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 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现存题画诗具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鸣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 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 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黃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此忌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爲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 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而題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所以明清时期的題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直到元代文人画兴盛后,诗画分途情况才改观。
B.咏画诗为了尊题赞美画作,所以都要釆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 真。
C.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 和钤印。
D.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
B.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C.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
D.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
【小题3】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请概括有何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6 07:4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说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思维孑遗极浓重的思维方式——这样说绝对没有贬低中国人的意味,因为各种不同思维方式之间并非线性的历时性关系。而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在中国古典语言文字上,又使中国古典语言尤其是书面文字呈映出以下特征:一是它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直接表示事物,它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而西洋文字却总是“隔”了语音这一层——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二是由于它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因此,它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三是因为图画式的文字已经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而传统的“以意逆志”式的阅读习惯又自动组合了这些“块状”的文字,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因此它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
古诗语言的语序要求不严格——诗句中词汇不定位,能任意转换它在句中的位置,语法简略而松散,伸缩舒卷的随意性强,这正表明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表音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而这又正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字的特色所在。
恰恰因为汉语与汉字的这一特色,却使它非常地适用于诗歌。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五彩缤纷、众相杂陈的生动世界,而不是一个由冷冰冰的逻辑链条缀合起来的抽象世界,所以汉字的充分视觉性、图画性和汉语非直线性组合的特征使它正好成为了诗人直接触摸与描述世界的天然质料;诗人的思绪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富于跳跃性,所以汉字块状的拼合与语法的简略松散恰好在诗人那里是诗思的直接呈现;诗人的体验乃是一个朦胧混沌的境界,所以汉字语法的省略错综恰好在他试图表现这种境界时是一种避免确定与限制的极佳工具;最后,诗人希望于读者的正是追求多义性即多向的意会,所以汉字构成的诗句由于词汇间的“脱节”、“颠倒”所引起的歧义,恰好是启发读者“纯粹默想”以神游诗境的手段。
以温庭筠那一联著名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如果我们采取简单的方式,可以把它分成六个名词性词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都是平行陈列的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互相之间并无关联。除了第一个“鸡声”之外,平列的五个视觉意象构成了一个“全景图”,使读者似乎在瞬间就领略了诗境。可见,在诗人直接呈现思维深层结构的诗句中,只有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你能说它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么?你能说它的意脉没有贯穿这些孤立呈现的“块状”因子并使他们流动起来么?可是语法所必须的那些黏连成分,却都隐没不见,它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待读者“以意逆志”,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因此,语序的话题如果追寻它的“思维—语言”本源的话,它乃是中国传统思维及其赖以表述的汉字所决定的。这语序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都“毫无限制”并且人们都能接受,乃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节选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有删改)
【小题1】关于汉字特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汉字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
B.由于汉字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
C.汉字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
D.图画式的文字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这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语言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这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在中国古典语言上的表现。
B.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这一特色使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最适用于诗歌。
C.客观世界具有生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汉字的某些特征相契合,使汉字成了诗人创作诗歌的天然质料。
D.汉字构成的诗句词汇间常有“脱节”、“颠倒”引发歧义的现象,这往往有利于读者体会诗味。
【小题3】对文中温庭筠诗句的举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联诗虽只展现了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它并非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也并不缺乏诗的意脉。
B.这一联诗六个名词之间形式上缺乏语法上的黏连成分,内容上互相也无关联,但却不影响诗境的呈现。
C.这一联诗虽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但读者理解这一联诗时“以意逆志”,能够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D.这一联诗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人们都能接受,这是由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蒲香永远流传

七色槿

兜兜他爹带着兜兜从安徽老家一路讨要来到小蒲河村的那天,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村里的贫协主任到镇上开会正好看见,就把爷俩带回村里,让他们在饲养处边上废弃的铁匠棚里住下了。

再后来改革开放,兜兜去了南方,一时间跟小蒲河村失去了联系。十来年后,没有消息的兜兜又回到了村里,大婶们叫他搬到村外河边上的机井房去住。沿路上看热闹的大婶们亲热地跟他打着招呼。走到村东头,狗剩他爹在家门口叫住了他,抱出来几棵白菜给他装在车上。

