个现代的开发的有思想的谦虚的学者。
C.汤一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生理想和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学术研究可用“严厉”形容,高屋建瓴,开风气之先。
D.在文中引用学生、同事的言论,从正面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包括谦逊随和的性格成因,所获成就背后的原因,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E. 汤一介对当今时代没有大师原因的分析,可谓见解独到,引人深思,他认为只要没有建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就不能称其为大师。
【小题3】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作为一个哲学家,“责”在汤一介的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8 02:0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法眼
凌鼎年
近年,娄城的古玩市场开始热闹起来。每到双休日,那文庙边上的古玩市场就摊连摊,人挤人了。
初秋的一天,来了一位外地口音的黑脸汉子,此人三十来岁,说城里人不像城里人,说乡下人不像乡下人,憨厚中带着点儿狡诈,精明中又透着几分死性,让人难以捉摸。他摆出了宣德炉、墨盒、笔洗等几样古玩,开价都不算太高,很快就成交了,唯有一只斗彩莲花盖罐,他开价8.8万,并咬死说一口价,不能还价,还价免谈。
齐三元是古玩市场上的大户,他认准了的东西,如落入了他人手中,他会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齐三元这几年在古玩市场上,药已吃过多次,还在不断付学费,不过,看得多了,也多少练出了点儿眼力,几年来,也确确实实收进了不少好货,让收藏界同行眼馋得很呢。
齐三元那天一瞄到那斗彩莲花盖罐,眼就一亮,凭他目前对瓷器的鉴别能力,他一看那造型,那图案,那色彩,应该是明成化年间的官窑产品,这可是好东西啊。如果真是成化年间的官窑产品,8.8万元这价就太便宜了。如此看来,这黑脸汉子是个嫩头,是个涩货。从他刚才出手的宣德炉、墨盒、笔洗等,其价位都只是半价到七八成价。齐三元估摸着,要么都是旧仿,要么真是不识货。要是碰上个不识货的,那活该我发财喽。
齐三元上前把那盖罐看了一下,底下“大明成化年制”六个字分两行竖排,字外有双圆圈套着,这可是标准的成化年间的落款。再看那莲花画得拙拙的,土土的,色彩有红有绿有蓝有黄,怎么看都有点儿俗,但齐三元知道,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就是这风格,与青花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齐三元掂着分量,用手指弹着听响,看了外面看里面,看了顶盖看罐底,又用手摩挲了一阵。反复看了一阵后,齐三元有点儿吃不准了,说是吧,似乎釉色太新了,用手摸没有那种润的感觉,说不是吧,又太像真的了。
八点八万元齐三元是绝对拿得出来的,但毕竟也不是个小数目,不能再吃药了。他想到了娄城古玩鉴赏家楚诗儒,他可是法眼呐。齐三元一个电话打过去,楚诗儒倒也上路,一听是成化年间的瓷器,立马就打的赶了过来。
楚诗儒也不说话,先用手在罐内罐外顺时针转动摸了一遍,又逆时针转动摸了一遍,然后取出一只特制的放大镜,仔仔细细看了一遍。看罢,他说:“瓷是好瓷,仿得很到位,必是高手所仿,能仿到这个程度,无论怎么说,也算是精品了,应该也值个一万两万的。但恕我直言,以我的手感而言,这罐的仿制时间不会超过十年。”楚诗儒怕齐三元不信,让他通过放大镜看,果然,那毛刺都还在呢。楚诗儒说:“明成化距今五百多年。五百多年啊,一件瓷器历经五百多年,怎么说也火气全消了,手感绝不应该有任何毛刺感。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是赝品!”
楚诗儒在娄城古玩界的权威性是从没人怀疑的,他此话一出,谁还会去买这件假货呢。
齐三元连声说:“谢谢,谢谢,要不然我今天又要吃药了。”
黑脸汉子听楚诗儒这么一说,也萎了,自言自语说:“俺爹临终时告诉我,这是货真价实的成化瓷……”
他守着这盖罐整整一天,再没人来问津,眼见将收市了,黑脸汉子知道没戏唱了,咬咬牙降到了4.8万。
这时,有位拄拐杖的老者踱进古玩市场,他转了一圈后,来到了黑脸汉子的摊前。他告诉黑脸汉子他是专收藏成化瓷的,所以价也不还,爽爽气气地付了4.8万现钞,开开心心地走了。
齐三元想,“冲头”总是有,连这古稀年纪的老资格也看走眼,保不准回去后要悔得吐血。他忍不住上前对老者说:“老先生,这是赝品,你上当了。”
老者见齐三元一脸真诚,很热情地说:“走,喝茶去,边喝边聊。” 
老者自始至终没说他姓啥名甚,以前是吃什么饭的,但老者关于斗彩莲花盖罐的一番话,使齐三元吃惊得半天回不过神来。
老者说:“看来你也是古玩行当的票友,让你长长见识。这个罐绝对是真品。但为什么会给人仿制的感觉呢?因为这是库货。”老者见齐三元一脸的茫然,知道他还不懂何为库货,就解释给他听。原来这盖罐是当时官窑烧制的,其中有一批瓷器被送到了报国寺,因为是皇帝御赐的,除了部分用掉,剩余部分就封存在了寺庙的地下室里,后来由于战乱,地下室的秘密就鲜为人知了。一直到1966年“破四旧”,红卫兵扒庙时,才无意中发现了这地下室,结果就发现了好几箱没有拆封的瓷器,有双耳三足香炉,僧帽壶,青花盆、碗,斗彩瓶、罐,等等。当时小将们乒乒乓乓一阵砸,这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十毁八九。据说有人趁乱拿了几件回家。老者是在收古董时无意中听当年参与过此事的红卫兵讲的,从此以后就一直在寻觅是否有库货遗存,没想到会在这儿发现,天意啊。
老者还说这只罐自1966年被从地下室取出后,从没用过,很可能放在箱子里。换句话说,这罐五百多年来还是第一次见阳光呢,所以依然像刚出窑的新货一样。
“如此说来,这铁定是库货,是真家伙了?那该值多少?”齐三元问了个不该问的问题。
