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继咸,字季通,宜春人。天启五年进士

七年春,擢山西提学佥事。未行,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有朝觐官赍册之奏。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彝宪大恚,与继咸互讦奏。帝不听,乃孑身赴任。

十年,除湖广参议,分守武昌。以兵捣江贼巢兴国、大冶山中,擒贼首吕瘦子,降其党千余人。诏兼佥事,分巡武昌、黄州。击退贼老回回、革里眼等七大部于黄陂、黄安,筑黄冈城六千余丈。

十五年,贼已陷武昌,左良玉拥兵东下。继咸遇良玉于芜湖,激以忠义。良玉即还,恢复武昌。廷议吕大器来代,继咸仍督屯政。大器、良玉不协,长沙、袁州俱陷,仍推继咸代之。甫抵镇而京师陷

福王立南都,颁诏武昌,良玉不拜诏。继咸致书言伦序正,良玉乃拜受诏。继咸入朝,高杰新封兴平。继咸曰:“封爵以劝有功。无功而封,有功者不劝。跋扈而封,跋扈愈多。”许之。因赴阁责可法不当封杰,士英嗛之。继咸既与士英隙,所奏悉停寝

明年正月,继咸言:“省土木之功,节浮淫之费。戒谕臣工,后私斗而急公仇。请再下宽大之诏,解圜扉疑入之囚,断草野株连之案。”王降旨俞其言。

江东人乃由是交口言继咸、良玉倡和,胁制朝廷。会都下又有伪太子之事,良玉争不得,遂与士英辈有隙。继咸疏言:“太子真伪,非臣所能悬揣。真则望行良玉言,伪则不妨从容审处,多召东宫旧臣辨识,以解中外之疑。”疏未达,良玉已反。

