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开镰
洪忠佩
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②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③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④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亲。
⑤敬老有福,敬土有谷。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禾镰上壁,农夫也没得吃。母亲类似的话语,来自于农家耕作生活的沉浸,好比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春种秋收的关联。
⑥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⑦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糯米饭,蒸芋头。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粿,脚烘石炭火,神仙皇帝不如我。
……
⑧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⑨米,是稻的化身,是民间的福祉,是大地万物的象征。如今,婺源乡村开镰庆丰收,民间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方式。比如做新米粿、蒸汽糕、舞稻草龙,还有迎桂花灯、瓜果灯,人们总是用内心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
⑩“人生土是根,命存地为本。”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既是生活的烟火,又是心灵的路径,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这也是我对婺源民间文化遗存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诸如婺源农俗中,正月初二贴联牵牛饮水祝愿耕牛平安的“开牛栏门”,正月初七开始祈愿驱邪攘灾五谷丰登的迎“社公”,秧田发青之际请土地菩萨、祈愿丰收的“安苗”,以及农历六月“卯日”敬祖先与五谷神的“吃新”,所有这些,应是我的父老乡亲对乡土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我一直在视线内追根溯源、进入田野调查的主题。
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赋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秋风中,还有几分燥热,夹杂着草木与稻谷混合的气息。像犁耙耖里储满了耕作记忆一样,母亲每一把禾镰的齿痕里,都是开镰收割鲜活的显影。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童年的歌谣既点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又写出了作者童年拮据的生活,同时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
B.家乡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是农耕文明的体现,让作者对于民间文化遗存产生浓厚兴趣,并追根溯源。
C.第二自然段中用“嚓,嚓,嚓”“大丛大丛”“纷纷”等叠词描写收割稻禾的情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D.第四自然段写母亲“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焦灼”指母亲对于孩子的愧疚感,“幸福感”指收获稻子的喜悦。
【小题2】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标题为“开镰”,但文中只用了小部分篇幅写母亲开镶,而把大部分篇幅集中在相关的联想上,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材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7 09: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节选)
杨振宁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他到了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一干就是17年。在这里,他创造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科学成就。主要有:1954年,杨振宁和米耳其共同发表了被称为“杨振宁——米耳其规范场论”的非阿尔贝规范场的理论,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结构之一。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次年经吴健雄教授的实验证实。他们两人由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后,杨振宁还在统计物理学的伊辛模型、相变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串串光辉夺目的科学成就。杨振宁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当今健在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科学家,人们都关注着他成功的原因。
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和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①这是杨振宁平实而谦虚的总结。
的确,杨振宁家学渊源,他是幸运的;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国难当头,但因此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的学者授业解惑。这些教授时至今日都还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风流人物。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也就给杨振宁带来了高起点。他一生的研究内容、研究风格好作风始终没有偏离他在西南联大时所形成好确立的方向。当他赴美留学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不在美国,因此,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名师之所以能对高徒起指点作用,就在于名师的指导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路途。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他们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能掌握研究的新方向。同时名师能及时地掌握该学科领域中新的情报信息,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
然而,杨振宁并非简单地面对机遇,从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看到他孜孜不倦、奋力追求的历程。这种事例在杨振宁的一生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好的老师,杨振宁都靠自己去把握,去争取。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抓住机遇,追随名师,这才是杨振宁成为幸运儿的重要原因。
扬长避短。杨振宁走上理论物理的研究之路,并不是他的初衷。他赴美时念念不忘中国的实验物理基础太薄弱,想要在这方面多学一点儿,以报效祖国。事实上,他的特长并不在实验室。在艾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他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这方面的不足,被同事们传为笑谈。在泰勒教授的指引下,他才开始反思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正确把握自己。时至今日,杨振宁对那段历史性的转折仍不能忘怀。当时那种决定使他如释重负,其实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再没有心理上的负重感。一个被大家关注的学科,一个被炒得火热的课题,实际上并不一定就有自己的优势。把握自己正是把握未来,未来也许就在自己手中。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阅读答案
一次在中国科技大学讲学时,杨振宁这样谈到这个转折:“我在实验物理方面不如人家,但是在学习理论物理方面因为基础好,读得也比较好。到学校两年之后,我写了两篇理论文章。泰勒教授就找我谈,让我去搞理论研究,把文章作为学位论文。当时,我对老师要我放弃实验物理非常失望。过了两天,我考虑了自己的具体条件,感到自己确实不能做好一个很好的实验物理学家,因此思想搞通了,就高高兴兴地请泰勒教授当我的导师,专心从事理论研究。两个月以后,我就得到了博士学位。我讲这段经历的意思是:选择专业的决心,应该随着自己的了解而变动。如果当时我不离开实验物理,那么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收获!”②
中西合璧。杨振宁还这样总结他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汲取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好的地方……”他从他的切身体会中,从他对中西方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方式的观察和反思中,总结了中西方的不同点。