“好,看你也不是坏人,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这件瓷器按目前行情,一百万应该是值的。”老者说时掩饰不住满脸的激动。
“应该让楚诗儒来听听,应该让楚诗儒与老者见见面、对对话。”但老者说:“免了免了。”
喝罢茶,老者飘然而去。
齐三元冲着老者的背影,叹服道:“法眼,真正的法眼。”
(原文有删改)
这篇小说以“法眼”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吏治措施失效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监督机制自身的缺陷以及该机制所赖以建立和运行的专制政治体制。
从整体上看,传统政治中的权力监督机制呈现封闭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权力监督排除了任何外来力量的参与,它是一种“体制内”的自我检视形态,是单一性的“自体监督”模式;不仅如此,在这一监督系统内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循环、不可逆转的单向关系,作为权力监督唯一动力源的皇帝,高居权力頂端,不受任何制度化的约束。这样一种缺乏“异体”参与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造成了监督动力的不足和理性的缺乏,也造成了某些权力环节的虚监、漏监,它是一个内部协调成本大,整体功能低下,难以有效运转的“死系统”。
这一难以有效运转的权力监督机制是由专制政体自身属性所决定的。在集权政治中,权力监督的全部动力于帝国利益的垄断者—一皇帝:为了实现“家天下”的统治需要,帝王们将一人“私有”的独享权力分割委寄于大小官僚,但官僚与皇家利益的背离及权力自身的膨胀决定了其异化的不可避免,“监督”因而成为必须。从根本上说,这种监督是皇帝一个人作为权力的所有者与整个官僚集团之间的力量博弈一—以一人之力应对天下百官,其胜负结果是不言自明的。不仅如此,在集权政治背景下,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的权力形态及其运行模式如出一辙:大小各级官员如同“小皇帝”般各主一方,权力边界模糊不清,权力行使在非程序化的情境下进行,对这样的权力加以监督,实为难题。
而因为有着如此先天缺陷的权力监督机制,在帝王政治下也只有依赖各级官员的自觉和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般谈历史的,只注意桌子面上事,譬如宰相怎科,六部怎样,而没有注意到来子底下一样有力量,一样有影响。”桌子面上之事为制度,而桌子底下之事为潜规则。而潜规则灵活变通,常常使制度归于虚无。帝制政治可以有良法善治,但其实施好坏,必须仰赖政治的清明与否,历史证明,同样的刻度,在不同帝王时期命运是不同的。《明史·循吏列传》中纪有循吏125人,其中,明初至正德153年间入传者有120人,而嘉靖以后的123年里,入传者仅有5人。循吏的出现与消失并非历史的偶然,制度一如既往,而良吏已然不见踪影,各种原因值得探究。
所以从根本上说,封建集权政治无法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约束,而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政治下权力的私有性、垄断性,纵容了权力任性,制造了官场的混乱和吏治的不堪。不仅如此,这种政治还在全社会营造出权力崇拜的文化心理,人们畏惧权力,又追逐权力,权力的膨胀愈发呈现不可遏止之势。这样的“官场文化”还会形成“排斥好人”的现象,“廉于之才,或为上官所忌,僚吏所嫉”,当这种“潜规则”蔓延官场,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已不以为耻,人亦不以为怪”的恶劣风气。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政治中的权力监督机制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封闭性和自上而下的不可逆转性。
B.在集权政治的背景下,官员的权力边界模糊不清,权力行使在不透明的程序中进行。
C.钱穆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封建集权政治中潜规则和制度有着同样的力量和影响。
D.权力崇拜使更多的人追逐权力,它能打破集权政治的垄断性,造成更大的权力膨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逐层论述,无可辩驳地指出传统吏治失效的原因。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即传统政治的运行系统、专制政体的自身属性和监督机制的运行。
C.第四段罗列不同时期循吏的数字,并形成对比,旨在证明不同的政治环境对监督机制的运行作用不同。
D.最后一段总结前文并进一步分析了权力监督机制失效所造成的各种社会乱象和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吏治监督模式表明:绝对的权威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B.如果执政者权力膨胀,帝王将独享权力分割委寄于大小官僚的愿望就不会真正实现
C.潜规则流行的社会不一定没有良法善治,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压缩良吏生存的空间。
D.集权政治制造了官场混乱和全社会对权力的崇拜,因此廉干之才不可能会得到重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又麻雀(指打麻将)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士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或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

