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克思在谈到神话时讲:“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钟敬文在谈及传说的历史性特点时指出:“传说也绝不是严格意义的历史。张良戏女,孟姜女到了宜君口渴哭出泉水来,贺龙送给孤寡老太的紫藤手杖,变成了为人民造福的手杖龙,等等,都不是实在发生过的事情。传说在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时,是经过了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的。”他们都认识到民间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其中保存的历史记忆属于诗性记忆,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作为诗性记忆的民间文学与历史著作有本质区别,历史著作要求实录直书,要求对历史事件作客观反映,而民间文学则渗透着民众的主观情感,表达人民群众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它并不拘泥于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反映是否真实,更为重视的是反映历史本质的真实。如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火烧功臣楼”的传说,尽管有不少人把这则传说当作历史;但事实上是该传说所述事件纯属虚构,历史上朱元璋并未建一座功臣楼,将开国功臣聚集楼上,一火焚之。可是,传说准确地反映了历史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狡兔死,走狗烹;飞乌尽,良弓藏”的社会现实并刻画了朱元璋之流封建帝王的毒辣阴险。

民间文学并不仅仅反映历史本质的真实,其中也往往包含一些具体的历史元素;而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诗性记忆的性质,决定了它对这些历史内容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要对其了解就需要理论分析。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指出:“我们想研究的是历史往昔的哪些现象(不是事件)与俄罗斯民间故事相符合并且在何种程度上确实决定并促使了故事的产生,换言之,我们的目的在于阐明神奇故事在历史现实中的根源。”普罗普认为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包含着对“历史往昔”的记忆,历史往昔的社会法规、仪式、习俗等都可在其中寻得到踪迹。而理解民间故事中的“历史往昔”并不容易,他说:“民俗学家常常引用故事,但常常并不了解它。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弗雷泽。支撑着其著作《金枝》宏伟大厦的前提是从故事中汲取的,然而却是未被正确理解和未经充分研究的故事。对故事的准确解释将会给这部著作带来一系列的修正,甚至动摇它的根基。”普罗普讲的是“神奇故事”,其实,所有民间文学作品历史内容的解读都一样存在着障碍与困难。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所保存的历史记忆同属诗性记忆,都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在解读途径上会有一些相似,但是,二者又有很大区别,譬如,在创作与流传方式方面、体裁方面、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很明显的不同;再如,在考察作家文学中的历史记忆时可以借助于对作家生平及其文学观念的了解,这一点也是在民间文学研究中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认为要了解民间文学反映的历史与生活,不仅要具备一般的文艺理论修养,还要熟谙民间文学理论,准确把握民间文学的本质及透彻理解民间文学各类体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透视民间文学文本的表层准确地解读其中的历史内涵。