继咸归,集诸将,遂约与俱拒守。继咸劝梦庚旋师,不听。继咸已为效忠绐赴其军。至明年三月,终不屈,乃杀之。

(节选自《明史·袁继咸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
B.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
C.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
D.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科举制度中由皇帝在宫廷中主持的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的及第者。
B.伯,是一种官爵称谓。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江东,古代所指范围不一。文中的“江东”,指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亦可称为江左。
D.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或皇帝嫡长子所居住的宫殿,可借指太子本人或皇帝的嫡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袁继咸见识不凡,敢于直言。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张彝宪关于朝觐官员登记注册的奏章可能会引诱天下人争做无耻之事,上疏进行批驳。
B.袁继咸善于用兵,破贼杀寇。他在湖北任职时,先捣毁了长江流域的贼巢并活捉贼寇首领,又击退了贼将老回回等七大部兵力的进攻。
C.袁继咸讲求大义,屡劝良玉。他用忠君报国的道理鼓舞左良玉,使左回师恢复了武昌;他还写信劝说不拜诏的左良玉接受福王的诏令。
D.袁继咸忠心为国,多次谏诤。他多次给福王进言:要将封爵授予劝降有功的人;希望福王勤俭节约,宽大待人;恳请福王相信左良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器、良玉不协,长沙、袁州俱陷,仍推继咸代之。甫抵镇而京师陷。
(2)因赴阁责可法不当封杰,士英嗛之。继咸既与士英隙,所奏悉停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2 10:5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严起恒,浙江山阴人。崇桢四年进士。历广州知府,迁衡永兵备制使。十六年,张献忠躏湖南,吏民悉通窜,起恒独守永州。贼亦不至。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军饷。顺治四年。王驻武冈,拜起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从返桂林,复从至柳州、南宁。李成栋叛大清,以广东附于王。起恒从王至肇庆,与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
时朝政决于成栋子元胤,少詹事刘湘客等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起恒居其间,不能有所匡正。然起恒洁廉,遇事持平。与文安侯马吉翔共悉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竟诋为邪党。王在梧州,尚书吴贞毓等十四人合疏攻五虎,下湘客等狱,欲置之死。起恒顾跪王舟力救,贞毓等并恶之,乃请召还化澄,而合攻起恒。给事中雷德复劾其二十余罪,比之严嵩。王不悦,夺德复官。起恒力求罢,王挽留之不得,放舟竟去。
会郧国公高必正入觐王,贞毓欲藉其力以倾起恒,言:“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矣。”必正许之。有为起恒解者,谓必正曰: “五虎攻严公,严公反力救五虎。此长者,奈何以为奸?”必正见王,乃力言起恒虚公可任,请手敕邀与俱还。文安之入朝,起恒让为首辅。桂林破,从王奔南宁。
先是,孙可望据云南,遣使乞封王。天麟议许之,起恒持不可。后胡执恭矫诏封为秦王,可望知其伪,遣使求真封。起恒又持不可,可望大怒。至是,可望知王播迁,遣其将贺大双率劲卒五千,迎王至南宁,直上起恒舟,怒目攘臂,问王封是秦非秦。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起恒既死,尸流十余里,泊沙渚间。虎负之登崖,葬于山麓。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降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B.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C.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D.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经会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之称,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第一称状元。
B.顺治,是清世祖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也用来纪年。
C.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嘉靖、隆庆和万万初期,首辅职权极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
D.列传,叙列人员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扎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起恒事主忠诚。严起恒得知永明王逃难到柳州后,主动前往并跟随其辗转数地,在广东进入内阁。
B.严起恒公正天私。虽之前被五虎诋毁陷害,但当他人上奏欲处死五虎之时,却为五虎求情。
C.严起恒深受赏识。永明王登基后,严起恒屡升官职,雷得复罗列罪状弹劾他, 反被永明王革去官职。
D.严起恒忠贞不屈。孙可望希望封王,但严起恒始终不同意,并当面陈述理由,最终被孙可望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评成现代汉语。
(1) 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
(2) 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完。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蒋冕,字敬之,全州人,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太子出阁,兼司经局校书。进礼部尚书。冕清谨有器识,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近幸冒边功,大行升赏,冕及梁储亦廕锦衣世千户。两人力辞,乃改文萌。
帝之以“威武大将军”行边也,冕时病在告,疏谏曰:“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不报。加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帝崩,与杨廷和协诛江彬。
世宗即位,议定策功,加伯爵,固辞。改萌锦衣世指挥,又辞。乃萌五品文职,仍进一阶。御史张鹏疏评大臣贤否,请罢冕。冕遂求去。朝议不平,诸给事、御史皆言其不可去。帝乃命鸿胪谕留,再下优诏,始起视事。嘉靖三年遣官织造江南,命冕草敕。冕以江南被灾,具疏请止,帝不从,敕亦久不进。帝责其违慢,冕引罪而止。
“大礼”议起,冕固执为人后之说,与廷和等力争之。帝始而婉谕,继以谯让,冕执议不回。及廷和罢政,冕当国,帝愈欲尊崇所生。逐礼部尚书汪俊以怵冕,而用席书代之,物情甚沸,冕乃抗疏极谏。因力求去。未几,乞体。帝益不悦,遂令驰传归,给月廪、岁夫如制
冕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世宗初,朝政虽新,而上下扞格弥甚,冕守之不移。代廷和为首辅仅两阅月,卒龃龉以去,论者谓有古大臣风。《明伦大典》成,落职闲住,卒。谥文定。
(选自《明史•蒋冕传),有删改)
(注)大礼:明世宗是武宗的堂弟,继承皇位后,发生了关于以谁为世宗皇父(宗法意义上的父亲)的问题,蒋冕等人认为世宗应界崇武宗为皇父,反对世宗尊崇其生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
B.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
C.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
D.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职事,长官是礼部尚书。
C.五品,官职的等级。古代把官员分为九品,九品最高,一品最低,历代沿用,各代略有差异。
D.伯爵,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世两位多有变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冕不贪功劳。他清廉递慎,有才华学识,有人谎报功劳,皇帝大举行赏,他也被封为锦衣世千户,但他推辞,改为文职。
B.蒋冕遭到非议,御史张鹏评论大臣是否贤能。请求罢免蒋冕,朝廷很多官员不同意张鹏的意见,皇帝也有意留下蒋冕。
C.蒋冕直言进谏。朝廷发生“大礼”之争,他的意见和皇帝相背,他不顾皇帝的劝告甚至呵斥,坚持己见,皇帝只好用席书代替他的职务。
D.蒋冕忠诚正直。他在正德政治混乱时期,有纠正辅佐之功;世宗时,朝廷纷争不断。他却守志不渝;他因故离职后,得到很高的评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冕以江南被灾,具疏请止,帝不从,敕亦久不进。
(2)帝益不悦,遂令驰传归,给月廪、岁夫如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侨,字维升,吉水人。性纯静,寡嗜欲。受业张元祯,讲学里中。举弘治十二年进士,除新会知县,有惠爱。