从教学方法看,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是让学生啃大量的书本,做大量的习题,学生学习很刻苦,基础打得比较扎实。这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方法。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孩子,基础训练显然不如中国学生扎实,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漏洞百出,正确和谬误纠缠在一起。但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学生们也热衷于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中迅速剔除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谬误,从而得到长足的进步。这是一种跳跃式的学习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中国教育的研究方法比较注重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的研究方法。从物理学来说,是从数学推演到物理的方法。到达美国后,杨振宁从费米、泰勒等导师处,又学到了另一种研究方法,这就是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从物理学来说,是从物理现象引导出数学表示的方法。杨振宁还特别体会到,研究问题从物理现象、物理事实出发,能使物理研究不至于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不至于陷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易使物理研究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
许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这些经历时说:“我在芝加哥大学念了两年半,得到了博士学位。回想起来,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一般书本上的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方法与方向。刚才已提到过方法了:归纳法。方向呢?通过当时芝加哥大学研究的气氛,我接触到一些最能有发展的研究方向。我常常想,我是很幸运的,在西南联大,我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学会了推演法;到芝加哥大学又受到了新的启发,学到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两个学校受的教育,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③杨振宁既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成为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介绍杨振宁在非阿尔贝规范场的理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统计物理学的伊辛模型、相变理论等方面科学成就,是为后文揭示他成功的原因张本。
B.引用中国古话:“名师出高徒”一句的目的是说,无论是谁只有经过名师的指点,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或者说,只要经过名师的指点,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C.杨振宁从他的切身体会中,从他对中西方教育体制、培养人才的方式的观察和反思中,总结了中西方的不同点:读书经验在中国,研究经验在美国。
D.传记的结尾写道: 杨振宁既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成为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既总结全文,又扣住了标题。
E. 这段传记采用总分结构方法,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传主科学事业成功的原因;大量运用语言描写方法,塑造传主的形象;在叙述中夹以议论,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更为明朗。
【小题2】杨振宁取得事业的成功,除主观原因外还有哪些客观原因?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三处划线句,都是杨振宁说的话,这样的大段直接引用,对塑造传主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 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 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 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 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 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 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 统一起来的。他 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
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和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 趣的工具。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 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这样,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 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对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
【小题1】下面各项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的理由的一项是
A.他们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B.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C.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D.他们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B.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裴度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
C.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去陈言。
D.裴度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加以革新。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不仅仅只可以著书立说,也可以写景、抒情、言志。
B.韩、柳之后,古文成为少数作家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由于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渐趋没落。
C.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韩、柳在理论上的贡献,更重要是由于他们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
D.宋代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作家再一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与唐代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进一步解释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方,社会公众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10%作为一个节点,说明这个社会的基本情况,是转型发展中或科学素质提高中的第一个重要拐点。”
(摘编自2018年9月6日中国网《中国科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8.470%》)
材料四:
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乖在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与世界发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越牢固,创新的“通天塔”才能更高更壮美。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科学普及的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2017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刊文《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B.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在现代生活中,你将寸步难行,成为时代的弃儿。
C.截至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如果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有10%,那么国家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D.加强科学教育,培育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的思想,在中小学阶段应重视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才能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B.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其发展依然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发展有差距。