(摘编自陈金文《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认为神话有历史的成分,反映“自然和社会形式”,也认识到神话属于艺术范畴。
B.民间文学并不能反映历史事件本身的真实,它能反映的是历史本质的真实。
C.普罗普认为民间故事中的历史事件难以得到正确解读,弗雷泽也未能正确理解其著作中的故事。
D.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保存的历史记忆都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们对历史记忆的解读是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引用开篇,总结前人共识提出了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属于诗性记忆的基本观点。
B.文章以对比方式揭示民间文学反映历史真实的特点,并进一步引出具体的历史元素分析。
C.文章论证兼顾了中西方民间故事和文艺理论,意在揭示民间文学历史解读困难的普遍性。
D.文章在宏观上先采用总分的结构,并在最后提出了解读民间文学的途径和应具备的素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汉高祖刘邦是其母梦龙而生,这反映了统治阶级试图解释自己取得政权的合理性的历史真实。
B.没有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传说就不会与历史著作有本质区别。
C.如果想理解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历史往昔”的社会法规、仪式、习俗等,就需要进行理论分析。
D.具备了全面的文艺理论修养,就有可能通过透视民间文学文本的表层准确地解读其中的历史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4 10:0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义。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和郑玄对中庸的解释,在“中”的含义上没有差别,在“庸”的含义上有一定分歧,郑玄的解释更符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中庸”的本义。
B.如何做到最优解,孔子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但他的智慧在于能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研究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C.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是获得成功的秘诀,而儒家又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这应该成为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缘由。
D.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研究倡导中庸之道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 雨 西 湖
曾 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第一次读到杭州的赞美之辞,便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感叹她的古老与繁华;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杭州就不得不说到西湖。同样古老的西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代文人的赞颂赋予了她灵魂和生命。无论如何,我的杭州之旅是势在必行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果不其然。在这个细雨霏霏的季节,带着诸多期待与兴喜的我踏上了去往杭州的火车。
一下火车,虽是半夜十一点多,但仍然能感受到大城市的繁华。川流不息的街道,灯红酒绿的夜市给原本应该享受安宁的城市带来诸多不协调的元素。这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不敢去想象这个无数个夜晚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烟雨朦胧的西湖别有一番风味吧。第二天一大早,怀着一丝侥幸,我还是来到西湖的身边。
的确,好一幅江南烟雨图啊!放眼望去都是早春的画面,那么纯,那么静,最妙的是着缀几个撑伞的行人,更显得如诗如画。满眼都是多情的春水,风吹面过,船拂水游,柳丝漾起层层涟漪,含蓄着春天的绿意,跌宕绵延远去,美得让人不敢高声语。这个季节,西湖是属于杨柳的,杨柳又属于春风和这场解人春愁的微雨。刚刚抽了嫩芽,丝丝垂碧,有多少春愁待酒来浇呢?如烟如雾的嫩绿映在柔波里,好似一块融化在水里的无瑕美玉。走在苏堤和白堤上,只觉得无一处水一座桥不成画,无一丝雨一缕风不成诗,处处都是诗人的脚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说的大概就是这个季节的景致了吧。
可贵的是,西湖的景致,全然释放在那一片残荷中。
黛玉说她独爱李商隐的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秋雨空冷,残荷孤寂。在萧瑟的秋日里,坐在荷花旁,静静地听着雨点打枯荷的声音,别有一种冷清萧瑟的诗情。古今多少文人,写秋雨时若非是身临其境,能用声音体现秋雨的人少之又少。李商隐仅用几片枯荷,就把秋雨的萧瑟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虽然时令不同,但景致应该到底相仿了。这个季节,也是枯梗败叶,一派萧瑟,满目苍凉。不过,这种苍凉却孕育着一股强盛的生命力,格外受摄影师们的喜爱和追捧。在日落西山的黄昏,常常看到有摄影师手捧大大小小的镜头,对着枯荷和湖面拍个不停。春雨沙沙地洒落在湖面上,雨滴顺着枯荷茎叶,一滴滴掉进湖水中。远处,烟雨濛濛的湖面上,西湖的船夫轻轻地摇着画舫,不自觉地成为了湖上的另一番风景。这倒让我想到了“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此时安静的湖面上曾经是该有一番多么的热闹的场景呀,或许这该交付给无尽的想象了。
有桥的地方总有情,西湖的断桥也不例外。清明佳节,烟雨蒙蒙,“有缘千里来相会 ,须往西湖高处寻”,断桥上白娘子由伞传情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一段凄美的爱情便由着断桥伸展开来。可是,“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白娘子最终没能守住她的爱情,许仙看透红尘,拜入佛门。被压入雷峰塔的白娘子望着似隐似现的断桥,望着残雪,呢喃低语。桥栏拍遍,追古思今,每个性情中人都会发出无限的感慨。雷峰塔与断桥在西湖默默地守护着那份回忆。正是这份回忆守住了西湖的神秘与浪漫,引得天下有情人来到这里见证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流传了千年的缘分,注定了今生的会在断桥相会。
游罢西湖,终将离开。望着车窗外的烟雨朦胧,我仿佛看到一个轻颦浅笑的江南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肩而过,消失在烟雨之中,那么轻,那么柔,那么美。
这,就是西湖,烟雨中的西湖。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3)文章是怎么突出西湖的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最后作者提到了西湖的断桥,是否显得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是否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小题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A.颦(cù) 惶恐无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鞭(chì)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C.行(shàn) 阴谋诡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蛮(hé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小题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C.《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C.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D.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B.帝室之胄:胄,从由从月,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即帝王的子孙。
C.以臣弑君: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
D.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小题5】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

同类题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是认知上的,也是行动上的;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因此,既是知,也是行。对于中国梦而言,知行都不易,知难行亦难,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都是失之偏颇的理解,同时也把知与行割裂开来了,唯有知行并进、知行合一,认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是应取的正确主张。

关于“知行合一”,总的意思无非是说,认识事物与实行其事,真知和力行,应是密不可分的。知与行互为表里,不分先后,不能分离。倘若知与行相分离,那么这个知就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同样,倘若行与知相分离,那么这个行也不是笃行而是盲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归根结底,重要的是知的自觉与行的坚定,根本要求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思想具有启发意义。按照现代哲学的理解,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实践观念”形态的创新性概念,既不是纯粹的观念,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观念,是实践的观念形态。实践观念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观念,其本身是知行合一,是真知和力行的统一。因此,重要的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和完善,而是从认识到行动的自觉和践履。从实践观念看中国梦,其运思与实行,都不外是知行并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中国梦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国家理想,也是一个正在按计划分步骤而不断实施的国家目标,全然摒弃了某些空想家的无限的主观臆想,也超越了某些政治家的有限的权宜考量,我们应努力把理想与现实、认识与行动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提出中国梦概念,无疑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也要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扎实努力,久久为功。

【小题1】请根据材料为“中国梦”下一个定义。
【小题2】如何辩证看待“知行合一”?请简析。
【小题3】请分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体现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元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城的晃哥