第二天清晨,当房顶的烟囱第一次冒出炊烟的时候,兜兜和媳妇跑出屋外观看,高兴得像两个孩子似的。小蒲河满槽的春水哗哗地在身边流过,河水淹没了河边的卵石和草地,西岸边干枯的蒲苇茎中已经冒出了黄绿色的嫩芽。太阳还没有露脸,远处的杨树林子后面喷射出耀眼的霞光,河水被早霞映成了粉红色。一群鸟儿在河边觅食,听到他俩的欢笑声,它们像喊齐了号令似的扑啦啦飞起来,随即调转方向向东飞去,在霞光中由灰褐色变成粉红。

小屋的门前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每到集日,兜兜会带着他做出来的物件往蒲河桥那边的集市去卖,平日里也会在河堤上的柳树下摆上几个。这让村人们有些不是滋味,村街上闲唠嗑的人们就有了新的话题。

有人说:“他一个祖传逃荒要饭的也想发财?祖坟上没那根蒿子。”

有人说:“没良心的兜兜,跑回来空手套白狼赚咱们的钱来了,当年青黄不接时候他爷俩来咱村,我可是给当了两瓢苞米的,算是喂了狼啦。”

 接下来的几天,先是兜兜家摆在柳树下的水壶丢了一个,第二天又丢了两个簸箕。兜兜媳妇不敢在河堤上摆摊了,她把东西都搬回到屋里。接下来兜兜家来了两个穿制服的人,是镇上工商所的,要兜兜拿出营业执照。

那天夜里,睡在温热的火炕上,兜兜跟他媳妇闲说话,兜兜说:“从我爹那辈起,我们就把小蒲河当成老家了,安徽的老家倒没怎么挂在心里。出去那几年也一直是想着它,念着它。可我现在心里慌慌的,闹不清是咋回事了,也没做错了什么,村里人为啥待咱跟以前两样了呢?”

兜兜跟村里人疏远了,村街上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安静地生活在村外小蒲河边上的房子里。

中秋节那天,一个背着三个相机的艺术家来河边拍夜景。他看见月光在波光粼粼的小蒲河上铺了一条谁也不能走的路,河面上水雾弥漫,天上一轮满月明媚而安详。河岸边有一长溜的稻田,随着秋风摇摆的稻秧像海浪一样,有一间小屋子就像停泊在海上的船。小屋的窗子透出鹅黄色的灯光,窗玻璃上长出一排蒲草,还有两个肥壮的蒲棒,还有栩栩如生的蝴蝶、蜻蜓挺立在蒲草上。美呀,真美,艺术家惊呆了。

第二天,艺术家带来了他的老朋友,一位研究民俗的学者,也是艺术馆的馆长。那位研究民俗的学者看到了兜兜媳妇压在炕席底下的全部剪纸,老先生像对待珍贵文物一般,带上白手套一张一张捧起来欣赏,他说从那些剪纸中闻到了醉人的蒲香,他从中挑选出几张带回去,并坚持留下五千元钱作为定金。他让兜兜媳妇剪一套小蒲河的四季。

兜兜家几张破纸卖了五千块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村里,这下子村民们彻底愤怒了。全村空前一致地统一起来,要共同对付那个异类了。

河边上的那间小房子像磨盘一样压在村民们的心上,人人都觉得沉甸甸的。人们盼望着河水暴涨冲垮那间房子,盼望着平地起炸雷炸塌那间房子,盼望着那块地面裂开一道缝再合上,让那间房子彻底消失。

不知从谁开始,晚上有人到河边挖沟了,就对着兜兜家的小房子挖。全村在家的汉子们晚上都去了兜兜家屋外挖沟。沟是挖得够深够宽了,但是渗出来的水却不多,村民们等不及了,把手上的锹镐换成了水桶,从河里提水往沟里灌。女人们也加入进来了,小蒲河的夜晚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泼水声。