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摘编自《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材料三:

我们说过很多次,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一一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一—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一—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读书这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读书带来的彻悟的快乐是哪怕我们还未经历一些事,但因为读过一些书,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的快乐。
C.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D.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的标准的一项是(   )
A.阅读时主动,努力不懈。
B.看对读者有要求的书,甚至阅读超越自身阅读技能一一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书。
C.阅读对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
D.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使自己更有智慧,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小题3】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20世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常读常新的“五四”,已伴随我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岁月,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一抹青春记忆。

对于“五四”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丰富的阐释。具体说,它指称的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体,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为口号的学生游行示威事件。事件的发生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的反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屈辱之愤懑情绪的总爆发。因此,事件后的第三天就有学者对其精神现象作了概括。作为五四运动主体,学生身份的罗家伦直接将其精神概括为“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与“民族自决的精神”;作为导师的陈独秀则将之呼为“直接行动”与“牺牲的精神”。

从外延上看,“五四”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可以囊括自《新青年》杂志创刊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题。追溯五四运动前十年,呼唤青春应该说是文学与思想界的时代强音。时至“五四”,这一声音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一代又一代的启蒙先驱为这一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携手共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振臂高呼:“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李大钊以《青春》为题劝告青年:“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此殆天演公例,莫或能逃者也。”陈独秀则以《敬告青年》与同仁共勉:“我辈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春中国”之构想,已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共同的最为重要的时代使命。

“青春”主题,基本元素集中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很容易形成共识,而在关于“五四”的价值、意义等问题上,近百年的时间里曾出现众说纷纭的不同理解。当年,“研究系”的刊物《晨报》与革命党人的刊物《民国日报》就在1920年5月4日“五四”周年纪念时出现了不同的发声。之后***与国民党对“五四运动”也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考察近百年的“五四”研究学术史,学术界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者,也都在不同的学术视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对“五四”这样一个既不是短时段也不是太长时段的历史记忆书写来说,具有回归与再撰的双重要求。百年“五四”,我们可以将之定位为中时段:一方面,鉴于“青春”主题已经在原有本色上被年轮涂刷上了一层层五颜六色、缤纷炫目的彩釉,当下的整理研究就有必要溯源正本、剥茧抽丝,以得“始终”;另一方面,再撰的目的无非是在回归的前提下,重新书写“五四”的林林总总、逶迤曲折,从而进一步建构起“五四学”的学术思想谱系。对此,雅克·勒高夫说:“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无疑是把握或拿捏历史分寸的瓶颈。体现这些不同时期记忆史面相的是各种史料,只有大量收集,从中甄别,我们才能观察到“五四”历史之全部面貌、演进和重构之脉络、“五四”之永恒青春精神,才能以立体生动的历史记忆梳理“五四”的“来龙”、展望“五四”的“去脉”。

对“五四”的纪念,各个时期的报刊舆论也都充满了变化的时代感,这些公共舆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意义无疑都是为了解读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变化,“五四”记忆和精神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表现出最强的时代声音。同时,五四运动也成为诸多城市记忆之一部分,省域的、地域的、城市的,无论哪个层面,都体现出地方记忆对“五四”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最显著认知。

郁达夫撰文纪念鲁迅时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借鉴这句感人的肺腑之言,我们要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不能称得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有历史却总被遗忘,不能为其后人铭记,则是悲哀的、甚至是灾难的。从这里出发,为百年来一直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符号———“五四”,在每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历史博物馆,这是梦想,是情怀,更是担当。

(选自张宝明《钩沉一个民族的青春记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五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五四”精神常读常新,是中华儿女的青春记忆,百年来激励我们前行。
B.以学生为主体的“五四”游行事件及引发的强烈反响,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屈辱之愤懑情绪的总爆发。
C.“五四”有宽泛外延,以“青春”为主题,囊括了自《新青年》杂志创刊起所有的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题。
D.对于“五四”的价值、意义,一直有不同理解;但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方面,却易形成共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五四”的内涵和外延时,都先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阐释,同时均使用了引论法和喻论法。
B.论述百年“五四”书写和定位时,作者提出要梳理其“来龙”,展望其“去脉”,语言鲜活生动。
C.对“五四”的纪念,文章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着手,但都突出了显著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D.开篇以“青春记忆”引出话题,主体部分从四个层次展开具体论述,最后以“铭记号召”作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旨在追溯“五四精神”之初心,不忘“五四精神”之传承,启迪“五四精神”之发扬。
B.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时代大潮中,携手奋进,共同构想“青春中国”。
C.百年“五四”记忆史的整理与研究既应立足于再现过去,又应着眼当下,同时还需关照未来。
D.作者引入郁达夫纪念鲁迅的撰文,目的在于呼吁应承载起“五四精神”的梦想、情怀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