正德初,入为大理右评事。五年四月,京师早,上疏曰:“臣间人道理则阴阳和,政事失则灾沴作。顷因京师久早,隆下特沛德音,释逋戍之囚,弛株连之禁,而斋祷经旬,雨泽尚滞。臣窃以为天心仁爱未已也。陸下视朝,或至日昃,狎侮群小,号呶达旦,其何以承天心基大业乎!文网日密,诛求峻急。盗贼白昼系人,百姓流移载道,元气索然。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蔵之大患也。古者进退大臣,必有体貌,黥劓之罪不上大夫。愿陸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劓图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即有律轻情重者,亦必奏请裁决,毋擅有轻重。度可上弭天变,下收人心。”时朝士久以言为讳。侨疏上,自揣必死,輿様待命。刘瑾大怒,矯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其秋,瑾败,侨寻召复官,引病去。宸濠反,王守仁起兵古安,侨首赴义。

世宗即位,即家授台州知府。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冦婚丧祭礼境内大治。嘉靖二年举行卓异。都御史姚镆上书讼侨日:“人臣犯颜进谏,自古为难。曩‘八党’弄权,逆瑾乱政,廷臣结舌,全躯自保。而给事中刘掞、评事罗侨殉国忘身,发摘时弊,幸存余息。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乃侨知台州,掞知长沙,使怀忠竭节之士淹于常调,臣窃为朝廷惜之。”帝纳其言,擢侨广东左参政,侨辞。部牒敦趣,不得已之官。逾年,遂谢病归。

侨教行谊,动则古人。罗洪先居丧,不废讲学,侨以为非礼,遗书责之。其峭直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B.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C.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D.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昃”,指太阳偏西,表时间。“日昃”相当于十二时辰中的“未时”,大约为现在的下午一点至三点。
B.“黥劓”,古代刑罚名。“黥”,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劓”,劓刑,受刑人被割耳朵。
C.“輿梓”,古代把棺材装在车上随行,表示有罪当死或就死之意。过去常用“面缚輿梓”表示放弃抵抗。
D.“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牒。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侨善理政务,政绩突出。任新会县知县时,有仁惠爱民的政绩;担任台州知府期间,境内治理得很好,政绩考核卓越。
B.罗侨敢于直言,不避生死。担任大理右评事时,面对朝中大臣缄默不语,明哲保身的情形,他不顾自身安危指出时政弊端。
C.罗侨举止得体,讲究礼法。他行事效法古人,罗洪先居丧期间,仍然不停止讲学,罗侨认为这样做不合礼法,就写信指责他。
D.罗侨胸怀忠诚,受同僚认可。刘瑾欲治罗侨的罪,李东阳据理力争使之免罪:姚镆认为罗侨是怀忠尽节之士,应得到提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蔵之大患也。
(2)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三十一年,请急归。遭父丧,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寻召还春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诣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岁终,陈四方灾异,请帝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赉,防壅蔽,纳谠言,崇俭德,揽魁柄,别忠邪。诏皆嘉纳。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摖席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林燫。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诏给月俸,异数也。树声年九十七卒。赠太子保。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B.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C.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D.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B.政府,唐宋明朝时期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现在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C.岁币,封建社会中,中原周边的附属地方或国家向中原朝廷缴纳一定财物。
D.通籍,做官;籍是挂宫门外以备出入查对的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树声不慕荣华,能够认清自我。陆树声有多次被朝廷征召没有上任的经历,得知朝廷要任命自己为宰相时,陆树声认为脱离朝政二十多年的史官,希望得到宰相的位置是贪图虚名。
B.陆树声端正耿直,不愿阿附权贵。张居正以晚辈的礼节拜见陆树声时,陆树声神情肃穆好像不愿意接近张居正,虽然后来的官职是张居正举荐的,但陆树声最终也没有依附张居正。
C.陆树声不惧朝廷,敢于直言陈述。有一年年终,陆树声上书请求皇帝遵循旧章,察看奏书文牍,慎重赏赐,防止被人蒙蔽,采纳正直的劝谏,推崇节俭,总揽权柄,识别忠良邪恶。
D.陆树声教子有方,得到朝廷认可。陆树声的儿子陆彦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为回家奉送父母就听父亲的话不参与翰林院选拔,朝廷为表现对陆树声的认可就每月发给超量的俸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
(2)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B.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C.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D.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明朝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分掌一省司法、民政、军事,合称三司。
B.登极,指皇帝即位,此处指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在位六年即病死,死后葬于昭陵。
C.司礼,指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务的官署,后权力渐大,有“第二署”之称。
D.一条鞭法,指将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森在江西做按察使时,有位进士因宠幸别的女子而杀害了妻子,马森不顾地方巡抚的反对,最终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B.马森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既和战事频繁、军费渐多有关,也和皇帝登基减免田租导致国库收入比往年大幅减少有关。
C.皇帝曾命外廷官崔敏拨户部的六万银两买黄金,马森坚称按照旧例皇帝的诏令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监直接传达的。
D.隆庆三年,马森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为其养老。皇上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虽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有重新做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
(2)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