人们往河那边看去,那间房子黑着灯,窗户大敞着像睁大的眼睛,玻璃上的窗花撕得乱七八糟的。

兜兜两口走了。

很快就是冬天了,没有遮掩的小蒲河显得更宽了,被灌水的人们踩烂的蒲苇没来得及长起来,露着干枯的根。

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兜兜前后生活境遇进行对比,将小蒲河村村民对兜兜前后态度进行对比,将兜兜对待小蒲河村的前后情感进行对比。
B.文章将目光和心灵的触角深入到偏僻乡村的角角落落,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平庸与悲哀。
C.小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世道在变,人心不古。作品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揭示出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部分乡村的淳朴之风受到了冲击。
D.小蒲河村村民看到原本赤贫的兜兜开始发家致富,心理失衡,表达了作者对渴望共同富裕而不得的村民们的同情。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小说以“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结尾,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让张贤亮衣食无忧之外,给予他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人物周刊·文摘版》)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贤亮出生于名门望族,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衣食无忧,并给予他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
B.15岁时,张贤亮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无奈地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C.尽管磨难重重,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仍充满了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D.文革末年后张贤亮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他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人生中的各种苦难并没有将张贤亮击垮,苦难成为了他迈向成功的垫脚石,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
B.劳改期间,为了学习文化产业的运营方略,张贤亮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
C.上世纪八十年代,张贤亮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文学先锋。
D.在文学创作井喷期,张贤亮厌倦写作,经营起文化产业,潜心经营的影视城成为了他的“另类作品”。
E. 张贤亮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他的作品、他的“有为哲学”及他在反思后的行为都体现了这种特点。
【小题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在洛神与曹植的身影背后描绘着树石流水、河岸远山,它们为这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铺设了“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的自然空间。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把丘壑林泉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即是用江天一色、波光万重、轻舟荡漾、巉岩幽岭、松竹掩映、桃红椿绿、水榭朱栏等,烘托出日丽风清的江岸美景;而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家用现实而具体的地理样貌来表现“图真”的山水。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石质坚凝、重岩叠嶂的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峰峦平缓、草木繁茂的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的山水意境。无论北派、南派山水画家,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他们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也就从晋唐时期的自然写实嬗变为一种自然象征,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情愫也就从晋唐时期的美的发现嬗变为一种自娱与遣怀。

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至秦汉时期,山水都作为神仙居所祭拜对象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
B.中国人把山水看作审美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官宦中开始的。
C.唐朝山水画把山水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绚丽多彩,是因为山水技法成熟了。
D.从五代到北宋,人们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了,而是探究它的自然理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是总起,然后根据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分阶段阐述,条理清晰。
B.文章第二段阐述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在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大量的例证,阐述了不同阶段山水画发展变化的轨迹。
D.文章论述元明清山水画家的继承性,为中国山水画中某种不变的精神提供论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把自然空间加入故事中,以山水来自娱与遺怀。
B.《江帆楼阁图》与《明皇幸蜀图》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充分渲染了山水之美。
C.南派山水画与北派山水画表现出来的风格与南北自然山水的特点密切相关。
D.中国山水画家的身体和精神都融入自然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明清时代瓷中青花束莲纹,是一种固定的青花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中,元朝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多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莲”随社会经济的凋敝而日渐式微,从嘉庆朝开始,无论胎质、器型,还是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质都较差了,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莲”主要以盘为主,也有盒、罐、碗、壶等生活用器。元朝中叶曾烧造过一些仿古青铜器的样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极为罕见。外销瓷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与其他品种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为贵。因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应用中,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如吃饭的盘碗、喝茶的杯盏、养花的花盘、写字的笔洗甚至睡觉的瓷枕等,这些圆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样式,已经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贵之处在于本质,而器型已相对固定,绝少出现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莲”的纹样很多,几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元明两代一般都是在盘心点绘束莲纹,外壁绘仰莲纹。清朝的“一束莲”纹样则出现很多变化,盘心的束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心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近几年来,“一束莲”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随着海内外瓷器收藏家对青花束莲纹的进一步认识,青花束莲纹瓷器的价值凸显,未来市场走势同样值得期待。

(摘编自《“一束莲”在明清瓷器上的流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花束莲纹是指绘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种纹饰,是用缎带扎起来的成束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
B.青花束莲纹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
C.青花一束莲能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主要源于我国的莲文化,“一束莲”有清廉、高洁的寓意。
D.青花一束莲是青花束莲纹中的一种形态,因深受欧洲人喜爱,从而成为当时外销青花瓷的重要部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一束莲”远销欧洲的事实,证明了青花一束莲在明永宣时期刚开始走出国门。
B.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切入,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而在于其本质。
C.文章通过元明与清“一束莲”这样对比,突出了清朝盘心束莲束粗密和盘壁上变化的特点。
D.文章主要围绕“一束莲”论述,最后作出推断,青花束莲纹瓷器未来市场趋势可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瓷器,如果其胎质、器型的品质及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无可挑剔,那就意味着能够出现精品。
B.嘉庆朝成为瓷器“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可能暗示着清代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C.瓷器能传承,应用上千年,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它们的样式与生活需求相匹配。
D.外销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是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而没有实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