C.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在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上所做的努力。
D.科学普及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而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10%,青少年是主力。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当下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画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象形与写意的相辅相成,这种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生成了中国绘画的本质哲学观,并由此生发出中国画丰富多样的独特表现方法;二是兴成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适情达意的审美价值论的辩证统一。

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虽然文人画重写意简笔,但仍有写实工笔的意蕴存在于中国画的形式和精神之中,否则,中国画会完全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写实手法,而西方之古典写实方法在中土也会水土不服。无论是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教学与创作体系,还是周昌谷、方增先等人的新浙派人物画,都较为成功地将西方写实因素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推动中国画的现当代革新和发展。如果中国画本身没有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这种结合就没有基础,这种革新也就不会成功。

中国美学精神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先秦至汉魏美学,将诗歌、音乐和书法都看成是心灵意志和情感的表达。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虽然主形和重形,但是我国的心志论和情感论美学精神,对于绘画仍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观照”,以及南朝宗炳的“畅神”和谢赫的“气韵生动”等观念中。顾恺之、宗炳、谢赫都是著名画家,他们在强调写形、象形的同时,还注意到写形状物的精神表达,即更高的精神与心志内容的要求,就是要以形“写神”“传神”,还要“畅神”,借以达到最高的美学标准“气韵生动”。

对“意”的表达也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苏轼进一步发展了士夫画观即文人画观,强调以画达意,以诗适情。而到元代倪瓒,更鲜明地提出“聊以写胸中逸气”。此外在创作中,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五代董源、巨然,到宋代文同、苏轼、米芾,再到元四家、吴门四家、清四王,水墨写意,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主流画科和主要表现方法,那么写意自然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中国画家和理论家是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由于中国文人画的写意表情特点,所以在20世纪初,当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引入到中国时,林风眠等人开辟中西结合的另一道路,即将中国写意笔墨同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相结合,创造现代形态的新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象物写形及水墨写意的双面特征,既辩证地解决了创作中的主客体精神哲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使中国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以至20世纪初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之中,既能够吸纳西方古典写实和素描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水墨人物画,又能够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抽象以及立体主义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

(节选自陈池瑜《中国画的本质:写形兼写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会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手法是因为中国文人画看重写意简笔,强调以画达意。
B.中国画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为新浙派人物画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C.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到汉魏六朝,虽然出现了心志论和情感论等观念,但整体还是强调写形、象形的。
D.在理论上,苏轼等人强调文人画观;在创作上,王维等人强调水墨为上。水墨写意成为主要表现方法,写意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国画的本质特质主要有两点;其中本文着重于论述第一点,即象形与写意的相辅相成。
B.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
C.文章按历史发展的顺序论述了水墨写意是如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质。
D.文章立足于中国画的写意特征,以林风眠等人创作新派国画的例子,论证了中国画的包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兴成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适情达意的审美价值论的辩证统一,所以对中国画而言,最重要的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发挥伦理作用。
B.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追求的最高的美学标准是“气韵生动”,因此“畅神”比“写神”“传神”更重要。
C.正是因为中国画家和理论家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因此中国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
D.得益于中国画的包容性,中国画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悲剧对哲学的影响
悲剧与哲学有关系吗?许多人会大惑不解地问。
悲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天才,使得悲剧成为古希腊最繁荣并且对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艺术,此后古希腊悲剧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和声誉。
古希腊悲剧对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有什么影响,从保存下来的文献中看不出来。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是,在古希腊悲剧衰落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位哲学家对悲剧作过严厉的批评,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对悲剧作过较为客观、平正的研究。
不过,不管古希腊哲学家是怎么评价悲剧的,悲剧艺术并未随希腊悲剧的衰落而消失,而是继续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古罗马悲剧,以莎士比亚悲剧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悲剧,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以伏尔泰、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悲剧,以雨果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悲剧……最为重要的是,悲剧以最强烈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其他艺术的发展,诸如喜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小说等等都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某种悲剧意识,把自己提高到某种悲剧高度,以至人们开始把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称之为悲剧性艺术,以至悲剧和悲剧性成为一种艺术精神,成为一种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不仅如此,悲剧的影响进而从艺术领域转入生活,也就是说,人们开始用悲剧的眼光来打量和评价生活,以至人们把与悲剧中的事件相仿的社会生活事件叫做悲剧性事件,而把与悲剧中的人物相仿的实际生活人物叫做悲剧性人物。至此,悲剧和悲剧意识不仅仅进入了美学的殿堂,而且直逼哲学的大门并且发出了猛烈的叩门声:哲学不正好是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和世界的学说吗?现在悲剧和悲剧性、悲剧感、悲剧意识、悲剧知识和悲剧精神已经由悲剧艺术和悲剧性艺术进入生活、进入存在领域了,那么,悲剧性不应该成为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吗?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不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意识、哲学精神吗?
