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推进“厕所革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仅景区、城市要搞好厕所,农村更要来场“厕所革命”。既抓好硬件建设,也注重养成文明如厕习惯,既讲究清洁干净,又兼顾经济实用,让“厕所革命”成为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推进“厕所革命”促进社会文明》,2017年11月27日)

材料二:

中国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已经引起了多个邻国的注意。

2017年12月,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访华时,曾提出两国可在新的领域展开合作,其中就包括高质量的厕所。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厕所外交”为中日两国改善关系创造机遇。日本将在技术支援和卫生教育领域作出贡献,借此强化中日合作。

另外,中国的“厕所革命”也为日本的有关企业带来了商机。在日本著名企业TOTO海外事业部整体销售量中,中国销售量占了一半左右。

2018年11月6日,比尔·盖茨在北京举行的“新世代厕所技术博览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开展的“厕所革命”,将为全球创造60亿美元的新商机。

(摘编自刘霞《中国厕所革命,与全球合作共赢》,《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材料三:

国家旅游局连续三年在春节后召开全国厕所工作现场会,“厕所革命”成为旅游行业的“一号工程”,旅游厕所质的飞跃,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南方日报》10月8日报道:“没想到几间小小的公厕,对拉动乡村旅游的人气这么重要。”但在推进“厕所革命”中,“九龙治水”的弊端尤须注意。卫生系统、城管系统、旅游系统、交通系统等往往各自为战。

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政府部门出力多大、用力多勤,自上而下的推动也有力有不逮的地方。没有民众的主动参与,没有社会组织的大力配合,“厕所革命”终究是政府的独角戏,已经给民众带来的幸福感也可能难以为继。

数年前,比尔·盖茨斥巨资在全世界资助奖励“重新发明厕所”,要求廉价、可持续、绿色环保,并实现物质再利用。依靠科技的创新,发挥市场的推动力,让百姓成为厕所治理和改进的主体,厕所在塑造文明过程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肖罗《上下联动推进“厕所革命”,《光明日报》2017年12月7日)

材料四:

水冲式厕所被誉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重大发明之一。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厕所,需要再次革命!

中国传统的粪便处理,曾经得到很多西方学者的赞叹。1909年,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远涉重洋,考察了中国、日本和朝鲜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他说:“中国、朝鲜、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而美国和欧洲每年倒入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体的100万成年人的粪便中,含氮大约579.43万到1200万磅,钾大约188.19万到451.1万磅,磷大约有77.72万到305.76万磅。

中国的粮食要自给,钾肥和磷肥是最重要的肥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进口国,硫磺进口量占需求量60%以上,已经探明磷矿储量也只够消耗不到一百年。可以说中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很大程度掌控在国外几个硫磺和钾肥公司手里。

欧洲源起的“厕所革命”,用水冲走大量资源,冲出环境污染。中国需要厕所再革命——用方便、卫生、粪便资源化的新厕所,革除水冲厕所。

(摘编自陈波《厕所再革命》,《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景区和城市要搞好厕所,广大农村的“厕所革命”,因为设施不足和习惯不良等因素尤显迫切。
B.“厕所革命”被认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既有民生建设的考虑,又有旅游经济的计算。
C.中国的“厕所革命”给全球带来了新的商机,其中,日本著名企业T0T0占据了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
D.虽然水冲式厕所“对人类影响”重大,但因为“冲走大量资源,冲出环境污染”,也需要革除或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厕所革命”不能持续推进,如果民众的幸福感最终难以为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将受到重要影响。
B.从当前来看,“厕所革命”不仅促进了旅游发展,优化了国民生活,也可以为改善国际关系创造机遇,推动合作共赢。
C.中国传统的粪便处理之所以深受西方学者赞叹,不仅由于它更为方便、卫生,更由于它的粪便资源化反哺了农业生产。
D.学者陈波呼吁的“中国厕所再革命”,从本质上来讲,并不能脱离“厕所革命”而另立,但在内涵上有别于一般认识。
【小题3】中国的“厕所革命”应如何深入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11: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其中二十四节气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等。

虽说传统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在现实中却有着巨大的文化反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中断了,有些甚至名存实亡。如今过节,商业炒作越来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日本身的意义却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摒弃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除夕之夜就是年夜饭,中秋节就是月饼,端午节成为粽子的展销,元宵节成为汤圆的展示……当每一个节日都只剩下一种食品,其文化内涵被掏空,节日氛围也将日益稀释,那么,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也就变得单薄苍白了。

与传统节日式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当然商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很明显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使他们不遗余力地发动一切力量来营造这些文化庆典的火热围。或许我们不必过多指责民众对“洋节”表现出的热情,但是,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却是要的。我们在复兴传统节日的时候,惯性地以“法”和制度来铺设复兴的道路,却忽略了对传统节日的根基——文化渊源的守护。文化是相连的,文化也是衍生的,在缺乏文化自觉的状态下复兴传统节日,“法定”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一次文化操演。

(《尴尬的传统节日》仲富兰,有删改)

材料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 甲 (决定/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方法,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 乙 (认同/认可)的重要载体,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丙 (凸显/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选自《科技日报》记者 游雪晴)

材料三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自此,大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必不可少的是一些民俗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这也是对“祭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在浙江宁波,农户在这天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此外,各地也有“炒虫”习俗,比如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江苏瓜洲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如今,农耕方式的改变,节气基本名存实亡,将来节气很可能会变为文化遗产存于书面记载之中。

(取材于“惊蛰”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此是贬义词,指打着文化的招牌大搞经济发展。
B.推波助澜:贬义词,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C.氛围:“氛”字读作fēn。
D.必要:“必”字书写的第四笔是“丶”。
【小题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体现了在农耕文明中生产与劳作的重要性。
C.中秋节、元宵节是与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定在望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
D.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数字相叠,读起来顺口,便于人们思维与记忆。
【小题3】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七月既望”,点明苏轼游赤壁是在农历七月十六日。
B.当文化内涵被掏空,只剩下“吃”的文化时,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自然变得单薄苍白,说明人们的追求已经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C.“洋节”日益火爆,离不开媒体和商家的推波助澜,因而民众只要联合起来,一致抵制媒体和商家的炒作,就可以从根源上拯救传统节日。
D.从文化渊源角度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与之相比,在缺乏对西方文化认知的中国,所谓的“洋节”应该处于劣势。
【小题4】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B.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C.农业气候历——二十四节气D.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
【小题5】在“材料二”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决定  认同   凸显B.决议  认同  彰显
C.决议  认可   凸显D.决定  认可  彰显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惊蛰”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它和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同属春天节气。
B.“惊蛰”为每年阳历的3月5日或6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的“二月节”是指农历,二者在时间上并不矛盾。
C.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为此创作了很多谚语和诗歌,这些创作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惊蛰”这一天,各地的民俗活动,无论是 “祭雷神”,还是“炒虫”,都表达了农民祈求风调雨顺、灭虫除害的美好愿望。
【小题7】“惊蛰”闻雷,有喜有忧,下列谚语表达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惊蛰闻雷米如泥
B.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
C.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D.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小题8】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节日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并从角度出发,在上述材料提到的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惊蛰节气除外),谈谈如何对该节日加以传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来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来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来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来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来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源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来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两类。
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用外来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B.吸收外来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C.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无诚不行
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诚信。
C.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中庸要本于诚,诚信要诚于中。因此,诚信是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
D.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B.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C.“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