李燕燕

晃哥在凤凰城小区门口接我,手头托着一杯浓的发黑的茶水。

“放心,这不是给你喝的。”看我一上来就盯着他手上的这杯东西,晃哥一边解释一边接过我手头沉甸甸的年货,“我说,燕子呀,你莫再拿这些东西了,一则显得客气,二则腌烤食品得少吃,对身体不好,你也要注意哦!”小区很大,正月时节,花坛里尽是粉红粉红的望春杜鹃。凤凰城才建起两年多,据说里头所居住的,绝大部分是在主城打工挣钱的农民。凤凰城户型在100平方米上下,处在走高速到主城100多公里的区县,房价倒也不贵。逢年过节,进出小区的是络绎不绝的私家车,可以看见一辆红色的小轿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一个顽童跳下,脸上分明带着乡野寒风吻下的粉红,兴致高高地啃着一块金黄的粑粑。晃哥是我的亲戚,在重庆城经常走动,听说我来区县办事,打了几通电话非让我到他新家坐坐。

“转头就到。”走了两分钟,晃哥在一株山茶花树跟前停下。这株半人高、满是花苞的山茶在周围矮小杜鹃的包围下,别致而突出。晃哥拧开杯盖把茶水都倒在这株山茶的根部,“我关注的一个养花公众号讲,隔夜茶浇花最好。好看吧?这花是我在重庆江北洋河花市买的,买来才觉得屋里头阳光不得行,干脆就栽外面,大家都可以欣赏。”“按键手机也有微信功能了?”我很惊讶,“我早就把那个一来电话就响震天的老人机给扔了,新买了个苹果电话,儿子拿微信支付赞助了4000。”晃哥盖好杯盖,从上衣夹克兜里掏出那个大家伙,“咱俩加一个?”

晃哥家是四世同堂,很是热闹,晃嫂在厨房里为午饭忙碌,怀着二孩的儿媳妇往客厅端着洗好的水果。阳台边停着一辆旧了的嘉陵摩托,锈蚀的铁皮让人想起它曾稳稳地踏过乡村冬雨的泥泞,把农民工一年的收获与幸福带给田埂边翘首以盼的亲人。

二十年前,也是正月间,晃哥是木匠,做的整套结婚家具卖得了一小叠花花绿绿的钱。“那天是正月初六,我妈请客。”二十年后晃哥依然记得那一天。那天中午,跑着鸡群的院坝里,摆着晃哥亲手打的挤一挤能围坐10个人的大圆桌,桌子的正中,是一碗切得有巴掌大小半肥半瘦的腊肉,亲戚朋友吃得很欢,聊着晃哥的能干,早上的木工活又收到钱了。“我要去重庆城打工。”晃哥突然停下筷子,大家听明白了也停下筷子。“去重庆干吗?上回陪堂客去重庆城头大医院看病,下雨,医院外头的路坑坑洼洼,泥泞得跟我们乡头差不多,馆子头流出来的脏水臭得发紧。看起就不像个大城市。”

晃哥是正月初十离开家的。他个子小,怀抱一坨铺盖脸盆坐着别人的嘉陵摩托到县城,又从县城坐了四个小时的车颠簸着到主城。

来主城的第四个年头,晃哥买了一辆高大的嘉陵摩托,后来常常骑着它回区县。“其实,当年坐着别人的摩托离开村子,就觉得这家伙太帅气,赚到钱一定要买一辆!”

直辖市在发展,晃哥很自豪,他指着宽敞道路边一栋栋花园洋房,对念大四的儿子讲:“看,这些房子都是老爹我装修的,将来咱一家子就在城里扎根了。”晃哥的女儿大学毕业就留在了主城,是一家合资公司的白领。晃哥给儿子说道时,儿子不吭声,等到大学毕业,这小子坚决要回乡去养牛养鸡。“敢情我供你上大学就是让你回去当农民?那你不如初中都不读直接当农民省事!”晃哥很生气。“爸,话不是这样说,新农村新农业正吃香,政府政策支持,百姓菜篮子需要。广阔天地,学以致用,大有可为嘛!”儿子说话很溜。儿子和女友回乡创业那年,主城到区县的高速路修通了,100多公里的路1个小时就能到。眼见儿子儿媳养的牛呀鸡呀一批批出栏,顺着高速路网运送到各地,晃哥几年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再后来,晃哥晃嫂也从主城回到区县,帮着儿子打理养殖场。

“吃饭喽!”说话间,晃嫂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蒸鱼,“鱼要弄得清淡才有营养”。“等下,莫着急,先拍张照,待会儿好发个朋友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描写晃哥在凤凰城小区门口接“我”,表现了晃哥非常热情又随意,责怪中又满含关心。
B.第二段的“据说”二字,说明“我”对凤凰城的住户身份有点不太相信,但从车上下来的顽童又使“我”相信了。
C.文章第四段写阳台边停的一辆锈蚀了铁皮的嘉陵摩托,并产生了一些联想,自然引出下文对晃哥进城打工经历的回忆。
D.城市的发展让晃哥很自豪,晃哥对读大四的儿子描述未来一家人留住大城市里的愿景时,儿子当时不吭声,是心里有另外的打算。
【小题2】文章写了晃哥一家哪些变化?请简要归纳概括。
【小题3】有人说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