事实上,近代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感受到了悲剧和悲剧性艺术对文化和生活的这种广泛的影响,于是,他们纷纷从自己的哲学出发对悲剧做出某种解释,休谟、柏克、狄德罗、莱辛、谢林、黑格尔、施莱格尔、叔本华等人都建立了自己关于悲剧的理论。然而,他们只是让自己用自己的哲学去解释悲剧,却没有一个人能够从悲剧的视角出发、用悲剧的眼光来解释哲学。在黑格尔那里,悲剧仅仅是美学即艺术哲学所扬弃的一个环节,当然更不可能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叔本华似乎在自己的哲学中给了悲剧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仅次于音乐),然而不幸的是这是由一个误会造成的,即他把悲剧误解为悲观主义,或者说把悲观主义误解为悲剧,认为悲剧是一种劝人放弃、让人听天由命的艺术。他与悲剧哲学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但实际上却隔着万丈深渊。
(节选自王江松《悲剧何以成为哲学》
【小题1】下列有关悲剧的认识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古希腊出现了最早的悲剧戏剧艺术,对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有极大的影响,获得了世界 性的影响和声誉。
B.悲剧成为古希腊最繁荣并且对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艺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天才起了重要的作用。
C.古希腊悲剧、古罗马悲剧、文艺复兴悲剧、启蒙运动悲剧和浪漫主义悲剧都以极强烈的 方式,表达出了对生命的体验和生命意识。
D.悲剧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改变着哲 学。
【小题2】下列有关对悲剧的认识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古希腊哲学家对悲剧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悲剧艺术并未随希腊悲剧的衰落而消失,反而继续了两千多年的发展。
B.悲剧能够成为一种艺术风格,甚至一种艺术审美形态和范畴,是因为悲剧以最强烈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其他艺术的发展,使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某种悲剧意识,把自己提高到某种悲剧高度。
C.因为哲学是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存在世界的学说,所以当悲剧和悲剧意识转入生活,人们开始用悲剧的眼光来打量和评价生活,悲剧和哲学就接近了。
D.近代以来,哲学家们从各自的哲学出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悲剧理论.但是笔者认为他 们都没能从悲剧视角出发,用悲剧眼光解释哲学。
【小题3】下列哲学家对于悲剧的理论,不能表现悲剧与哲学紧密相连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B.恩格斯认为,悲剧根植于社会的矛盾冲突,它反映了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由于矛盾的类型不同,悲剧的类型也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英雄人物的悲剧;第二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苦难;第三种是旧事物的悲剧。
C.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遭遇不幸,是因为他们越过了日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代表梦境状态和造型艺术的静态)的信赖自我的安心静坐,回复了酒神 (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迷醉状态和音乐艺术的振奋)一般的原始本性。
D.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或死亡即使不显示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和死亡反正都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